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01 15:40

  摘要:城市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前导力量。郑州市是河南省会,地处中原地带,是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本文以郑州市为研究对象,以时间为主线,围绕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郑州市的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扩展的相互作用和演变特征,有力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郑州市取得的辉煌成就,并就其在城市交通发展和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出建议。

  关键词:城市交通;城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

  城市是人类发展的高级形式,也是人类走向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不同的城市因其历史文化、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形成了不同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城市的功能和形态历经了几千年的演变渐趋复杂。在众多影响城市功能和形态演变的因素中,城市交通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了任何一种因素的影响力。每当交通方式发生改变后,城市空间就必须适应交通方式的改变,从而导致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城市功能结构和地域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因此交通方式的变革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交通是城市空间结构增长的前导力量。而城市空间结构又决定城市交通方式及路网的布局,这就是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动态过程。

  郑州作为河南省省会,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商贸物流中心、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中心城市。随着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郑汴一体化、中原城市群等战略的实施,使郑州市城市交通和空间结构发展日新月异。自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在郑县城区设立郑州市,直属河南省领导。1953年2月,郑县撤消,其辖区划归郑州市及新郑、中牟2县。1954年10月30日,河南省政府由开封迁往郑州,郑州市从此成为河南省省会。郑州从一个不足10平方公里的小县城扩展至2019年中心城区面积549.33平方公里(含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特大城市,面积是原来的50倍之多。随着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体系的巨大变化,郑州市城市功能逐渐完善,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近年来,私家车的数量猛增,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依然不能满足需求量的增长,导致城市交通日益拥堵,居民出行的时间成本和交通成本不断增加,城市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城市居民幸福感大幅下降。因此,在中原经济区上升国家战略的背景下,郑州作为我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必须肩负起中原崛起的历史使命。本文选定郑州市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作为研究对象,对及时调控城市建设的方向、构建宜居性城市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研究意义

  当前,郑州市正处于城市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据统计,2018年,郑州市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达10143.3亿元,比上年增长8.1%。对于郑州这个依托交通优势发展起来的城市来说,研究其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意义尤为重要。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有助于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理论意义

  研究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互动关系,有助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制定更加适合郑州市的交通发展和城市空间发展的相关规划,为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完整、全面的理论体系,也为我国其他城市建设提供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综合性的互动反馈研究案例。

  2、实践意义

  以郑州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关系为研究对象,打破了仅研究交通供给与交通需求的思维模式,从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互动规律入手,制定二者共同优化的方向和策略,使其有更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二、郑州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纵观历史,根据郑州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可将其大致分为缓慢发展、快速发展、加速发展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缓慢发展阶段(1908——1948年)

  郑州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郑州几经盛衰,到19世纪末,郑州城区面积仅为2.23平方公里,是一个人口不过2万人的小县城。

  在新中国建立之前,郑州的城市发展非常缓慢,主要集中于老县城至火车站的中间区域。1908年京汉、汴洛两条铁路在郑州的交汇,使郑州成为中国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运输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从而加速了郑州的城市化进程。铁路建设对郑州城市空间结构的扩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郑州现如今老城区双“V”字型发展结构的基础。此后,郑州的城市建设主要集中在沿铁路方向东侧,延伸发展。

  2、第二阶段:快速发展的阶段(1948——1978年)

  郑州解放以后,郑州发展方向清晰、目标明确,市政府立即投入城市建设,整体来看这一阶段是快速发展的。但在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郑州的城市空间结构扩展有浓厚的计划性和行政色彩。

  作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高度重视郑州市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给予了重要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在1948年到1960年期间,经历的“一五”“二五”是郑州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兴建了以棉纺、纺织机械、机电为主的一百多个工业企业,主要分布在陇海铁路南侧和京广铁路东侧,在工业区相继建成建设路、中原路、华山路、桐柏路、嵩山路。在行政区,先后建成了金水路、人民路、民航路、黄河路、文化路。金水路和人民路两条主干道将老市区、行政区和工业区串联起来,大大促进了郑州市的城市建设,短短十二年间城区面积从1948年的5.2平方千米扩展到1960年的56平方千米,同时奠定了郑州市后来发展的基本骨架。

