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设计”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23 16:28

  编者按

  2022年6月17日,由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理论研讨会在郑州举办。”科技创新设计“课题组就《以“科技创新设计”推动国家创新高地建设》主题进行了交流发言,发言系统阐述了河南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的先进经验,并提出了河南科技创新的六大体系设计,对于河南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网学术中原予以刊发,以下为发言全文:

  创新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而设计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设计是创新的起点、价值的源头。在世界范围内,许多发达国家都将设计作为重要的战略抓手,设计已从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武器转变为发达国家“设计立国”的战略决策。我省在“十四五”时期作出打造“设计河南”的重要部署,其中“科技创新设计”是关键一环。在河南由经济大省迈向经济强省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设计”作为一项战略性、引领性的工程,能为创建国家创新高地、推动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一、“科技创新设计”的内涵

  科技创新设计是以设计为引领,对科技创新开展战略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研究谋划,通过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目标路径、体系布局、政策举措等进行顶层设计,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各要素、各环节、各方面紧密融合、优势互补、高效协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效率成果转移转化,高质量创新驱动发展的行为。整体而言,科技创新设计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顶层谋划。统筹科技创新各环节和各要素,高层次进行科技创新的谋篇布局和路径设计。二是系统布局。坚持系统观念、全局思维,有机协调各创新主体,提升科技创新效能。三是前瞻战略。运用战略思维,把握科技发展趋势,洞察国内外前沿技术和产业变革,前瞻未来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

  二、河南科技创新存在的十大问题

  近年来,科技创新对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日渐凸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我省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不强、引领带动能力不足的基本面尚未根本改变,主要存在如下十个方面的问题:

  1.高端创新平台匮乏

  对接国家战略的高能级创新平台紧缺,大科学平台和大科学装置仍然空白,承担大项目、构建大团队、解决大问题、产出大成果的创新集成效应尚未形成,缺乏打通生态链的科研公共平台支撑,小试中试基地、孵化器加速器不足,现有的公共平台未能共联共享,资源配置效率低。

  2.研发机构先导性功能不足

  新型研发机构的市场化运行机制亟待探索,其在创新发展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较弱,重建重振科学院与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三合一”发展过程中,由于隶属关系不同、体制机制不同,需决策协调的事项较多。

  3.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科研院所定位不清、机制不活,自主创新能力薄弱。高校深化改革推进缓慢,体制机制改革呈“点”状突破,尚无高校在绝大多数“突出问题”上均表现良好,整体上缺乏“领头羊”,多存在科研管理行政化、科研评价单一化、科研团队层次不高等问题。

  4.企业创新实力不强

  企业创新能力弱,头雁企业、领军企业少,企业创新活动少。企业自身创新有动力但缺实力,企业利用国际国内创新资源的能力不强,缺乏高水平链接平台,对整合要素资源有需求但缺手段,企业留不住高层次人才,融资渠道和手段不能满足企业创新的多元化资金需求。

  5.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充分

  缺乏具有地标性的创新型产业和大项目,新产业新业态的集聚效应不明显。以郑州为引领的产业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地标性的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型大项目招引和孵化困难,缺乏引领性的新兴头部企业。郑州智慧岛正处于筹建期,亟需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行机制。

  6.高端创新人才团队匮乏

  目前我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求人才,但省内各市的人才政策,和一线城市、发达地区相比,不具有诱惑力,也没有他们灵活;和中西部部分省份相比,也不具备比较优势。缺乏精准便捷的人才服务平台。缺乏量身定做的市场化引才机制。

  7.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不高

  缺乏专门的市场化成果转化机构,信息不共享、对接平台少。作为贯通整个渠道的血液,天使风投创投不发达,资金不能有效满足创新发展各阶段需求。

  8.科技创新投入不足

  财政、金融与科技创新结合不够,天使风投创投不活跃。财政科研投入统筹使用、重点支持不够,尚未建立适应创新规律要求、宽松自主的科研经费使用机制,财政资金统筹不够。财政资金撬动杠杆不够,天使、创投、风投等资金短缺。科技信贷获取困难,科技金融不发达。

  9.全社会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有待强化

  推动科技创新的合力尚未完全形成,思想认识上存在对科技规律认知和创新生态思维的担忧,政府工作推进中思想不够解放,科研主体地位尚未确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创新氛围还未完全形成。

  10.政策和制度保障有待完善

  “激励+放权”的政策尚未落实到位,还存在不系统、碎片化等问题。适应科研规律、与战略要求相匹配的政策体系尚待完善。缺少全链条全过程创新缺乏系统协同的制度设计。缺乏配套措施和实施指引。政策执行缺乏科学精准和主动服务。

