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08 09:16

  河南是工业大省,但工业发展一直以来存在“偏下游、偏传统、偏低端、偏重化”的“四偏”问题。近年来河南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效、高附加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由于基础薄弱,实施效果和发展水平一般,与沿海发达地区差距明显,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明显。2022年4月11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省内首批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涉及13个地市,这一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河南省地方政府开始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凸显其在中长期经济发展规划中的重要性。

  一、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特点

  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有如下特点:

  (一)集群分布均匀,地区均衡发展

  纵观首批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全省13个地市,涵盖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分布均匀,发展均衡,郑州是国家中心城市、河南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是中原城市群中心城市,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此次入围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位居各市之首,洛阳、许昌、新乡等省内传统工业强市均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围,2021年初的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将支持南阳建设副中心城市,自此河南明确了以郑州为中心,洛阳和南阳为副中心的“一主两副”的发展格局,南阳此次入围两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与郑州并列入围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最多的城市。河南各地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发挥各自优势,地方特色明显

  首批1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涉及新材料、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新能源汽车等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主要是以本地区特色优势产业为入选标准,以郑州为例: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拥有13家国家级研发中心,上汽、海马、东风日产、宇通4家整车厂,6家专用车厂以及近300家配套零件企业,是省内乃至国内重要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端装备产业集群拥有科技型企业2000余家,其中郑煤机和中铁装备稳居行业世界第一,全国最先进的海尔智能化生产基地同样坐落于此。此外洛阳市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新乡市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南阳市光电信息产业集群、焦作市锂离子电池新材料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同样优势明显,地区特色突出。

  二、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发展水平不高

  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快速发展,但不论是产业规模还是发展水平都不高,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更是差距巨大,2021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不足5000亿元,远低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仅为24%,同样低于上述省份超过30%的比重。此外“十三五”期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加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0.4%,低于沿海发达省份甚至部分内陆省份,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其经济大省的地位严重不符。

  (二)内部结构失衡

  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入围15个,数量可观,但内部的产业分布不均衡,结构不合理,其中仅新材料产业集群就占据6席,占全部产业集群的将近半数,高端装备制造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各为3个,仅这3个产业的集群数量就多达12个,占全部产业集群的80%,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仅入围1个,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甚至没有任何产业集群入围,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一方面过于集中和依赖部分产业,另一方面其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甚至是空白,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

  (三)产业链不完整

  供应链和价值链共同构成了产业链体系,完整的产业链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反之产业链的缺失会阻碍产业的发展,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一般,更为严重的缺陷是各个产业都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业链,甚至部分产业缺乏核心技术,还处于组装生产的初级阶段,“卡脖子”现象时有发生。作为省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领者,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但大部分产业集群仍然存在产业链缺失的问题,仅有郑州、洛阳、新乡等地市的少数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备的产业链,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突出。

  三、河南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针对目前的存在问题,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要尽快找到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河南不仅要积极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更要推进其高质量发展,最终促进整体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一)建立“链式”集群发展体系

  构建完整的产业链是当务之急,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要尽快建立“链式”集群发展体系,形成完备的产业链,有效抵御外部风险,最终促进整体可持续发展。

  1.建立“全产业链式”集群

  以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横向整合同类企业为主,通过抱团发展和良性竞争实现产业集群整体发展,近年来这一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凸显,由于企业基本同处产业链的某一环节,几乎没有互补性,供应链的缺失一方面导致其基础薄弱,带来的仅是产业规模的增大,而技术水平提升缓慢,一方面产品同质化严重导致内部恶性竞争时有发生,产业一旦发生重大变革,发展会受到极大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关乎整体经济的未来发展,集群不仅要横向整合同类企业,更要纵向整合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各环节企业形成“链式”效应,建立“全产业链式”集群,集群内的同类企业形成规模效应,横向和纵向的结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发展闭环,极大地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促进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2.鼓励企业进行垂直整合

  企业是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龙头企业甚至可以起到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的巨大作用,河南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中相当部分产业集群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但产业集群内的大部分企业缺乏完整的供应链,今后要鼓励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在供应链端上中下游的垂直整合,持续增强单个企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巩固其在产业集群中的领导地位,带领产业集群整体发展。

  (二)加强产业集群间的协同发展

  由于具有节能、环保、高效、高附加值等共同特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诞生之日起就具备比传统产业更高的协同发展特性和潜力,产业间协同发展水平更高,往往会产生几何倍增效应,快速提升产业规模和层次,近年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趋势愈加明显。河南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快捷便利,加之中原城市群的快速建设和发展,省内经济往来愈加紧密,虽然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分布在13个地市,但不同地市间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的协同发展早已展开,如郑州和洛阳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洛阳和许昌在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乡和南阳在生物医药产业、濮阳和济源在新材料产业等。随着省内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建立,不同地市在产业间的协同发展将进一步加强,届时将会加速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积极融入中部地区发展

  河南多年来是中部地区GDP最高的省份,作为中部经济总量第一大省却一直存在经济发展质量不高的问题,加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是河南赶超中部其他省份的最有效路径,但同时要看清与其他省份的差距,以相邻的安徽省为例,“十三五”期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3%,而同期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仅为10.4%,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安徽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5.5%,远超河南的24%,河南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安徽,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带动了整体经济发展,2021年安徽GDP增长率达到8.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过河南的6.3%。河南在加快自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要积极融入中部地区,特别是学习发展水平更高的相邻省份的先进理念和经验,当好中部地区的经济领头羊,引领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

  (四)对接国家战略,打造产业龙头集群

  2010年9月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信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响应中央号召,加快本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河南省人民政府先后于2012年和2017年印发《河南省“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河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经过数年的发展初见成效,2019年国家发改委公布第一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名单,郑州市信息技术服务产业集群、郑州市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集群、平顶山市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和许昌市节能环保产业集群等4个产业集群入选,2021年河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4%,比2015年提高12.2个百分点。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整体发展态势良好,其中郑州、洛阳、南阳、新乡、许昌等地市的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和水平处于省内领先位置,即使放眼全国仍然占有一席之地。接下来河南要持续对接国家战略,集中优先打造数个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龙头集群,以带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发展。

  (作者:袁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