  这个时期由于规划设计指标较低,压缩了道路建设的宽度,为以后的道路扩建和城市建设增加了困难。

  1960——1977年为第二个缓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历了“大跃进”以及三年自然灾害,城市发展趋于缓慢;“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城市发展几乎停滞,甚至出现了城市规模倒退阶段,直到“文革”后期才逐渐恢复起来。

  3、第三阶段:加速发展时期(1978年——至今)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施改革开放,确定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郑州也进入加速发展时期。

  1978年至1988年的十年间,为我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也是郑州城市恢复发展的十年。这个时期,中心城区的发展日渐增大,中心城区功能不断外扩。1976-1985年相继建成中原路、金水路以及陇海路三座立交桥,新建、拓宽了中原路、花园路等一批主要干道,主要提高了城市东西两部分的辐射力。

  1988年以来,我国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发生了重大改革,如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土地改革等,这些改革都给当时城市建设带来重大影响。在开发区建设热潮影响下,1988年郑州在西北地区新立了高新技术开发区,1999年在郑州东南部建立了郑州经济开发区,2002年在郑州东部开始建设郑东新区,2013年中国首个国家级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州航空港区获国务院批复成立,2016年,国务院批复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2016年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复函》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郑州要发挥郑州大都市区及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引领作用,增强国际物流通道功能、增强航空枢纽作用、提升全国铁路枢纽功能,建设国际物流中心、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和科技合作基地,建设国际化现代都市。2017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在此期间,市区内相继打通了紫荆山路、嵩山南路等重要干道,新建了环城快速路,道路由市中心不断外扩,拉大了城市建设的框架,减轻了市中心的交通压力,交通条件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城市交通成为城市空间扩展强有力的影响因素。

  2003年以来郑东新区的建设对城区整体空间结构具有调整促进作用,为城市功能扩展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彻底改变了郑州多年来的单中心城市空间结构,之前仅以二七广场和火车站为中心的单中心格局,在郑东新区建成后,郑州市转变为双中心空间格局。2006年“郑汴一体化”战略拉大了城市框架,积极培育中原城市群的核心增长极。2008年郑州航空港区的建设及2009年郑州地铁项目的上马,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居民和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了城市交通对城市空间结构扩展的引导作用。

  现在郑州已经发展成为全国重要的铁路、航空、高速公路、电力、邮政电信主枢纽城市。是全国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网中唯一的“双十字”中心,郑济、郑万、郑合、高铁郑州南站及配套工程开工建设,“米”字形高铁网加快成型(京广高铁、郑西高铁、郑徐高铁、郑渝高铁、郑济高铁、郑太高铁等)。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外客货航线194条,旅客吞吐量突破2430万人次、居国内机场第13位,货邮吞吐量成功跨越50万吨大关,稳居全国机场第7位,首次跻身全球机场前50强。郑州是国家首批跨境电子贸易试点城市和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城市,中欧班列(郑州)每周“去八回八”常态化运营,全年开行501班,境内外双枢纽、沿途多点集疏格局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郑州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就进入了加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郑州市的城市交通系统逐步完善。郑州市经过40多年的大规模的道路改建、扩建、新建工程,全市道路里程增长明显。1978年郑州市道路总长度是229.8公里,到2019年达到了1570公里,增长了6.85倍。这与我国国力的提高、郑州市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有很大的关系,更与私家车数量的急剧增多和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联系密切。郑州市的交通压力逐年增大,尽管郑州市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改善上力度很大,但是依然出现了交通拥堵、停车难的问题。这是因为城市交通系统改善的速度远远比不上机动车增加的速度。要解决这些城市交通的问题,还需要在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结构、建设配套的交通设施、发展智能交通等方面上共同发力。

  三、郑州城市交通和城市空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1、城市交通发展滞后于城市发展

  近年来,郑州市机动车一直处于快速增长的水平,导致郑州市中心城区各主要干道拥堵严重,尤其是高峰时间段车流量已接近饱和,新建、扩建交通数量严重滞后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导致人口及车辆增长速度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矛盾凸显。

