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旭晓:新时期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23 16:47

  编者按

  2022年6月17日,由河南省社科联主办的“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之路”理论研讨会在郑州举办。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吴旭晓作《新时期河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发言系统阐述了新时代河南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五个要点,对于河南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河网学术中原予以刊发,以下为发言全文: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时提出希望河南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及竞争力,着力打好“四张牌”,其中一张牌就是以构建自主创新体系为主导推进创新驱动发展。2021年10月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创新驱动战略摆在锚定“两个确保”目标的“十大战略”之首。“十四五”时期是河南省从动能再造到动能提升的战略机遇期,产业发展进入全面数字化的攻坚期、深度绿色化的攻关期和产业智能化的奠基期,必须聚焦先导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牵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牛鼻子”,以更大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积蓄新动能。

  一、提升研发投入强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河南省研发投入经费虽然持续增加,但研发投入强度一直落后于全国水平。2020年河南R&D经费901.30亿元,位列全国第9名;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4%,远低于同期的全国水平(2.4%),仅排在全国第18名。与我国经济大省广东、江苏、浙江、山东相比,河南省不仅在研发投入绝对量上差距甚远,而且在研发投入强度上也落差甚大,与经济总量低于河南省的湖北、四川相比,河南省无论是研发投入绝对量还是研发投入强度均有所不及。

  中央在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要求,中部地区“十四五”末研发投入强度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21年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7864亿元,R&D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2.44%。2021年河南省专利授权量中,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占比分别为8.57%、80.03%、11.41%,创新质量整体不高。《河南省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研发经费投入强度1.96%以上。面对当前“标兵渐远,追兵日近”的局面,河南省在“十四五”期间必须与经济总量增长相匹配,持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持续提升研发投入强度,系统优化研发投入结构,尤其需要大幅度提升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源头技术供给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以核心技术的“多点突破”创新助推产业链全面升级,进而实现河南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优化创新战略布局,打造新型创新网络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要坚持战略前瞻,在城市内部优化布局创意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提升研发和转化功能型平台、众创空间、孵化器等科研平台的功能,打造完整的产业孵化链,全面打通由创意到产业转化的创新链条关节。

  推进“1+8”创新型郑州都市圈建设,围绕城市链培育产业链,依托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整合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产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创新链配置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数据链和服务链,深入推进线上线下融通创新,以科技创新政策矩阵为引领,推动科技与信息、金融、服务深度融合,培育集成电路、高端制造等千亿级创新产业集群,打造人工智能、健康医药、前沿材料等亿万级先导产业“航母群”,推动河南省产业向中高端跃升。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和国内国外“双循环”发展新格局,鼓励河南企业到国外的东京、都柏林、巴黎、伦敦以及国内的深圳、广州、武汉、长沙、西安、成都、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创新人才集中的城市建立研发中心或创新孵化中心,突破地域限制,推动省外国外的创新飞地与河南省内的中试基地、实体产业基地无缝对接,提升河南省产业集群的发展能级。在开放发展中,既要吸附国内外各类创新资源,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科研仪器设备,构建推动国内外创新要素以“双循环”形式为河南经济服务,同时也要积极构建“研发在外、生产在豫”的新型跨境协同创新网络,推动补短板和锻长板互促共进,实现优势产业直道冲刺、新兴产业弯道超车、传统产业换道领跑。

  三、培育与引进并重,建设高质量科研队伍

  采用矩阵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应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时代发展潮流,人才培养也要与时俱进实现多维度融合。以“互联网+”为纽带,实现河南省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课程平台、实验平台、研发平台多方联动,促进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打破传统的学科知识边界和专业设置中的隐性藩篱。对于省内“双一流”建设的大学,从本科开始就实行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导师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标配”水准,让创新人才由本科开始就参与到项目研发中去,使得理论知识与实际研发工作紧密结合,培育研发思维、学术道德、批判性思维等基本科研素养,既发挥企业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又避免出现近亲繁殖、人身依附的弊端;同时在学业导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培养出适应新经济、新业态的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为河南省经济发展动能转换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新精英。

  针对河南省当前国际一流大学匮乏的现状,在“十四五”期间,可以考虑在河南省免费提供土地,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好基础设施,配备好一流的研发仪器和设备,以此为条件,引进国内双一流大学在河南省设立研究院,引进国外优质大学在河南省建设研发机构,鼓励和支持国内外优质高校或科研机构与河南省高等院校合作办学或者合建研发中心,争取“十四五”期间建成一批前沿科技研究基地和培育出一批前沿学科专业,为创新人才高质量成长夯实平台基础,打造出中部地区创新人才培育新高地,为河南省经济跨越式发展培养出源源不断的理论知识深厚、创新精神突出、创造能力卓越、能够引领产业发展浪潮的新时代高端创新人才。

  “十四五”期间,河南省在产业链深度调整和融合发展的基础上,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方式共享省外科学家智慧,构建跨境创新网络,拓宽省外、国际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引进的绿色通道。全面落实河南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才强省建设的实施意见》,整合安阳“洹泉涌流”和“智汇郑州”等省内各市人才引进计划,避免内耗。此外,要建立政府、企业、学校、社会融合的科技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打造一流科研人才队伍。

  四、改革技术评价体系,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健全创新评价制度。目前创新评价制度具有很强的SCI论文取向倾向,并成为研发人员考核的主要指标,许多创新人才把主要精力花费在迎合国外期刊选题方向、容易出成果、所谓研究热点、形式主义的论文上,而真正对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研究领域却少有人涉足或者尝浅就止。因此,需要完善创新评价制度,淡化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聚焦培育学术精神,强调创新成果“质的飞跃”而不是论文“量的膨胀”,让创新评价回归技术本位,并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加速器,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坚持不看“帽子”看实绩的创新考核总基调,以创新质量、产业贡献、社会效益为导向,让市场成为评价科研成果的“试金石”,建立起相对公平合理的价值评价体系,使得创新人才的收入与其劳动付出动态匹配,完善基于创新贡献的收入分配机制。可以试水“创新成果利息制”,像银行定期存款可以收获利息一样,创新人才可以在一定时间段内每年从创新成果的市场销售收入中获得一定收入比例,实现“技术资本化、资本人格化”,既充分体现创新劳动的市场价值,又鼓励创新人才面向市场进行技术创新,并从创新成果转化中获得相对满意待遇。

  五、优化人文环境,提升城市的人才吸引力

  营造公共服务优质、宜居宜业的人文环境,提升城市人才吸引力指数,让城市成为各类人才发展创业的沃土,占据“引才入豫”战略制高点,争取赢得新一轮创新驱动发展的比较优势。

  优化社会生活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内部的医院、中小学学校、体育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为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教育和健康等公共服务。提升城市互联网网速,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高人们的信息和交通的便利程度。适度推进影剧院、咖啡厅、特色购物中心、音乐厅、主题餐厅、专业展馆等文化休闲消费场所建设,让人们在工作之余,能够放松身心、消除压力,提升生活品质。建设公园城市,改善生态宜居指数,提升城市舒适性。(作者:吴旭晓 河南省社科院城市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