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明斋:从河南经济内外格局演变 看实现“两个确保”的发力点
编者按
2022年6月17日,由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理论研讨会在郑州举办。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耿明斋作《从河南经济内外格局演变看实现“两个确保”的发力点》的主题发言,发言回答了“两个确保”的战略目标下,河南的任务有多重、压力有多大、问题出在哪、从哪儿发力的问题,对于河南在新发展阶段凝聚共识、找准发力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网学术中原予以刊发,以下为发言全文:
去年十月召开的中共河南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两个确保”的战略目标,谋划了十大战略举措,并且雷厉风行,各个方面都很快找到了可靠抓手,迅速落地见效,极大地提振了全省人民的信心。然而,考虑到现有基础的薄弱和未来面临环境的极大不确定性,对于实现“两个确保”任务有多重?压力有多大?问题在哪儿?从哪儿发力?等基本问题,还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据此,我们梳理了2008至2021十四年的统计数据,通过上下、左右、内外比较,尝试对这些问题做出回答,以图能够对凝聚共识、找准发力点有所帮助。
一、实现“两个确保”任务有多重?
按照十一次党代会报告的表述,实现“两个确保”的量化指标要求是:到2035年,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化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人均可支配收入”等 “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不说后面四项较为具体的指标,单说综合程度最高的人均生产总值一项,以现在的水平,与全国平均值存在一个较大的缺口,要在未来15年把这个缺口补上, GDP年均增速就必须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值。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测算,2020年河南人均GDP为55346元,是全国的均值(71794元)的77%,缺口是23%。这意味着,在未来15年要把23%的缺口补上,每年都要让这个缺口缩小十五分之一,也就是1.53%,在人口增速与全国持平的前提下,这也是GDP增速每年要高于全国平均值的幅度!
从进入新发展阶段以后经济增速向下演化的趋势(见图1)看,要完成这样的增幅,任务还是很繁重的。
图1 2008-2022.3河南省与全国GDP增速的比较
从图1可以看到,2016年之前,河南GDP增速每年都高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以上, 2017年以后幅度开始收窄,2019年仅高出全国均值0.4个百分点,2020年降至负值,2021年差距扩大到-1.8,2022年第一季度增速4.7%,仍低于全国4.8%的均值。实际上,无论是河南还是全国,从2010年以后,经济增速就落入了持续下降趋势中,2021年的较高增长指标,只是对2020年因疫情造成的低基数缺口的回补,并不会改变继续下降的基本趋势。在整体压力不减的情况下,河南与全国增速差距缩小的难度也会增大。考虑到十多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及南北差距持续拉大的格局,在北方普遍承压的背景下,河南追赶的难度又会叠加一层。
二、未来增长的压力有多大?
收窄差距的压力不仅来自与全国均值的比较,更来自省际之间的比较。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在全国经济整体进入下降通道的情况下,相对于兄弟省份,河南降速更快,降幅更大(见表1及图2、图3)。
表1 相关省份经济增长速度比较
从表1可以看到,从2008至2021年的14年中,中部六省GDP增速河南与山西轮流垫底,其中河南垫底5年,共同垫底1年,除了2020年因疫情导致湖北增速异常之外,整个这一时期湖南、湖北、江西、安徽4省增速几乎全部高于河南,且大多数年份高出的幅度都大于1个百分点。东部除河北之外,经济总量排在全国前四的广东、江苏、山东、浙江4省,大多数年份经济增速都逼近河南省的水平,个别年份甚至高于河南省增速, 2020、2021两年更是普遍高于河南省。西部的四川、重庆、贵州、陕西4省则是绝大多数年份增速高于河南省。这个特点和趋势长期的累积效应是,总量排在前面的省份甩开我们越来越远,差距越来越大,排在后面的省份与我们的差距越来越小,追兵越来越近(见图2)。
图2 河南与相关省份GDP总量差异演化趋势
以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第四的浙江为例,2008年河南与广东GDP差值是1.9万亿,到2021年,差值扩大到6.55万亿,扩大了3.4倍;2008年河南与浙江GDP差值是 0.36万亿,到2021年,差值扩大到 1.46万亿,扩大了4倍。相对比例也明显下降,2008年,河南GDP总量是广东的48%,2021年变成了47%,降低了1个百分点;2008年,河南GDP总量是浙江的83%,2021年变成了80%,下降了3个百分点。排在我们后面的四川和湖北两省,与河南的差距则呈反向变化趋势。2008年,四川GDP与河南的差值是0.49万亿,2021年是差值0.5万亿,几无变化,比例却由河南的72%提升至92%,提高了20个百分点;2008年,湖北GDP总量与河南差值是0.62万亿,2021年差值是0.89万亿,增幅不大,比例却由河南的65%提升至85%,也是提高20个百分点。这也是四川、湖北等省底气十足,想要“十四五”就赶超河南的原因。
三、问题出在哪儿?
