周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为与有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5-17 10:30

  编者按

  时逢“5.17”重要讲话发表6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与此同时,作为第一部国家层面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国家“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正式印发。在此背景下,河南省社科联联合大河网,邀请社科界知名专家学者,重温“5.17”重要讲话精神,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论述,谈体会、说认识、讲收获,汇聚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奋进力量,奏响“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河南强音,喜迎党的二十大。

  今日刊发郑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 周倩的文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可为与有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根本任务,关乎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支撑。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考察时指出,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这充分肯定了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既为我国高校在新时代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也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因此,高校要提高站位,把握大势,守正创新,发挥特色,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程中谱写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篇章。

   一、充分认识“不可替代”

  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不断在实践和理论上进行探索、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落实中央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突出贡献。2016年至2020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单位高质量研究成果累计超过100万项。高校系统高质量研究成果数量达82.2万项,社科院系统7.2万项,党校(行政学院)系统3.5万项,党政部门所属研究机构3.9万项,军队系统1.9万项。高校在“五路大军”的成果数量产出方面居于领先地位。

  二、着力培养“有用之才”

  铸魂育人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面向全体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养成科学思维习惯,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培养出好的哲学社会科学有用之才。“育人”是体现高校在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优势特色的重要维度。高校应自觉承担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道德水平、文化认同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深刻回答“时代之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高校应发挥“五路大军”中学科门类齐全、综合集成的优势,一要突出“两个结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深入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二要面向“一个体系”。推动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形成新的学派、理论、思想、观点和方法。三要实现“三个创新”。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高质量、融合式发展,持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做出应有贡献。

  四、大力崇尚“士以弘道”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占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70%以上,汇聚了一大批学术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和教学科研骨干,是“五路大军”中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国家发展的绝对依靠力量。因此,一方面要改革科研管理体制,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建设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体系,充分激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引导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守学术道德,担学术之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讲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崇尚“士以弘道”的价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学问统一起来,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秉持学者角色,担社会之责。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立足全球视野,担交流之职。高校是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起着独特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让成果“走出去”、团队“走出去”、文化“走出去”,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着力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