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心澄碧|试论焦裕禄精神的时代特质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08 10:14

  编者按

  焦桐常青,精神永存。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仍指引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在新时代研究好传承好弘扬好焦裕禄精神,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理论频道学术中原联合开展《桐心澄碧》——迎接党的二十大·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征文活动。

  今日刊发焦裕禄干部学院蔡治业的文章《试论焦裕禄精神的时代特质》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开展改天换地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焦裕禄不惧恶劣自然环境,带领兰考群众战天斗地、治理“三害”,铸就了彪炳史册的焦裕禄精神。焦裕禄精神鼓舞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更大更多的力量,成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一座精神丰碑。这座丰碑生动写出了共产党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品格,有力地彰显着坚定的政治性、鲜明的人民性、坚韧的斗争性、理念的先进性和高度的纯洁性,对于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定的政治性:以坚定立场铸就政治忠诚

  天下至德,莫大于忠。2017年5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曾深情地说道,“焦裕禄同志的事迹归结到一点,就是坚定跟党走,他一生都在为党分忧、为党添彩。”焦裕禄用赤诚和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爱民为民的情怀,并用毕生的奋斗与奉献,书写着对党的政治担当和无限忠诚。

  (一)经历苦难,追随入党

  焦裕禄出生于1922年,那时的中国军阀混战、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共产党还处于星星之火尚未燎原之势。焦裕禄这位从苦难中走出来的穷人子弟,经历了流离失所、逃荒要饭、日寇逮捕、下窑挖煤的遭遇,面对日本侵略者和封建地主的疯狂压迫,在认清国民党真面目后,他更加坚定了追随共产党的决心,明确了自己的信仰和人生方向,先后三次写下了入党申请书,并毅然离家南下投身于革命战争中。他说道:“我跟定共产党,要为解放全中国冲锋不止,战斗不息!我决心为实现共产主义,造福人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奋斗一生。”从中我们也可以深刻感受到焦裕禄对党的热爱、崇敬、感恩之情。

  (二)顾全大局,服从安排

  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服从组织安排是党员干部讲党性的最基本要求。当年,焦裕禄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完成预科考试,即将进入本科阶段学习时,其所在的洛阳矿山机器厂因要大规模开展建设,党委决定让焦裕禄他们提前返厂。同来的几个人不想回去,焦裕禄坚决服从组织安排,并劝说其他同学按照要求返厂工作。几年后,当组织上选派焦裕禄到多灾多难的兰考任职时,焦裕禄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说道:“感谢党把我派到这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焦裕禄始终把组织需要放在第一位,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在组织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顾全大局、敢于担当、懂得奉献,生动体现了党员干部对党的忠诚:思想上高度一致、情感上高度认同、心理上高度信赖、工作上不遗余力。

  (三)注重学习,政治坚定

  焦裕禄之所以被誉为毛泽东同志的好学生,就是因为他始终把毛泽东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牢记毛泽东的教导,并坚持把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焦裕禄在工作中经常随身携带《毛泽东选集》等书籍,当自己思想出现问题或者工作没有办法的时候,就从中找方法找思路。他经常白天到群众中调查访问,晚上回来读毛主席著作,夜里“过电影”。焦裕禄不仅自己带头学,还号召县委领导学、组织身边的干部学,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不忘叮嘱大女儿,家里的那套《毛泽东选集》,作为送你的礼物,那里边毛主席会告诉你怎么工作、怎么做人、怎么生活。人民日报社论评价焦裕禄是“一个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的典范……一个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解决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问题的典范。”焦裕禄精神中蕴含着坚定的党性、强烈的政治性,为共产党人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作出了表率。

  二、鲜明的人民性:以亲民爱民淬炼宗旨情怀

  焦裕禄在苦难中成长,有着对贫苦群众天然的感情。他不管身处哪个工作岗位,都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放在第一位。人民性是焦裕禄精神的核心特质,也是其在我们党红色精神谱系中的闪亮标签,更是焦裕禄精神万古长青、永不过时的历史坐标。

  (一)心中装着人民

  动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是做人的境界、做事的自觉。带着感情做事,就会全身心投入;不带感情做事,就会敷衍了事,与群众离心离德。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焦裕禄彻夜难眠。他考虑的是:如此严寒的天气,老百姓缺不缺吃?缺不缺穿?牲口会不会冻死?第二天天不亮,焦裕禄下发了一个“雪天五条通知”,要求各级干部迅速行动起来,“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众中去。”焦裕禄与群众很亲近,他见群众“三不说话”,即不笑不说话、不叫大爷大娘不说话、不嘘寒问暖不说话。久而久之,干群关系不断融洽,干部的号召力、领导力随之不断增强,工作效力也得到了提升。焦裕禄用心用情用力为一方百姓操劳,展现了共产党员与群众之间的鱼水之情、手足之情和唇齿之情。