肯定是由于没能跟上发展阶段转换的步伐,没有能够适应新阶段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应该说,2010年前后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时,全省上下还是反应及时的。借国家投放4万亿的契机,迅速启动郑州机场二期和米字形高铁项目,放大交通区位优势,设立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加大中原城市群建设力度,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支撑,保证了新阶段初期河南经济增长的良好态势。问题是,当以2016年以机场二期投入使用为标志,相关举措蕴含的能量差不多释放完毕之际,我们没有再做出及时反应,在提升创新能力和推动制造业升级两个关键领域谋划大举措,推出大项目。
新一届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把握大势,紧紧抓住创新能力提升和制造业升级两大关键环节,果断出手,多措并举,迅速扭转了局面,河南经济从谷底跃起,开始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走上高质量发展正常轨道,如期实现“两个确保”也非“一日之功”,必须聚焦核心,持久发力。
四、谁在拖后腿?
自己跟自己比,都有较大幅度上涨,但增幅也有明显差异。梳理 18省辖市2008-2021年GDP总量变化情况发现, 14年间,各市GDP总量都有大幅度提升。其中表现最突出的是郑州,涨了4倍多;其次是许昌、周口、新乡、商丘、驻马店、信阳、开封、漯河,涨了3倍多,再次是洛阳、南阳、平顶山、安阳、濮阳、三门峡、济源,涨了2倍多。
增幅差异源于增速差异(见表2)
表2 18省辖市2008-2022年1季度GDP增速排序变化情况
从表2可以看到,增长态势总体上比较好的是郑州、许昌、新乡、商丘、驻马店、开封、漯河、鹤壁、济源等9市,增长态势明显不那么令人满意的是南阳、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等5市。
增速差异演化累积的结果是总量排序和在全省占比变化。梳理相关数据我们发现, 2008年至2021年的14年中,总量前4的位置没有变化,始终是郑州、洛阳、南阳、许昌,后2的位置也没有变化,始终是鹤壁和济源。在12个地位变化的城市中,地位上升的是新乡、驻马店、周口、商丘、信阳、开封和漯河等7个城市。其中升幅最大的是新乡和驻马店,分别由第10、12位升至第6、8位,各上升4个位次。其次是周口,从第8位升至第5位,上升3个位次。再次是商丘、信阳和开封,分别由第9、11、13位升至第7、9、11位,各上升2个位次。最后是漯河,由第16位升至第15位,上升1个位次。地位下降的是平顶山、焦作、安阳、三门峡等4个城市。其中安阳、焦作降幅最大,分别从第6、7位降至第12、13位,各下降了6个位次。其次是平顶山,从第5位降至第10位,降低了5个位次。最后是三门峡,从第15位降至第16位,下降了1个位次。濮阳是中间略有升降,最终仍保住了第14的位次,实现了稳定平衡。18个省辖市GDP在全省总量中占比演化结果是8升10降,升幅最大的是郑州,从16.63升至21.55,升幅达4.92个百分点。其他7个依次是驻马店升0.74%,开封升0.52%,周口升0.49%,新乡升0.49%,信阳升0.40%,许昌升0.36%,商丘升0.09%。降幅最大的依次是焦作–2.08%、南阳–1.69%、安阳–1.59%、洛阳–1.14%,均超过–1个百分点。再往下是平顶山–0.89%、三门峡–0.89%、濮阳–0.63%,均超过–0.5个百分点。济源–0.31%、漯河–0.13%、鹤壁–0.08%则是略有下降。增速、增速排序、总量排序、增量占比等的变化所反应出来的区域发展演化格局,以图示的方式看得更清晰(见图2、图3)
图3 18省辖市2009-2022年1季度GDP总量变化情况
从图3可以看到,总量最大的6个城市GDP随时间轴演化的趋势是:郑州一枝独秀,与洛阳之间的开口越来越大;南阳与洛阳之间的开口也有扩大的趋势;而许昌与南阳之间的开口则有缩小的趋势,后面的周口、新乡也紧追不舍,都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洛阳被郑州越甩越远,南阳被许昌越追越近,以及南阳、洛阳占比较大幅度下降显露无遗。