  三、国内外科技创新的先进经验

  1.国外科技创新经验

  德国经验:第一,科技创新战略长期衔接,持续更新升级。2006年制定《德国高科技战略》,2010年制定《德国高科技战略2020:思想、创新、增长》,2014年更新《新德国高科技创新战略》,保持科技创新战略的长期衔接。第二,“官产学研”一体化,政府主导。德国政府主导国家创新体系,持续推出高科技战略和计划,为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促进各类创新主体在成长过程中明确定位和主攻方向。第三,注重尖端技术和基础科学的研究。德国政府每年资助大学和研究组织近300亿欧元进行尖端技术和基础科学的研究,建立特殊的资助计划,以确保大学和科研组织的可持续发展。第四,搭建各类基础性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政府出资搭建基础性研究平台,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等。第五,注重建立科技创新全流程的金融支持系统。从商业创意阶段开始,就有政府支持的天使投资和政府的研发资助,高科技企业初创时有风险投资、银行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到企业进入成熟期的股权和债券融资等。第六,激发中小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积极性。德国政府先后启动“中小企业创新核心计划”“企业技术创新风险分担计划”“中小企业研究合作促进计划”“欧洲重建基金”“创新代金券”等。

  美国硅谷经验:第一,产业促进就业,就业吸引人才。硅谷具有发达的产业体系,通过市场促进国内外人才叠加流动。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并提供了高水平的人才服务。第二,风险投资引领,识别潜力方向。硅谷形成了全球领先的风投生态,通过资本要素投入引导科创资源集聚前沿领域。第三,创新国防科技投融资机制。引入国防资金扶持前沿技术的早期项目。第四,建立竞争开放的科研体系。以斯坦福大学及其产业园为核心,形成了大学与企业紧密结合的产学研体系与产业链条。第五,形成开放、包容、创新、平等的硅谷文化。激发创业者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创新热情。

  2.国内科技创新经验

  上海经验。聚集高端创新团队。面向全球引进人才,将服务意识融入科技管理和人才引进各个环节,激活优质高校资源,激发国家级科研团队创新活力。创新大科学装置运营机制。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争取国家资金和产业资本共同建设国家风洞实验室等大科学装置,适度市场化运营,盘活科创资源。政策务实重点突出。结合国家战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科技政策,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根据自身实际明确主攻方向,并配套相应政策。

  合肥经验。重金引进高端创新资源。财政科技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10%,通过“交钥匙工程”引入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合作共建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科创+产业+资本”同向发力。通过“财政引领—项目落地—股权退出—循环发展”的产业运作模式,发挥财政资金撬动作用,已投资京东方、蔚来汽车、芯碁微电子等项目,带动形成了千亿级的产业链。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发展。抓住产业更替转移、迭代升级机遇,打造“芯屏汽合、急终生智”新兴产业集群。

  广东经验。构建一流科技创新载体。广州深圳“双城联动”共筑创新核心引擎,组建创新共同体。完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发挥省级财政基础研究投入引导作用,组建省企联合基金,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带动企业、行业和社会组织机构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促进科技金融深度结合。引导发展创业投资,健全科技信贷机制,强化地方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服务支撑。

  四、河南科技创新六大体系设计

  1.高水平高能级的战略科技力量支撑体系

  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围绕我省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培育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大力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提升高校科研水平。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做优做强省农科院,加快科研院所改革发展,增强科研院所创新能力。构建以国家实验室、高水平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河南梯队。

  2.高效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系

  创新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机制,围绕我省战略发展重大需求,构建省市联动、多部门协同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格局,打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试验田”。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按照“聚焦重大、自上而下、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整合优势资源,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攻关,部署重点领域协同研发任务,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协同攻关标志性成果。

  3.原创导向的科学研究体系

  坚持把原始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面向基础前沿,遵循科学规律,切实解决我省基础研究投入相对不足、原始创新能力较为薄弱等突出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数学、物理、生命科学、农业、健康科学、资源与生态环境、能源、信息、材料、制造、工程等重点方向强化科学研究,着力解决前沿战略领域及产业发展中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科学问题。

  4.企业主导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构建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链,促进大中小型企业融通创新。完善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重大应用场景为驱动的科技创新项目形成机制,提升企业等技术需求方在项目凝练和设计中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提速行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畅通要素流动渠道,提升技术市场要素配置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建设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建设创新中心和创新平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5.内外贯通的开放科技创新体系

  围绕国家“一带一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原城市群等重大发展战略,组织实施“科技对外开放合作行动”,深化拓展国内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探索新形势下科技合作的模式和机制,有效利用全球优势创新要素,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调整和布局创新链与产业链,强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技支撑,加快提升科技创新的战略牵引能力、要素集聚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区域辐射能力,着力提升河南在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中的重要链接功能。

  6.运行顺畅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深入落实“四抓”要求,深化“放管服”改革和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科技治理体系,提升科技治理能力。充分尊重科研规律和科研新范式,着眼于促进创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和激发创新主体创造力和主动性,健全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让制度供给更加符合科研规律,切实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最大程度激发和调动各方创新潜能。制定完善一批科技投入、基础研究、创新主体、重大创新平台、高层次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创新政策,建立健全科研院所的治理结构和分类支持机制。完善对承担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的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人才的考核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完善重大创新政策预评估机制。抓好法治宣传,将公正诚信、竞争有序等法治观念渗透到创新活动的全过程,营造激励创新的法治环境。(作者:“科技创新设计”课题组)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