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高校对就业的教育引领作用
大学毕业生就业是“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和“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强调,“要把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作为就业工作重中之重,将帮扶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重点,做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202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创历史新高。供给规模大幅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导致就业需求增长乏力,就业形势较为严峻。面对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国际逆全球化等大背景,高校应发挥教育引领作用,持续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当下复杂的就业环境。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促进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相匹配
当前就业市场呈现供需错配的结构性矛盾,常有“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的现象。从学校来讲,主要是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人才培养工作未能伴随市场需求而进行及时调整,知识技能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的变化,导致毕业生实践能力欠缺,从而出现其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不匹配。因此,高校教学改革应坚持实践导向原则,提高学校教育的“社会性”,缩短大学毕业生“社会化”的过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突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设置足量的专业实践课程,构建全方位的专业实践内容体系。在人才培养阶段,紧贴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将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改变重概念轻实践的现状,构建硬实力和软实力相结合的“知识地图”和“能力清单”培养计划。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内外实践基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具有专业水平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课程性质,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和现代教育技术,结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建立与现实情景紧密契合的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根据就业岗位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合理安排实习时间,切实规范并加强毕业生实习实训教学、管理、服务和考核。通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毕业生专业技能与岗位技能的匹配度。
满足多元化人才需求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就业观是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择业的重要因素,现如今国家经济发展、就业创业政策、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都对传统的就业观念有着巨大冲击。毕业生受传统观念、家庭观念、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注重体面、稳定就业,看重工作单位、性质、地域,未能正确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造成“考编热”现象高居不下。数据显示,2021年河南省公务员报考人数近50万,创历年来新高,平均竞争比为63∶1。同时,人才高消费助推“升学热”。2021年河南省专升本报名19万人,报考与录取比达2.71∶1。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普及,新业态快速发展,相关用人需求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社会的多元化需求,高校应充分发挥教育引领作用,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学校应引导毕业生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树立劳动力市场差异意识和多渠道就业的想法,摒弃“金饭碗、铁饭碗”的观念。提高大学毕业生对新就业形态、新职业岗位的认识,避免“慢就业”“懒就业”现象。鼓励学生响应国家号召,落实“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特岗教师”等就业政策。高校要将形塑就业观念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步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
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培养学生就业创业能力
职业生涯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个体规划自我职业生涯的意识与技能,发展个体综合职业能力,促进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教育活动。职业生涯教育有助于毕业生进行职业认知,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对自身职业发展进行清晰定位,培养就业创业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胜任工作岗位。高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既要在传授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强职业生涯及职业规划教育,又要开设专门的、灵活多样的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模块。同时加强职业生涯教育课程模块的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外引内培等方式,储备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职业生涯课程授课教师。鼓励学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类的比赛,培育他们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学校要大力营造职业生涯教育氛围,应形成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为一体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培养毕业生职业规划意识和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就业创业能力,助推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是教育基本功能发挥作用的体现,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匹配中的问题。在这方面,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也给予我们一些启示。日本政府通过建立数据库,对教育、经济、社会各方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产业人才需求进行预测,保证教育系统与外部系统协同进行。美国大学本科教育在重视通识教育的同时,也非常注重文理学科的相互渗透。针对毕业生设有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为毕业生提供专业选择、就业领域、职业规划、择业咨询等一条龙服务。法国学校则是与政府机关和各类企业建立密切联系,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安排充足的实习机会,时间长达6至9个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学校应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提升学生进入就业市场的适应力和胜任力,应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大考”。
(作者:刘莹 郑州大学教育学院)
编辑:王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