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河南元素: 与河南历史名人有关的用典探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23 11:01

  经典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著作。广义上,经典是经久不衰的万世之作,或者是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核心价值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改变的“最有价值的书”,既包括马列经典,也包括国学经典。国学包括经史子集,其中《礼记》是五经之一,《老子》是万经之王,杜甫是中国诗圣,韩愈是百代文宗。这里仅就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的河南元素,即关联河南历史名人的用典,进行归类归纳,与大家共享共勉。

  一、《礼记》作者戴圣是河南商丘人

  《礼记》是一部中国古代典章制度汇编,作者戴圣是河南商丘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许多出自《礼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语出《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思是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与序言中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遥相呼应,完美对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出《礼记·大学》,意思是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每天不间断地更新。据称“创新”一词即滥觞于此。这与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完美对接。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引用:“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语出《礼记·文王世子》。意思是,古往今来,但凡为师者都注重德才兼备,不仅要授学生“谋事之才”,更要传学生“立世之德”,而传德尤为根本。这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原则完美对接。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的重要讲话:“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让学生喜爱的人。”语出《礼记·学记》:“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唐代文学家韩愈在《师说》开篇写道:“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往今来,任何一个人的成长成才,都与老师的教育教导有关。教师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人格的力量成风化人,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做到“德学”兼备、两者皆高,才能赢得学生由衷的敬佩与尊重。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老子》作者李耳是河南鹿邑人

  《道德经》为春秋时期老子著作,老子故里在河南鹿邑。《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被誉为万经之王。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许多出自《老子》。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这就告诉我们党政干部,要在细微之处成就大事。天下大事,必须从细微处着手。我们做大事要从小事做起。面对小事,切不可掉以轻心。要有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引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语出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意思是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意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语出《老子·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意思是那合抱粗的大树,成长于小芽嫩苗;那九重高台,由一块块细土垒成;那千里之遥的行程,是从脚下一步步走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利用老子阐述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和耐性,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产生了儒、释、道、墨、名、法、阴阳、农、杂、兵等各家学说,涌现了老子、孔子、庄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王充、何晏、王弼、韩愈、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鲁迅等一大批思想大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把老子放在孔子前面、把庄子放在孟子前面,可见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道家思想,遵循“道法自然”,进而提出了生态文明思想。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重心在发展;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重心在保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心在统筹。

  三、唐朝诗圣杜甫是河南巩义人

  2019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名干部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站位就高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做到“风雨不动安如山”。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否则就会出大问题。”语出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圣杜甫为河南巩义人。“风雨不动安如山”,表达了诗圣感天悯人、忧国忧民的人文主义情怀。这种情怀一以贯之,亦为今天优秀的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从毛泽东同志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它已经不是过去几个“士大夫”的感慨和志向,更上升到党的宗旨,洋溢在每名共产党员的脑海中。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理想信念是伟大的,但通往理想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着坎坷和荆棘、考验和危险、挫折和失败。志向和理想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才能最终获得成功。

  四、百代文宗韩愈是河南孟州人

  2019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人患不知其过,既知之,不能改,是无勇也。”语出唐代韩愈《五箴》,意思是人最大的忧患就是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既然知道了,不能改正,就是没有勇气。韩愈,河南孟州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改”字贯穿始终,立查立改、即知即改,能够当下改的,明确时限和要求,按期整改到位;一时解决不了的,要盯住不放,通过不断深化认识、增强自觉,明确阶段目标,持续整改。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省兰考县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曾讲“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最要在速字上著力。”(《朱子语类·卷二十一》),即知道自己有缺点,就要抓紧改正,最重要的是立说立行、知错即改、马上就改。

  今年是河南省能力作风建设年,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联河南历史名人的用典,可以提高能力改进作风,进一步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科学内涵,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让中原更加出彩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作者:范沁河 系中共焦作市委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