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21 14:41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指出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建立符合中医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人才是中医药传承发展的第一动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针对中医药人才培养“重传承、重实践、重人文、重创新”的特点,不断深化改革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成为现阶段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

   一、中医一流人才应具有学科教程融合背景

  兼容并蓄,有容乃大。中医药在其形成发展之初就吸纳了古代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动植物学、地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精华,并在发展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吸收融合最新科技成果,形成中医融合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学科体系。中医药学作为凝结着深厚哲学智慧的系统科学,确实要求研习者更好地兼具博学与专精。孙思邈认为,一个好的医者必须“博及医源,精勤不倦”,方可为“苍生大医”。博才能通达、通透,才能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地认识自然、认识生命、认识疾病。中医治疗强调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又强调五脏相关,全身是一个整体。中医治疗更强调全身的调理。中医所说的“调理”,是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是治病,并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保健养生。此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中医研习者来说,并不是只能运用中医传统的“四诊合参”等手段才能诊疗疾病,也需要在打牢中医药专业根基和中医思维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运用好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不断强化中医药专业的综合能力。以上种种,都决定了一流中医人才需具备多学科教程背景。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了要主动适应医学新发展,加快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升级,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深入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大力促进医学与文科、理科、工科等多学科交叉融通,培养多学科背景的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学科交叉是培养包括中医药在内的高层次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例如,“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国医大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咸中,共和国勋章获得者、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等,均具有多学科交叉知识背景。而如何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一流中医药人才是摆在中医药高等教育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河南作为中医药学的主要发祥地,立足新医科建设背景,不断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着力培养一流中医药人才,为新时代中医药事业在“传承精华”的基础上不断“守正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二、培养中医药复合人才的路径思考

  目前,我国中医人才培养,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科、课程之间还存在明显边界,缺乏有效的交叉融合。学科之间由于体系不完全相通,仍然存在壁垒。这种现状,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为此,我们应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招生模式、完善相关课程体系上下功夫。

  完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建立约束导向机制,引导学校和教师打破学科边界组建学科交叉教师团队,革新教育理念,以学科交叉团队为架构开展教研活动,推进中医药学与理、工、文等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教师交叉学科思维培养和塑性。组建跨专业学生学习小组,使不同专业学生针对同一问题,从各自专业角度出发,用多学科知识共同分析解决问题,指导老师引导不同专业间学生的交流讨论与深度合作,借鉴其他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式,促进学生学科交叉思维的培养。同时完善学科交叉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行成闭环运行,提升人才培养成效与培养目标的达成度。

  重构中医药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化繁为简合并重复,设置交叉学科课程、通识教育课程。通过设立跨学科专业组建教师团队,加强教师跨学科专业教研活动开展,形成有完整知识体系相对成熟的医学与理、工、管、文等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课程,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结合目前学院、书院并行育人和专业大类培养要求,以学生知识结构优化、能力提高和综合素质提升为导向,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课程建设。以中医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夯基础,以交叉学科和通识教育课程促融合,以跨专业学习项目促提升,以学生交叉学科思维和临床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一基两翼双导向”的交叉学科中医人才课程新体系。

  改革招生模式,多途径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政策支持,突破现有招生模式,招收拥有文学、史学、理学、工学等专业背景,热爱中医事业,对中医学拥有浓厚兴趣的非中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学位。在学士学位层面,争取政策支持,实现招收非中医学类专业优秀毕业生攻读中医学学士学位;在高层次人才方面,推进“非医攻硕”“非医攻博”,即招收非医学背景学生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促进学生在医学和原有非医学知识体系交叉融合,培养交叉学科思维,同时争取卫生行政部门支持,允许以上学生考取中医执业医师资格,为中医药创新发展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复合型中医药人才。

  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加快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将学科前沿、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打破专业壁垒,拓宽学生视野,使学生系统掌握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多学科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强化科研方法教学,培养学生文献检索、数据分析和论文整理等方面的能力,使其具备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掌握开展中医药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加快推进“仲景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建设,将学生纳入科学研究团队,引导学生早进实验室(研发中心),早参与科研课题,深入科研一线,开展科研创新实践锻炼,把科研创新实践有机嵌入学生培养全过程。

(作者:禄保平 卢萍 牛乐  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