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黄河文化遗产资源 推动河南文旅文创融合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09 10:44

  河南省黄河文旅资源开发以黄河主干流为核心,沿黄城市为主体,呈现带状分布,文旅资源沿河分布且较为集中,自西向东涵盖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等主要城市。近年来,河南在黄河文化与旅游协同发展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也取得了积极成效。立足新时代,深入思考河南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文旅文创产业发展现状

  河南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分布状况

  河南省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极其丰富,彰显“华夏文明主根”、“国家历史主脉”,是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的核心区域。河南省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以黄河主干流为核心,沿黄城市为主体,呈现带状分布。分布主要涉及黄河文化旅游带周边的城市,包括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濮阳、焦作、新乡等市,这些地域的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最为丰富,也最具代表性,最能反映河南省黄河文化从古至今的发展。从黄河文化遗产资源的总体分布和知名度情况来看,郑州和洛阳的文化遗产资源特别是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并且知名,已经形成了良好的体系。开封、三门峡和濮阳等城市也在集中精力对当地较为知名的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利用进行培育,打造更多全国知名的文化遗产分布点,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河南黄河文化地标与旅游开发现状

  文化地标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不仅反映当地的形象,更能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河南省黄河流域文化地标众多,如郑州大河村遗址、郑州花园口、巩义康百万庄园;开封古城、清明上河园、兰考东坝头、焦裕禄纪念馆;洛阳王城遗址、龙门石窟、白马寺、偃师二里头遗址;三门峡渑池县的仰韶村,茅津古渡等。这些文化地标分布在不同地域,也都被所在地开发成了具有一定的特色化和差异化旅游新产品,打造了旅游新业态。如郑州黄河花园口风景区、洛阳市黄河小浪底景区、开封市柳原口黄河游览区、三门峡黄河公园等,以生态观光游、悠闲度假游、历史文化体验游等类型较多,游人在这些景区不仅仅欣赏到秀美的自然风光,更能感受到气魄宏大,品味上乘的黄河文化。

  近年来,河南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并走出来一条特色之路,取得了良好效果。如河南博物院开发的考古盲盒;河南电视台打造的“中国节日”等,把文化与旅游进行融合,并进行二次开发,衍生出新的产品,让人们在游玩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一改过去文化与旅游“两张皮”、旅游就是去看风景的现象。

  河南黄河流域文化协同发展现状

  近些年河南沿黄各市立足本地特色,加强区域统筹,探索黄河文化跨区域融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郑汴洛三市打造“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旅游带,河南省文旅部门组织实施“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旅项目等,均具有典型的示范意义,但也还存在各地区之间沟通联系不足等问题,如对黄河文化资源的分类管理,在资源的宣传利用等方面没有形成合力,开发建设同质性较强,碎片化严重等。

  二、河南省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文旅文创产业发展问题

  遗址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遗址类文化遗产普遍保护较弱,很多遗址类文化遗产处于半自然状态,没有真正得到良好的保护与开发应用。有些遗址文化遗产因为城市的扩建或发展,遭到些许破坏;还有些遗址类文化遗产已开发为旅游资源,但由于游客量的满载不限流或保护措施不到位,使得遗产遭到二次破坏。

  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与活化不够

  河南沿黄五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但真正得到传播效应和被活化利用的却很少。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仅是家族一脉相传,就连同住一个县相距几十公里地方的人都不熟悉,这说明当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不够。还有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戏剧,可能是好几个地域同时存在,但这些地域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没有形成很好的联动,对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没有形成合力,没有很好地将所有的相关资源串珠成链,也削弱了其影响力和传播力。未来可以打破区域的限制,将代表河南黄河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让更多人熟悉、喜欢,推动河南黄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开发利用程度。

  文旅文创融合不够深入

  黄河文化范畴很广,内容博大精深。目前河南主要围绕着历史文化进行研究,对红色文化和水利文化,尤其是水利工程文化挖掘还不够深入。如黄河的保护、治理与利用是水利文化最直接最有利的体现,是传播水利科学知识、宣传治黄成就、开展生态保护教育的重要素材,如三门峡水利枢纽、小浪底水利枢纽等均是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但最能体现工程特色与知识背景、能被大众乐于接受、通俗易懂的黄河科普文创产品的研究开发却很少。

  三、河南省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文旅文创高质量发展建议

  合理保护与开发遗址类文化遗产资源

  要高度重视黄河文化遗址遗产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的问题,不能为了城市发展,对文化遗产产生破坏,要让城市的规划建设与遗址文化遗产形成和谐共生,共同促进,共同发展。遗址类文化遗产可以结合当地博物馆进行联动,以博物馆推动人们对遗址遗迹的深入了解。对比较著名的遗址场所,要实施游客人数的限制,加强对遗址遗迹的保护,使其免遭二次破坏。完善文化遗产的相关管理体系,建立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加强地域间的分工与合作

  注重河南省沿黄地市的合作与分工,地域间通力合作,协调顺畅,管理高效规范,这对河南黄河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以及一些跨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从河南省层面遗产保护开发的角度来看,要对全省18个市进行有效定位,分区规划,形成河南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连片整体利用的大格局。要加大对大型城址、大型墓葬、名人遗迹的宣传力度,提升影响力。深入挖掘河南省黄河文化景观和沿黄主要地市黄河文化品牌,打造具有标志性和代表性的河南黄河文化景观主地标。

  宣传与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促进文旅文创深入融合

  物质文化遗产是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和物质文化遗产协调开发,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真正共同发展,形成系统体系。要创新开发和宣传模式,充分运用现代立体表达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活化,融入到文旅文创作品中去,开发更具有河南黄河文化特色的作品,打造河南黄河文化品牌形象,形成多渠道立体化宣传的新格局,激发不同群体游客的探究兴趣。使河南黄河文旅文创产业深入人心,

  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打破现有的旅游产品多以风景游览和休闲观光为主的局面,在游憩功能上,融入红色宣讲、科学普及等功能,提炼旅游主题,开发研学旅行产品等旅游新产品,进一步提升旅游产品丰度和深度。

  【作者:余甫坤 栗方 陈晓华 朱蕾 单位:黄委会新闻宣传出版中心 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21WT45)河南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与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