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和储备应急外语人才 提升河南省对外话语能力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13 13:35

  在灾疫常态化和危机全球化的时代,应急外语服务能力已成为地区危机治理水平和对外应急语言能力的重要体现,关系到地区及国家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强调,要“加大应急管理标准外文版供给”“提升应急救援人员的多言多语能力,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志愿者服务组织等力量建设专业化应急语言服务队伍。”可以说,培养与储备应急外语人才,是后疫情时代提升地区对外应急语言能力的关键要素,也是“十四五”期间深化应急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地方社会发展大局,立足现有外语人才队伍,做好应急外语人才的培养与储备,使他们能够在突发事件的各个阶段用双语或多语提供语言援助与翻译、语言传播、语言抚慰等语言应急服务,成为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重要社会辅助力量。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铸牢学生“强语强国,应急有我”的责任担当意识

  疫情常态化背景下,高校尤其是外语学科应利用多语种优势,以应急语言服务为抓手,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服务社会意识。

  (1)提高学生服务社会意识,以“译”抗疫。鼓励学生积极投身校园、社区等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为在豫留学生及其他外国人士提供疫情防控政策宣讲、公告文件多语种翻译服务或其他语言咨询服务,帮助社区制作多语种疫情防控相关宣传标语,让自己的语言技能真正地融入地方社会发展之需。

  (2)利用好“战役活教材”,提升学生的应急语言对外传播能力。鼓励学生以外国受众为对象,录制短视频讲述周边发生的真实鲜活的“抗疫故事”,并且通过社交网络平台、海外校友群等多途径交流平台进行传播,实现“中国故事”的多语种、数字化跨文化传播,肩负起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使命担当。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铸牢学生“强语强国,应急有我”的责任担当意识,提升其应急语言交流能力,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关注并深入理解我国制度以及主流价值观的内涵,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文化自觉和价值认同,从而落实高校“立德育人”这一根本任务。

  二、完善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应急外语服务专业能力

  高校应急外语人才,是应急语言人才储备的主力军,其语言专业能力关乎应急救援的效率和应急语言服务的质量。因此,提升学生的应急外语专业能力至关重要。但目前关于高校应急外语能力培养和外语教育有机融合的研究相对不足,仍需进一步加强。鉴于此,高校可以采用“双轮驱动”策略,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在语言教学中融入应急外语服务典型场景内容,做到外语能力与应急沟通能力培养协同并进。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提升应急外语翻译能力。翻译能力是应急外语服务中最重要的专业技能,因此在外语类翻译相关课程中,可以将应急防控文件的多语种版本作为素材,适当融入应急外语翻译、术语语义辨析、应急词汇互译等内容,提升学生应急相关专业术语的翻译技能。

  (2)提升跨文化应急沟通能力。应急外语服务涉及跨文化交流,因此平时外语教学中要注重融入目的语国家的语言文化、话语叙事方式等跨文化交际相关知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的语境规则和跨文化应急沟通技巧,避免因文化差异、思维习惯等原因而造成的“沟通障碍”,以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应急救援时的语言沟通以及事后语言抚慰等工作。

  (3)提升语言信息技术能力。加强语言信息处理、机器翻译及应急语言术语库检译等项目的指导和培训,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译后编辑、文字编辑处理能力以及多语种信息发布能力,提升学生应急外语服务的效率和信息素养。

  三、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应急外语服务伦理能力

  对高校应急外语人才而言,除了语言专业技能外,更要加强对学生的伦理管理和价值引领,提升学生的应急外语服务伦理能力,主要包括人文关怀、同理心、情感共情等伦理素养能力和保护服务对象隐私、服务规范、理解与尊重价值观差异等职业伦理能力。但目前高校外语类课程体系中,应急管理类课程较为匮乏。鉴于此,高校亟需优化课程体系,构建语言技能类课程与非语言类课程模块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比如,利用“互联网+”网络资源,内嵌应急相关的非语言类课程模块,指导学生在中国大学MOOC网、易网公开课等网络教学平台选修《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志愿者素养》等应急服务相关课程。通过相关应急管理知识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志愿者服务应具备的基本伦理道德素养、熟知应急语言服务的行为规范和操作流程,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应急语言服务意识和应急伦理素养,以便学生能够提供有人文情怀、有温度的应急外语服务。

  四、加强学校-企业-政府协同合作机制,提升学生的应急外语服务实践能力

  应急外语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训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高校需整合多方资源,加强与企业政府协同合作,探索多元化的实训实践路径,以提升学生的应急外语服务实践能力。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1)发挥高校主体育人优势,推动引导性模拟演练实践项目建设。高校应利用自身语言资源优势,可在校内招募并成立应急语言多语种翻译小组,利用短学期实训,展开危机事件下的语言翻译、沟通交流等模拟演练及实践活动。此外,借助学校沉浸式外语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把实训场景设置为应急语言服务场景(如机场、医院、社区等),让学生熟悉应急外语服务场景,训练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敏捷性,强化应急翻译沟通能力。

  (2)深化产学合作机制,引进合作培训项目。高校可与翻译公司或语言服务公司进行合作,让学生参与应急语言服务产品研发、应急术语多语种语料库建设等合作项目,深化产教融合。其次,制定联合培训模式,定期让志愿者学生参加语言应急服务培训使其具备基本应急管理知识,提升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

  (3)建立校政协同合作机制,增加社会实践项目。高校应积极与卫健、外事、口岸、公安等相关部门建立沟通联系,深化校政协同合作机制,承担部分翻译服务、语言咨询服务、多语种信息发布、应急外语传播等工作,从语言层面协助相关部门工作。新冠疫情暴发后,北京、天津等高校师生提供了线上多语翻译志愿服务,参与地方多语种公共服务平台语言服务,或者参与疫情信息多语实时发布,助力信息公开、透明,在战“疫”一线中贡献了语言学智慧力量。这些成功案例为我省建立应急外语服务校政协同合作机制提供了可行性借鉴。

  总之,立足现有外语人才队伍,加强应急外语人才培养与储备,使他们成为政府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中的重要资源,这不仅可以在短期内缓解应急外语人才不足的问题,而且可以为河南省应急话语传播、河南形象建构等提供人才保障,进而从语言层面推进我省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

  【作者:陈新,中原工学院讲师,博士,中原工学院国别与区域研究所研究员   本文系202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编号:2021CYY037)阶段性成果】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