  (二)为民鞠躬尽瘁

  焦裕禄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计冷暖作为头等大事,心里面装着人民、脑子里想着人民、工作上依靠人民。焦裕禄有着亲民爱民的情怀并付诸行动,这也是他能够发动起全县群众掀起轰轰烈烈的“翻淤压沙”人民运动的重要原因。人民日报社论曾这样评价他:“共产党人要具有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精神,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死,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完全、彻底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对革命无限忠诚,为人民鞠躬尽瘁。”

  (三)自觉向群众学习

  焦裕禄是群众路线的忠实践行者。他在谋划工作、制定规划时,注重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并从中汲取智慧。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时,担任车间主任的焦裕禄总结了“十条工作经验”,其中第一条就是“要依靠群众”,认为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焦裕禄在下乡调研时经常住牛屋、吃“场饭”,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拉近与他们之间的距离。焦裕禄精神中体现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是共产党人初心使命的彰显,也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力量源泉。

  三、坚韧的斗争性:以战天斗地展现革命胆识

  斗争性是焦裕禄精神的突出特点。“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格,也是焦裕禄精神的重要内容。”焦裕禄有着工农商学兵的多重历练,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练就了过人的斗争策略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一)在敌我斗争中,敢于挺身而出,亦智亦勇

  斗争就要敢于迎头而上,不怕流血牺牲。1942年,焦裕禄被日本宪兵队抓走,被送到了辽宁抚顺大山坑煤矿当苦工。在此期间,他在工友的支持下,与工友们联合一起与日本监工展开了不屈斗争,最终逃出了虎口。回到家乡后,焦裕禄在老家博山加入区武装部民兵队,积极参与了看押俘虏、放哨、送情报、打游击等活动,与国民党反动派及土匪恶霸开展斗争。在斗争中,他不仅善用计谋,巧设“空城计”“迷魂阵”智退国民党军,还能够抓住对方的弱点,在对方放松警惕的时候突袭制胜。随军南下后,焦裕禄到尉氏县任职,参与领导土改和剿匪反霸工作。在大营区,焦裕禄差点被土匪暗杀,但他毫不畏惧,带领民兵队进行顽强战斗,最终消灭了匪徒、稳定了社会局面。可见,焦裕禄在革命斗争中展现出了不怕死、不怕苦的坚韧品格和胆大心细、无所畏惧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在与自然斗争中,敢于迎难而上,带头战斗

  焦裕禄深知要根除兰考风沙、内涝、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就必须把群众发动起来。为此焦裕禄鼓励群众:“路是人开出来的,如果我们在困难的地方能开出一条路来,那是多么可贵呀!”焦裕禄不仅有斗争意志,还有斗争策略。在兰考县,当看到干部群众有畏难情绪时,焦裕禄经常以鸡有两只爪挠食、人有两只手致富作对比。他号召大家学习毛泽东著作,树立“人定胜天”的信念,提出“要改变兰考面貌,干部是关键。”在部署工作时,他经常以“干部不领、水牛掉井”为口号,身体力行带头调研、检查工作、督促落实,推动形成干部领着干、党员带着干、群众跟着干的良好局面。他总是以乐观的态度、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向困难挑战……以满腔热情和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

  (三)在自我斗争中,不惧病魔困扰,经常反思自省

  在自我斗争中,焦裕禄表现出自立自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情怀。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前,他对专业知识并不精通,为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他经常吃住在厂,想方设法向苏联专家学习工业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焦裕禄善于向别人学习,对自身问题也从不遮掩,他经常反省,开展自我斗争。在尉氏县斗地主恶霸时,焦裕禄由于不了解俘虏政策,采取了过激措施。为此,他郑重向组织检讨,承认自身问题。焦裕禄尽管患有严重的肝病,但他也从不屈服。他常说,病是个欺软怕硬的东西,你压住它,它就不欺侮你了。在病房中,为了节省止疼针的费用,他还发明了“转移疗法”,即用烟头烧自己的皮肤,转移肝癌的疼痛。总之,焦裕禄在与敌人、自然、自我的斗争中,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情怀,深刻体现了共产党人是用“特殊材料”做成的。