  2、职住不平衡,“潮汐车流”现象突出

  近年来郑州市人口迅猛增长,截至2018年12月,郑州市全市总人口突破千万人,达1013.6万人,城区居民人口密集。

  职住平衡是指就业者居住在工作地附近,工作比较便利。反之则定义为职住不平衡。但随着城市规划产生的产业集聚,市区的外扩、中心城区房源紧张,导致郑州市职住不平衡情况突出,也就形成了上下班时段的“潮汐车流”。就郑州市区而言,早高峰时段,即7:00—8:30之间,由西向东交通量剧增;晚高峰时段,即18:00—19:00之间,市区由东向西交通量剧增。因此,郑州市全市范围内潮汐车流现象均较为严重。

  3、城市公共停车泊位严重不足,停车难问题突出

  近年来,由于郑州市车辆急剧增加,停车需求量增大。虽然政府大力建设停车泊位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停车需求,但其规模和速度远远比不上汽车增长的速度,公共停车位供不应求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缓解。截止到2019年7月,郑州市法定停车泊位约为135.7万个,而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10万辆,由此可见,停车位的数量远远满足不了需求的数量,停车用地供应紧张的矛盾在短期内很难克服,特别是繁华路段、商业中心等区域这个矛盾尤其突出。

  四、郑州市城市交通与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1、建立与城市交通协调发展的城市空间布局

  形成政策导向,合理规划布局,加大城市路网密度,调整路网结构。一要建立主干道,实现郑州市“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畅通。此外,大力推进外环道路建设,逐步形成“井字+环线”的城市交通路网格局。二要编织密路网。对于火车站附近等原有旧街区的路网结构应保留原有道路形态,倡导公交、骑车、步行等绿色组合出行方式,保障整体交通容量和集散效率。

  2、合理规划产业集聚及多核心城区,引导职住平衡

  合理规划核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功能定位,引导职住平衡能够有效降低交通拥堵的程度。一是完善中心城区和产业集聚区的居住、教育、娱乐等配套完善措施,引导公民居住与就业的平衡关系;二是在产业集聚区和核心城区附近推进建设人才公寓、公租房等政策性住房,既解决就业者的居住问题,又促进产业园范围内职住平衡;三是加快推进多核心城区发展模式,提升城市副核心城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如在副核心城区合理建设学校、大型商场、超市、医院、娱乐等配套设施,全面满足附近居民不同的生活需求,可以有效缓解市区交通压力。

  3、建立现代化的智能交通系统

  建立智慧交通治理模式,利用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交通。如利用大数据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同时深化数据的应用与共享,保障交通决策研判的可靠性,推动城市交通精准化管理。因此,制定统一的智慧交通平台建设,既可以为社会公众提供实时信息,有效服务居民出行效率,避开拥堵的时间和路段;又利于提高政府治理的力度,智慧交通平台可以实现过程管控、提供决策依据,降低政府治理成本。

  4、推行公交优先政策,提高交通服务水平

  私家车出行虽然方便,但是带来了巨大的资源浪费,不仅占用了有限的城市空间,成为市区交通拥堵的主力军,而且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环境污染。环保、便捷、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公共交通是我们倡导的绿色出行方式,比如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交优先政策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郑州市致力于建设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轨道交通方面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但还需要不断完善其服务,让公共交通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一是增加基础公共线路,实现公交出行全覆盖;二是合理规划公共交通线路,形成无缝衔接的换乘方式,让公共交通出行集“高效、舒适、绿色”于一体;三是规范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网约车辆等交通工具的投放与管理,对城市公共交通进行多元化补充,积极引导人们绿色出行方式,并有效提高出行效率。

  郑州市是一个依托铁路优势发展起来的全国交通枢纽中心城市。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郑州市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和城市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如今,一座朝气蓬勃的现代化大都市已然崛起。未来郑州将会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中原大地,成为一座具有全球影响力、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

  (作者:董静,中共新郑市委党校讲师)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