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经济先要稳住实体经济
□喻晓雯
当前,我们正处于决定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应该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其中首先要稳住实体经济,唯此才能保就业、保民生、防风险、保护中国经济韧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定实体经济,需要真金白银的投入,需要守土尽责抓落实。
5月25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稳住经济大盘电视电话会议。强调扎实推动稳经济各项政策落地见效,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稳经济先要稳住实体经济。首先是因为实体经济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当前,在我国工业全部22个大类中,纺织品、电力装备、交通工具等7大类行业规模名列全球第一,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实体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在国际经济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根基,不容有失。其次,我国实体经济总体还未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堪忧,特别是高品质、个性化、高复杂性、高附加值产品供给能力不足,钢铁、石化、建材等行业的低水平产能过剩问题突出并长期存在,新兴技术和产业领域全球竞争的制高点掌控不足。再次,当前我国实体经济发展遇到突出困难,形势较为严峻。
稳住实体经济,要求各相关方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将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落实到位,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加大工业投资力度
要优化要素保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围绕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强化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对企业、项目实行动态调整,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通过对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等环节的技改投入,激活现有的存量,创造潜在的增量。重点支持企业实施一批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型投资项目、一批产业链延伸型投资项目、一批提高生产效益的技改型投资项目、一批探索新业态新经营方式的总部经济型投资项目、一批“走出去”的购并型投资项目,切实做大做强工业项目基本盘。
●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推进金融创新,通过优化信贷存量,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将今年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额度和支持比例增加一倍。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货车车贷、暂时遇困个人房贷消费贷,支持银行年内延期还本付息,帮助市场主体渡过难关。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塑造平等的市场经济竞争主体。增强宏观政策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继续减税降费、减租降息,确保各项纾困措施直达基层、直接惠及市场主体。
●推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调整优化结构,围绕延伸拓展产业链,加大对新兴产业重大关键技术研发、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的支持力度,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着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龙头企业和国内有影响力的产业基地。鼓励企业特别是行业龙头企业开展兼并重组,做大做强。鼓励实体企业基于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将传统的能源、资源消耗投入增长模式转型升级为以依靠技术、产品质量、品牌、管理和营销为导向的创新驱动模式。以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依托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产业链培育,夯实实体经济基础。
●打造实体经济核心竞争力
坚持科技创新,实施财政奖励、税收抵减等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建立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建立产学研技术平台。支持企业参与重大科技创新,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转化和创新高新技术,完善成果转化机制,使科技创新更好地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支持。坚持创新发展、绿色发展,聚焦主责主业,加大研发投入和“卡脖子”技术创新,增强创新发展动能,加快产业数字化、国际化转型,瞄准发展质量与活力的一系列创新,让实体经济“骨骼”更强健,“肌肉”更结实,厚植核心竞争力。
●着力稳产业链和供应链
着力构建大中小企业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生态,不断增强国民经济发展韧性和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更好地发挥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布局协调机制的作用,着力破除产业链突出的瓶颈制约。充分发挥中央企业基础支撑作用,加强生产要素保障,积极落实降费提质要求,为中小企业提供精准、高效、便捷的服务和充足、可靠、优质的供给。进一步优化复工达产政策,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有关纾困扶持措施。对用水、用电、用气等实施阳光服务,加快实现缴费、保修等“一网通办”。积极建云建平台,大力推进“云采购”“云签约”“云结算”“云物流”,努力让信息多跑路,尽可能节约中小企业“脚底”成本。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实体经济
优化投资结构,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垄断性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拓宽实体企业的发展空间。深化“放管服”改革,破除制度性壁垒,在为资本设置“红绿灯”、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要注意保护企业家精神,激发劳动者创业积极性,充分考虑、尊重和实现微观主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作者:喻晓雯 单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