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文化|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发扬红色文化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01 09:22

  百年辉煌历程、百年风华正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就是我们增强‘四个自信’最坚实的基础。”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百年党史的高度,多次强调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研究、传承优秀红色文化,“更好发挥以史育人作用”,有助于教育引导干部群众更好地了解党的历史、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一、红色文化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切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继承和发展

  红,古人称之为“绛”“赭”“绯”。东汉·许慎《说文》中称:“绛,大赤也。”“赭,赤土也。”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中,红色是最早的“流行色”,也是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颜色。

  上古时代,古人类就表现出对红色的崇拜。如:红色饰品、红色洞穴岩画、红色生活物品,发明生活技术的炎帝被尊为“赤帝”等等。到了奴隶制社会,青、赤、白、黑、黄被认为是代表东、西、南、北、中的五方正色,与风水学中的木、火、水、土、金一一对应。进入封建社会后,红色又被视为权威、尊贵的象征,如:《诗经》中记载周天子宴请天下诸侯的场面,“彤弓昭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既之。钟鼓既设,一朝飨之。”《礼记》中记载,“周人尚赤,大事敛用日出。”由此可见红色的正统地位。

  随着统治阶级的推崇,在国家政治和文化中,红色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到了明朝之后,红色又与生命的延续联系到了一起,成为王侯将相、平民百姓都推崇的颜色,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的“颜色标识”。

  逢年过节,人们喜欢制作红色的绣球,张贴红色的窗花,悬挂红色的灯笼……婚嫁喜事,人们喜欢制作红色的寿桃,挂上红色的布条,穿上红色的礼服……平安、喜庆、团圆、浪漫……红色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描述离愁,人们会用“红藕香残玉簟秋。”形容美景,人们会用“奇花烂漫半天中,天上云霞相映红。”描写团圆,人们会用“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可以说,经过数千年的承启、沉淀,红色已经浸入到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华文化的底色,成为中华民族勇敢、团结、奋进的象征。

  中国的红色文化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一切人类优秀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古人济世救民的理念与“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谋而合;《礼记·礼运》中“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与“国之大者”有异曲同工之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与革命者大无畏精神又有所相通。

  正如马克思曾指出的,人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净化,这也是红色文化的题中之义。

  二、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精神结晶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近代以来,伴随着无产阶级革命浪潮席卷全球,红色又与革命联系在了一起。

  列宁曾说过,“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哪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18世纪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在煽动爱国热情时扛出一面红旗象征“烈士的鲜血”,他们获得政权后,更将红旗当作非正式的国旗,后来的革命中,红旗便成为“烈士鲜血”的象征。1848年的法国二月革命,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们强烈呼吁用象征革命的红旗取代三色旗,这个愿望最终在1871年的巴黎公社实现,他们用一面纯红的旗帜作为自己的国旗。

  马克思早年曾在被问及“最喜爱的颜色”时,明确回答是“红色”。1864年,第一国际成立,其标志的颜色就是红色。《国际歌》中也唱道:“快把那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才能成功!” 1923年苏联制定第一面国旗时,将红色用作国旗的背景色。从此,红色开始成为共产主义运动的象征。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写在党旗之上,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我们从“一穷二白”到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史、实践史,这其中自然包括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红色文化。中国的红色文化不同于苏联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同于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文化,而是具有鲜明特征的中华民族文化

  首先,红色文化具有无产阶级的根本属性。文化源自精神,红色文化源自革命精神,但仅有革命精神是远远不够的,封建社会也有革命,大泽乡起义揭开了中国农民起义的序幕,陈胜吴广等人带领农民阶级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压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其中虽蕴含了革命首创精神,但仅为了“自立为王”,缺乏伟大的理想和目标,自然不能被划为“红色”。资产阶级也有革命,但这种革命不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服务的,也不能被称为“红色”。因此,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革命精神才是红色文化的范畴。

  其次,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科学性。红色文化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精神。它主张打破陈旧的、落后的思想藩篱,批判一切腐朽的封建迷信思想和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资本主义文化;它能够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勇于革新,传播正能量、反映新风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能够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相结合,不断发展完善,创造出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形态。

  第三,红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红色文化是伴随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应运而生的,“它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它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带有我们民族的特性。”从红船建党到延安会师,从飞夺泸定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从“错把墨汁当糖蘸”到“半条被子”的故事,从井冈山精神到焦裕禄精神,再到新时代的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这些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孕育出来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艰苦奋斗的意志品质,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

  三、红色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动力

  “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红色文化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坚忍不拔、攻坚克难,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无数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实现中国梦不仅要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也要具备强大的精神力量。

  苏联曾经是工业发达、军事强大的超级大国,但为何在一夜之间分崩离析了?归根结底还是思想出现了问题,丢掉了民族精神,丧失了社会主义信仰。苏联解体前夕,几乎所有媒体都在吹捧西方的自由、民主和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就连《真理报》《消息报》这样的国家报纸也加入到吹捧西方的队伍。可以说,苏联从上至下都陷入到思想混乱和迷茫当中,都不再相信本国和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激励几代苏联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主义理想和民族主义被抛之脑后。正如美国前国务卿马德琳·奥尔布赖特在2009年中美议会交流研讨会上分析的,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全国上下都失去了信仰。

  与苏联瓦解的历史教训相反,“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毛泽东同志曾深刻地指出:“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风云如何变幻,与时俱进的是不断丰富的精神内涵,不变的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当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不论是慷慨赴难的李大钊、“只要主义真”的夏明翰、誓死不低头的陈延年……还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雷锋……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英勇就义,艰苦奋斗、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了红色因子,提供了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不仅是理想信念、革命精神、价值取向的一个集成,更重要的是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进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每名党员干部都能心有所属、心有所信,在红色文化中汲取钙源、在红色文化中砥砺初心,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刘南方,中共开封市委党史研究室 )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