  四、理念的先进性:以首创精神彰显革新意识

  共产党人只有保持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才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焦裕禄在工作中,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从实际情况出发,开创性地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不仅有力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落实,而且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首创精神。

  (一)发挥制度引领作用

  焦裕禄在工作中善于解放思想,并以制度建设引领工作方法创新,推动了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在大连起重机器厂工作时,焦裕禄通过技工指导、徒工看车的方法,将车间两班倒改为三班倒,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焦裕禄在兰考时,为了解决人口外流问题,将劝阻人口外流办公室改名为除“三害”办公室,一方面允许受灾群众有组织地外出务工,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焦裕禄注重把上层制度与现实问题紧密结合,通过不断建立科学的制度,最终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而确保了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善于总结基层经验

  毛泽东曾指出,人类必须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进步。焦裕禄善于从群众中找方法找思路,总结经验。比如,在和老农的攀谈中,焦裕禄得知种植泡桐树可以防风固沙,木材用处也还很大。经过实证研究,他带领群众广泛种植泡桐树。再比如,他从村民用淤泥固定母亲坟头中受到启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翻淤压沙”的办法。为提高群众治理“三害”的积极性,他采取以工代赈的方法,以号召群众不再外出逃荒、返家参加劳动,这个方法被称为“叫人政策”。焦裕禄善于把群众分散的、不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加以整理,然后部署下去,把计划变为现实。通过一番经验总结,焦裕禄最终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三害”的对策和办法。

  (三)不断树立先进典型

  先进典型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鼓舞人、鞭策人。在尉氏县工作期间,焦裕禄发现女青年王小妹参加土地改革、农业生产非常积极,在干农活竞赛中不输男劳力,于是把她树立为“巾帼劳模”,从而不仅改变了男尊女卑的落后观念,而且鼓励了农村妇女勇于参加社会生产。在兰考期间,焦裕禄经常到基层蹲点、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以点带面,树立了韩村的精神、秦寨的决心、赵垛楼的干劲、双杨树的道路“四面红旗”,有力提振了全县干群的工作、生产热情。

  五、高度的纯洁性:以干净干事昭示廉洁本色

  保持纯洁性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确保党的肌体健康、赢得民心的关键。焦裕禄清正廉洁、干净干事、无私奉献的品格,昭示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和公仆本色。

  (一)不搞特殊的良好作风

  什么是不搞“特殊化”?就是党规党纪、法律制度规定之外的权力坚决不碰。焦裕禄是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典范。面对上级照顾的三斤棉花,焦裕禄说:“救灾物资是给群众的,我们不能要,虽说我的棉袄破了,但还能穿,比起没有棉袄穿的群众强多了。作为领导时刻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生活上向低标准看齐。”他不但以身作则,而且对家属、亲戚和身边工作人员也严格要求。面对机关单位对刚毕业的大女儿焦守凤敞开的大门,焦裕禄严词拒绝,并让女儿到食品厂酱菜组上班。焦裕禄不为名、不为利,一心向党、一心为民,从不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谋求私利,为我们树立了一面廉洁自律的镜子。

  (二)干净干事的优秀品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焦裕禄始终牢记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焦裕禄在兰考任职期间,针对当时县委存在的一些不良倾向,他提议并亲自起草了“干部十不准”文件,规定任何干部都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等。从中可以看出,焦裕禄严明了公共利益与自我私利的界线,充分彰显了其干净干事的优秀品质。

  (三)狠抓队伍的责任担当

  对触犯党纪国法和侵犯群众利益的干部,焦裕禄从来都非常严厉。有一次,一名生产队长“贪污自肥”,利用自身职务之便,偷了大队一万多块砖瓦、几十棵树,为自己家盖了几间瓦房,还偷了九百多斤的麦种。焦裕禄对此作了长长的批示,并称之为“天灾之外的人祸”。他说:“这样的坏党员在群众生活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贪污盗窃发了大财,不立即严肃处理绳以党纪国法,是不能挽回影响的,不能平民愤的。”焦裕禄始终把群众利益看得比天大,他身上不仅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而且还体现了我们党时刻维护群众利益、严肃惩治腐败的坚定决心。同时,对于错误较轻、态度较好、尚能挽回的干部,焦裕禄不对其“一棍子打死”,而是运用团结—批评—团结的方式进行教育感化、治病救人,以引导其改正错误。

  (作者:蔡治业,焦裕禄干部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