图4 18省辖市2009-2022年1季度GDP总量变化情况
图4涵盖12个城市,而且城市之间升降关系相互交叉,显得较为复杂紊乱,但仍能从中看出最显著的特点:一是漯河对三门峡的超越和开封对安阳和焦作的超越;二是商丘、驻马店、信阳对平顶山、安阳和焦作的超越。总之,过去14年河南18省辖市经济格局变化还是很大的,用四句话可以概括其演化特点:郑州异军突起;黄淮四市明显上升;平顶山、安阳、焦作、三门峡四市深幅下挫;许昌、新乡、开封、漯河、鹤壁、济源可圈可点;洛阳、南阳活力不足,地位有点尴尬。由此可以看出,郑州都市圈核心区活力十足,面向长三角的豫东南腹地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深加工制造业和民营经济基础好的区域发展较为稳健并呈现较高的发展质量,资源型区域拖累严重,传统积淀深厚和开放程度相对低的区域活力不足。
五、从哪儿发力?
贯彻“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实施“十大战略”高标准打造平台,大规模聚集人才,实现创新引领,自然是标准答案。这里仅就前述数据分析所得出的若干结论,提几条具体建议。
1、处理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财富创造的关系,真正在制造业上发力
过去很长时期内,我们比较善于利用投资驱动经济增长,而投资总是最容易落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上,所以,基础设施超前布局是常态。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民间投资动力不足,为弥补缺口,政府成为投资主角,尤其是“百城提质”运动,市县政府谋划的生态、城建类基础设施项目撬动的投资巨大。可以说,现在基层政府对可能的基础设施投资项目已经挖掘净尽。更何况,因为基建投资,各级地方政府都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政府也已经无力再投。 投资本身确实能带来增加值、就业、财政收入和经济增长,但这些效应都是短期的。实体经济活动特别是制造业才是财富创造的主体,只有制造业规模大了,竞争力强了,才能长期提供越来越多的增加值、就业、财政收入,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近年来,河南经济增长持续承压,说到底还是制造业没有跟上来。不仅没有像深圳、杭州那样培育出世界级的互联网信息产业;也没有像重庆、四川、陕西那样培育出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品牌汽车和硬件电子产品产业;还没有像长沙、徐州那样成为某些传统制造业领域中的巨无霸;更没有像武汉光谷、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甚至缺乏像长三角、珠三角一样遍地开花,作为就业和经济底盘的劳动密集型终端消费品产业集群。河南确实需要高度聚焦、全心全意抓工业,资源配置果断、大规模向工业倾斜,真正到了要在制造业上发力的时候了!要创造自己的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品牌,培育自己的前沿支柱产业,铺宽铺厚自己的劳动密集型终端消费品制造业底盘支撑。
2、传统重化工业出路在于创新和拉长产业链、价值链
钢铁、水泥、电解铝、煤化工等传统资源型重化工业长期是我省工业的支柱,进入新阶段以后也是受冲击最重、波动最大的产业,但它们仍有相当的生命力,重要的是提升竞争力,出路在于创新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在这方面,平煤神马集团做的最好。集团旗下的首山化工,引进上海交大的技术,从焦炉煤气延伸出硅烷气,形成太阳能和高纯度电子级多晶硅两个分支链条;依托帘子布项目上下延伸,上对接煤化工,下对接纺织服装,形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开封碳素则通过创新延伸出了液钒锂电池储能系统。都是老树发新枝,让整个传统产业体系充满生机与活力。但省内仍有很多传统资源类产业比重大的城市和此类企业尚未找到新出路,也严重拖累了本地和全省经济的发展。这些城市和企业需要抓紧学习模仿平煤神马集团的经验,尽快走出困境。
