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心澄碧|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04 11:12

  编者按

  焦桐常青,精神永存。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仍指引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在新时代研究好传承好弘扬好焦裕禄精神,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理论频道学术中原联合开展《桐心澄碧》——迎接党的二十大·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征文活动。

  今日刊发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师永伟的文章《永不过时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一个极具时空穿透力和情感感染力的名字。他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更是全党的学习楷模。焦裕禄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工作中鞠躬尽瘁,在为兰考人民谋幸福的抱负中死而后已,在他身上凝结出的焦裕禄精神永不褪色。焦裕禄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永远不会过时,与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发展高度契合,既为党的建设注入精神力量,也为民族屹立提供精神给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结合新的实际不断发扬光大,使焦裕禄精神转化为全国人民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大业中彰显精神力量。

  一、“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

  焦裕禄出生于贫苦家庭,在传统家风和革命经历的影响下,造就了他一心为民、不惧艰难的性格。坚定地做党的初心使命的践行者,这也是焦裕禄精神形成的内在理路。1962年冬天,焦裕禄来到内涝、盐碱、风沙严重的兰考县工作,也就是在这一年,在“三害”摧残下,兰考的粮食产量降至历年最低水平,人民的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威胁。于是,焦裕禄带领全县人民开始了战天斗地、竭力改变旧面貌的伟大工程。焦裕禄在兰考忘我工作,以身作则,不停地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极力发挥精神的力量、选树身边的榜样,经过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战,以革命的乐观精神把困难当垫脚石,硬生生“杀出条路来”,焦裕禄带领人民把兰考从贫穷的深渊中解救出来。最终,焦裕禄积劳成疾,肝病日益严重,于1964年5月14日停止了呼吸。

  焦裕禄逝世后,他的感人事迹逐渐被挖掘出来,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精神图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年5月,兰考县委副书记张钦礼在全省性的林业会议上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焦裕禄敢想敢干的英雄事迹,引起了在场人员强烈的心灵共鸣,新华社记者鲁保国就是其中一位,这也促成了新华社赴兰考进行实地采访并播发通讯稿的相关活动,并最终将焦裕禄作为先进典型进行报道。11月20日,《人民日报》刊发《在改变兰考自然面貌的斗争中鞠躬尽瘁》一文;22日,《河南日报》转载此文,并配发社论。这是对焦裕禄精神进行全国性宣传的开端。1966年2月7日,经过详细探访和精心打磨,穆青等撰写的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刊发,同时配发的还有社论,这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重要影响,迅速掀起了学习热潮。习近平总书记也曾说这篇通讯中焦裕禄的事迹使他“受到深深震撼”,并把焦裕禄“当做榜样对照自己”。

  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学年代就被焦裕禄精神所打动,一直把焦裕禄作为学习的楷模。1990年时亲自填写了一首词《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以表达对焦裕禄的敬意。习近平总书记还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提到焦裕禄精神,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高度凝练,同时号召人们要大力学习弘扬。

  二、“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

  习近平总书记曾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高度概括,“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成为焦裕禄精神的最好注解。2014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从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道德情操四个维度对焦裕禄精神进行了新的阐释。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又把焦裕禄精神具体表述为“三股劲”。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的理解和把握,充分揭示出了其丰富内涵和精神要义,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了根本遵循。

  亲民爱民的公仆情怀。焦裕禄的一生都在践行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心中装的全是人民。他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儿子和人民的勤务员,具有强烈的公仆情怀。焦裕禄来到盲目疮痍的兰考,担负着“带领30万兰考人民战胜灾荒”的使命,他一心为民办实事,想方设法治理“三害”,大力种植泡桐,以此作为治理风沙的重点任务之一,同时积极发挥人民的主体地位,以百姓为师,与人民同甘共苦,制定《干部十不准》,提出在困难的时候“应该到群众中去”,在全县极力提倡公仆精神。

