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6-27 14:17

  山涛,字巨源,魏晋时期名士、政治家,河内郡怀县人(武陟县西小虹村)。

  这个隶属于大虹(hong)桥乡的西小虹(jiang)村离我家不到十里路,在空间上山涛应该是少年时代距离最近的先贤。

  一

  对山涛的理解其实是从误解开始的。

  第一次看到山涛的名字源于对嵇康风骨气节的仰慕。

  中学时期,在老师的安排下背诵了不少古文名篇,其中就有《与山巨源绝交书》。

  那时候“好读书不求甚解”,先入为主地以为家乡这位大官是“竹林名士”精神的叛徒,是个投机钻营、贪图功名的“小人”。

  慢慢慢慢长大以后,知道的越来越多。

  才知道嵇康跟山涛“绝交”,只是政治上的选择,嵇康不肯臣服司马氏,不一定就是因为个人恬静无欲,曹魏时期嵇康也是做过官的;山涛辅佐司马氏,一定不是趋炎附势,在那个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山涛不仅有济世之才、也有济世之志。

  才知道嵇康和山涛一直都是好朋友,嵇康打他的铁,山涛做他的官,只是境况有别、选择不同。山涛理解嵇康,嵇康信任山涛。

  才知道那份“绝交书”也许是嵇康情急之下的负气、明志之文,“绝交书”本身就是俩人友情的一部分。

  嵇康是曹氏女婿,个人性格也有些问题,无法与司马氏共存,其悲剧早已注定。

  史料中看,最终造成嵇康被杀的,钟会诬陷是其一,绝交书是其二。

  临刑前,嵇康拉着儿子嵇绍的手将其放在山涛的手上,说:“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古时“孤”是幼年丧父之意,嵇康的意思自己不在了,山涛就是嵇绍的父亲。

  山涛不负所托,将嵇绍培养成一位忠贞而有气节的人,尽到了朋友应尽的道义与责任,也为后世留下了“嵇绍不孤”这句成语。

  后来在八王之乱中嵇绍以身护驾、血溅帝衣。据《资治通鉴·卷八十五·晋纪七》记载,事后宦官帮晋惠帝更衣时,“帝曰:‘此嵇侍中血,勿浣也’”。于是追赠嵇绍为太尉,谥忠穆公。

  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嵇绍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士”阶层最后的尊严。一千年后,文天祥在《正气歌》中引用这一典故来申明士人忠君爱国、视死如归的浩然正气。

  “巨源在,汝不孤矣”“此嵇侍中血,勿浣也”。反复吟咏、体味这两句简短的话语,仿佛是历史深处涌起的阵阵竹涛,如在耳畔,直透人心。

  二

  山涛是“士人”中的模范,他政声卓著,两次出任吏部尚书。选拔人才,总是先秉承皇帝的意旨,进行评定考核,然后公开奏本,时人称“山公启事”。这种公开公正的做法,可以说是开创了公开选拔干部之先河。不仅如此,山涛在军事方面、民生方面也颇有建树,我们不应该因为山涛为司马集团做事就忽视其能力,甚至否定他的一切。

  他为官清廉。《晋书》曾记载袁毅“贪浊而赂遗公卿,以求虚誉,亦遗涛丝百斤,涛不欲异于时,受而藏于阁上”。后来袁毅东窗事发被抓,凡是接受贿赂的人,都受到追究。“涛乃取丝付吏,积年尘埃,印封如初”。

  山涛不是贪图功名的人,为官三十年,曾数十次呈递辞职申请,甚至有一次竟然自己摘去乌纱,光着脚丫,怀抱印信,直接上金殿向皇帝请辞。如果不是死在任上,他差点就实现了修齐治平、功成身退的儒家知识分子梦想。

  作为“竹林七贤”的最初发起人,山涛对朋友有情有义、不狂不傲,《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盛赞其人品淳朴善良。在家庭中也很“模范”,他不仅“事母极孝”,还节俭正派、忠于爱情,虽位及三公,家里始终不蓄养婢妾,这在魏晋风流时代,的确是难能可贵。

  良好的家风也影响了子孙后代,他的子孙山简、山遐都名垂青史。《晋书·山简传》记载山简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唐代诗人王维有诗曰“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山翁”就是山简,风流潇洒连王维都想要效仿。

  山公为官清廉、与人为善、恪守诚信的优秀品质,永远是家乡人的楷模,先贤的儒者品行、才华风范,将永存于家乡人民心底。

  (作者:郭君宇,系焦作市税务学会秘书长 )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