3、支持民营经济的重点在于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动真格,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有创新创业激情
民营经济是天然的市场经济主体,是效率和活力的集中体现。但民营企业家思想包袱始终没有放下,创造力和活力始终没有真正得到完全释放,根本原因还是很多地方说的与做的不一致,保护和支持多停留在口头上,打击总容易落到实处。对民营经济的创新创业热情,应该鼓励再鼓励;对其税负应该能降尽降,在全国区域中保持最有竞争力的低水平;对其扶持政策应用尽用,在全国区域经济中保持有竞争力的高水平。大力推广长垣、长葛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
4、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引入市场化民营机制
省内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改革,总量已经所剩不多,但在经济活动领域的重要性并未减少。就国有企业存在形态和领域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功能类、资源类、制造类三种类型。除了作为实现政府意图杠杆的功能类国有企业外,资源类和制造类实际上都是依靠市场竞争生存的企业,都需要进行市场化和民营机制化改革改造。捷径是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实行混合所有制。在这方面,平煤集团旗下首山化工是个典范。该企业原是纯民营,后来折股加入平煤集团,民企老板保留经营权,现已发展成为能够支撑千亿产业集群的基础企业。分布在洛阳、三门峡、安阳、焦作、鹤壁、濮阳等地的上述两类国有企业,应该借鉴平煤集团混合所有制模式,深化改革,加速实现机制转换。
5、针对问题和短板,对个城市提出不同的工作任务和重点,限期考核,务求问题解决有实质性进展
郑州的问题是创新能力提升和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在这里就不说了,制造业重点在航空港区,方向是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路径是下大力气引进龙头企业和相关配套企业,填补产业链空白,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生物医药产业亦如是。洛阳的问题是激活制造业企业体制机制。洛阳作为国内著名的工业城市、郑洛西经济带重要支点、中原城市群副中心城市,14年间地位竟然持续下滑,让人深感意外。原因可能很多,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制造业企业的体制机制没有真正被触动和改造。建议洛阳市委政府未来几年集中精力解决传统国有企业体制机制问题,学习平煤神马经验,引入战略性民营企业和市场化机制,实行混合所有制,使其重新释放活力。南阳发展滞后也是观念和体制机制问题。其民营制造业有基础,也有亮点,但适合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业集群发育不好,改革开放初期形成的良好基础没有能够像许昌、新乡那样逐步升级壮大,反而逐步凋零。南阳的重点任务应该是解放思想,营造良好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学习许昌、新乡甚至商丘、驻马店经验,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集群。安阳、焦作、三门峡、平顶山、濮阳、鹤壁、济源等资源型产业支撑的城市,重点是通过创新拉伸产业链、价值链,尽快实现传统资源型产业向现代制造业体系转型。许昌、新乡、漯河等要在现有优势基础上尽快做大制造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黄淮四市要在十三五已经取得进展的基础上,继续对接长、珠三角,加大承接产业转移规模,培育更多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者:耿明斋 系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