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贪止欲、克己奉公”与二程理学文化意蕴
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中说“所有党员、干部都要戒贪止欲、克己奉公,切实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造福于人民。”。“戒贪止欲,克己奉公”突出了修身之道的止欲与克己,极富理学文化意蕴,也可以说,是二程理学的现代诠释与转化,是用二程理学思想服务社会现实的成功范例。
一、止欲是修身之本。为什么要节欲?为什么节欲能修身?何谓修身?修身就是修养道德,解决人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确保人在物欲面前、在纷繁复杂的事物面前,不迷失方向,不走弯路。修身也就是养心,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意思是只有清心寡欲,才能养心。这里所说的欲,主要是指膨胀的、不合理的欲望,是私欲。一是有私欲会影响人对事物的认识。“人心莫不有知,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二程集》123页) 。这里的‘人欲’即私欲。在二程看来,人的内心都有是非判断能力,都有良知,但由于被私欲所遮蔽,则失掉了对事物的判断能力,造成是非不分,或者有意歪曲事实。在今天,私欲膨胀的人,尤其是身处领导岗位的干部,就不会认真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只会利用手中的权利,谋取私利。二是有私欲会使人心胸狭窄。程颢说:“尝谓凡人气量窄狭,只为私心隔断。苟以直养而无害,则无私心。苟无私心,则志气自然广大,充塞于天地之间。”有私心的人,一事当前,先为自己打算,谋利只谋个人私利,自然眼界不广。假若无一己之私心,自然志向远大,有胸怀天下之志。我们常说某人心胸狭窄,处事吝啬,往往是此人私心严重,遇事患得患失,缺乏视不义如浮云的浩然之气。三是有私欲的人,不能刚正。修身的重要方面是刚正、刚直,像孟子说的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而有私欲的人,必然会汲汲于一己之私,千方百计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何谈刚正!程颐说“有欲则不刚,刚者不屈于欲。”程颢还是十岁孩童时就写出“中心如自固,外物岂能迁?”的诗句,而内心自固,就在于内心无私欲,在于内心的刚正。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戒贪止欲”,这里的欲,也就是二程所说的“非分的、不合理的嗜欲”,一个领导干部,被这种私欲所蒙蔽,就会影响公正处理问题、心胸狭窄、内心不会刚正,就会被物欲所诱惑,就会堕落到犯罪深渊。而要戒贪,就要止欲,只有把不合理的欲望去除,才能去掉贪心。
二是克己才能奉公。关尹子说:“狡胜贼,能捕贼;勇胜虎,能捕虎。能克己,乃能成己;能胜物,乃能利物;能忘道,乃能有道。”《关尹子•九药》关尹子最早提出克己与成己的关系:只有克制一己之私,才能成就一己之德;孔子提出“克己复礼”,意思是只有克服一己之私,才能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克己与纵欲一直是儒学关注的重要命题,也是修身、修德的关键所在。程颢在继承孔子克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不受私心所累的“定心”问题。程颢的《答张横渠先生书》,后人称为《定性书》。《定性书》所探讨的,是如何定性即如何定心的问题。《定性书》从分析“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出发,回答了人心不定在于心系于私,要以大公之心遂顺天理,从而能得大贞定这一人生哲学的重要问题。在程颢看来,心之所以能定,不在于强制本心,也不在于驱逐外物,而在于不受私心之累,不受一己私利之累,故能做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这里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是说要顺应“廓然大公”的天理,当诱惑到来的时候,以内心所秉持的天理(廓然大公)来应对,而不是被诱惑所累,丧失本心,丧失原则。程颢在解释孔子克己复礼时明确指出克己即克私心:“克己则私心去,自然能复礼。虽不学文,而礼意已得。”(《二程集》18页)
陈来先生说,“德性修养的根本原则是“克己”。我们知道,阳明把儒者成圣之学归结为“为己之学”,这里的己指人的真正自我;克己的己则是指私己之我,阳明认为“为己”必须“克己”,克己才是为己。”这里的克己,就是克服一己的私欲,只有克服一己的私欲,才能实现心定,才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做到心乐。
克己,才能奉公,这个道理很明白。试想,一个一心为己谋私利的人,是不可能有公心,行使好公权力的。
戒贪与止欲,克己与奉公所蕴含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问题:即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如何成就人品、奉献社会的问题。在这方面,从孔孟儒学,到二程理学到朱熹、王阳明都有很深刻的论述,他们标榜的天理人欲之辩在当今社会仍有现实意义,是对治当今社会弊病的良药,具有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的时代价值。通过阅读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我们不仅能看到二程理学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已成为主流价值观的内在基因,而且在如何传承与应用传统文化上,总书记也为我们做出了示范。
(作者:吴建设 系嵩县二程理学研究会副会长)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