  艰苦奋斗的奋斗精神。焦裕禄来到兰考时,恰逢三年自然灾害后的困难时期,全县处于“愁来愁去没个头”的窘境之中,贫穷的现实决定焦裕禄只能依靠艰苦奋斗的传统作风带领全县人民走出泥潭。焦裕禄白天深入受灾区详细了解情况,晚上熬夜研究问题,与县委班子开会商讨对策,时刻要求领导干部保持思想和行动上的“艰苦”,同时还要以极大的魄力和勇气直面困难,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经过焦裕禄及全县人民的艰苦努力,兰考终于摆脱了缺粮局面,实现了粮食自给,甚至还能为国家做出一份贡献,“卖给国家八百多万斤花生、几十万斤皮棉”,这样优异成绩的取得,不能不说艰苦奋斗的奋斗基因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科学求实的务实作风。毛泽东常说:“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焦裕禄就出色地做到了这一点:他凭借一辆自行车和双脚,行程5000余里,对全县的120多个生产大队进行走访,这占全县总数的八成以上。全面系统的调查决定了焦裕禄对解决兰考问题有着科学的判断,成功走出“吃别人嚼过的馍”的桎梏,趟出了一条符合客观实际和规律的道路。焦裕禄把除“三害”作为全县的中心工作,组建专门的办公室,以此改善人民的生存和生活环境,并亲自对沙丘进行勘察,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焦裕禄之所以会赢得百姓尊重和爱戴,最为关键的是一个“干”字,“干”的背后是务实基因的内在强有力支撑。

  迎难而上的大无畏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焦裕禄精神中蕴含的重要红色基因。就在组织任命焦裕禄到兰考工作时,他就不避困难、服从组织安排,并立下壮志“不改变兰考面貌我绝不离开那里”,这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难能可贵的。面对严重的灾情和嗷嗷待哺的群众,焦裕禄常常不顾病痛的折磨出现在风口、沙丘、洪水之中,对党交给的事业有一股“拼劲”。焦裕禄还经常组织县委领导学习革命精神,发挥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以此达到磨砺干部品性的目的。另外,焦裕禄还善于用辩证的眼光看问题,时刻保持革命乐观主义之风,在解决困难面前争做“优等生”。

  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焦裕禄时刻不忘党员本色,终身都在践行共产党的奉献品格。焦裕禄在任县委书记时公正无私,从不利用自身特权“搞特殊”,尽管家庭困难也不领取县委的救济,并教育领导干部要首先想到群众;不仅如此,焦裕禄还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拉耧书记”“俺的阶级兄弟”的称呼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就是在生命垂危之时,焦裕禄心心念念的还是兰考人民。此外,焦裕禄还教育自己的子女要艰苦朴素,不准铺张浪费。可以说,焦裕禄把一生都献给了兰考人民和党交给的事业。

  三、“结合新的实际把焦裕禄精神发扬光大”

  焦裕禄在兰考的475天里,心里装着的全是人民,生动诠释和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信仰和担当,“为县委书记树立了榜样”。在这一历史进程中铸就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焦裕禄精神是一心为民的精神标杆、求真务实的生动教材、无私奉献的时代典范和强化党的建设的营养来源,同时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

  焦裕禄虽然已经离开我们,但焦裕禄精神却常伴我们左右,永不褪色。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使其代代相传,就要做到结合新的实际“深学、细思、笃行”。焦裕禄精神产生后,兰考先后建成了焦裕禄同志纪念馆、焦裕禄干部学院等诸多精神载体,承担着传承和光大焦裕禄精神的光荣使命;影视和话剧《焦裕禄》等经典文艺作品更是重现了一个个难忘瞬间,这也是传承焦裕禄精神的重要手段。此外,焦裕禄精神已熔铸于兰考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焦裕禄红色基因的传承也已内化为日常行为。正是在习近平在总书记的倡导下,焦裕禄精神突破了时空限制,成为砥砺国家和民族精神品格的重要源泉,各行各业涌现出了“焦裕禄式”的人物,尤其是在县委书记岗位上,“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成为政治号召,也是政治要求,这是对焦裕禄精神最好的传承。

  现如今,在焦裕禄精神的指引下,兰考大地欣欣向荣,彰显着勃勃生机。兰考各级领导干部从焦裕禄精神中汲取强大的改造社会的正能量,促使兰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国家级贫困县行列中退出,也是河南全省首个摘帽的贫困县,全县人民走向富裕路,经济发展水平保持在全省直管县的前列,产业体系日益壮大、完善,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树立起了标杆。兰考实现脱贫没有捷径而言,靠的是扶贫干部的无私奉献和全县人民的艰苦奋斗,而这些正是焦裕禄精神的当代体现。从兰考而河南,全省各级干部以焦裕禄为典范,不断激发全省人民苦干实干的热情,为实现中原更加出彩而不懈努力奋斗。由河南至全国,焦裕禄精神成为补足共产党员“精神之钙”的源泉,也是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将在实现“两个一百年”伟大奋斗目标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作者:师永伟,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历史与考古研究所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基本科研费重大项目(22E04)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