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顺德看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14 15:39

  市辖区是我国城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市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的高质量发展走在了全国前列。顺德区国土面积80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2.91万,工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连续十年蝉联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一,连续十二次荣获“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市”称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6万元。顺德自古经济发达,商业繁荣,文教鼎盛,与东莞、中山、南海并称“广东四小虎”。改革开放以来,顺德迅速崛起,被誉为“顺德现象”和“顺德模式”。如今,顺德是珠江三角洲中部崛起的新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家电、家具、燃气具和日用品生产基地,其中家用电器和燃气具两类产品产销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销量的十分之一和三分之一。顺德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其经验做法可供借鉴,值得推广。

  一、顺德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

  (一)市场主体定大盘

  市场主体是一座城市运行的基本盘和“温度计”。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让企业“壮起来”“跑起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要素引力、兴业推力、发展动力,市场主体成了顺德成为强区、富区的基本盘。2021年12月28日,顺德首次发布企业100强榜单:百强企业2021年总营业收入为12182.65亿元,碧桂园集团、美的集团分别以营收4628.56亿元和2842.21亿元位列第一位、第二位,两家超“千亿级”企业之外,还有格兰仕、新宝电器等8家超百亿元,23家超50亿元,46家超20亿元的企业。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2月31日,顺德共有各类市场主体32.5万个,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顺德常住人口322.91万计算,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超100户,意味着不到10个顺德人里,就有一名“老板”。从国际比较来看,发达国家每千人拥有市场主体50户左右,顺德城市的基本盘稳定度可见一斑。事实上,顺德市场主体近年来出现喷发之势。从2018年6月突破20万户大关,到2021年4月达到“30万+”,仅用了不到3年。这10万户的增量,超过2012年至2018年的新增总和。

  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的顺德吸引了大批企业扎根顺德。从美的、碧桂园到格兰仕,乘改革开放东风诞生、壮大的最早一批市场主体扎根顺德不弃不离,新一代明星企业嘉腾机器人、云米科技、小熊电器、美易达等市场主体也飞速发展。在顺德开放包容的环境下,众多优秀人才合力打造出了一堆优秀企业,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2021年年末的最新数据显示,顺德企业总量和注册资本(金)已实现连续5年增长,规模不断扩大,更多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落户顺德,注册资本1亿元以上的高达813户。32.5万市场主体中,各类企业数量14.31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44.03%,个体工商户18.19万户,占市场主体总量的55.97%,呈现出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全国市场主体突破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1亿户,与全国市场主体的结构相比,顺德企业类市场主体占比高于全国约10个百分点,结构明显优化,这也为顺德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而从市场主体类型看,在顺德14.31万户各类企业市场主体中,民营企业又占13.28万家,占比高达92.8%,这也正是顺德的活力所在。这与刚发布的顺德企业100强榜单相吻合:民营企业总营业收入占100强企业总营业收入的86%,可看出民营企业已成为顺德经济发展的绝对中坚。

  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使顺德成为大湾区城市里的一个标杆。哪里有钱赚,哪里好创业,哪里好吃饭,人们就会流动到哪里去,这是国内外发达地区人口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顺德市场主体活跃的“温度计”功能,还可以通过外来人口的净流入得到验证。2000年、2010年和2020年,顺德的常住人口在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中呈持续上升态势,增量均保持在70万人以上。其中,2020年“七普”与2010年“六普”相比,10年增加76.74万人,增长31.17%。值得关注的是,顺德322.91万常住人口中,跨省流入人口123.89万人,省内流动人口49.36万人,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53.65%,这使得顺德15岁至59岁人口占75.09%,人口与人才红利共生。

  (二)营商改革不停步

  市场主体的加速倍增,得益于顺德多年来通过不断改革着力构建的“顺心顺意”营商环境。在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百强区榜单上,顺德排在第4位。改革是这座城市最强大的基因。广东在40多年改革开放的艰难探索中,多次选择了顺德,很多经验在顺德试点后推向了全省甚至全国。早在1992年,顺德就进行了旨在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企关系的“大部制”改革,推动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型政府。从大部制改革肇始,顺德率先探路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围绕“放管服”的改革从未停步:发出广东省商事登记改革的第一个营业执照,推行“365天全天24小时不打烊商事登记”……几乎五年一大改,三年一小改,年年不断改,成为“改革大户”。每一次改革,都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顺德人就是爱“折腾”自己,为市场释放发展活力。

  顺德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以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为导向,聚焦开办经营、投资建设、发展壮大、信用监管、法治保障等企业运营高频事项,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擦亮顺德企业服务“金字招牌”,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经济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把高效、便捷、精准的企业注册作为当下全方位提升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突破点。顺德在涉企审批服务的改革上,推出了一批突破性改革举措。2020年,在广东省率先开展“一照通”改革,发出首张“一照通”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等与营业执照合并办理,经营许可信息通过二维码加载在营业执照上。申请人只跑一次、只交一套材料、只填一张表格。2020年启动的“1210”改革,通过企业开办全流程再造,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率先实现了常态化企业开办“一件事”2小时办结,以最便捷的方式让企业跑步进入市场。现在连企业开办时需要花钱办理的税控盘也免费提供了,真正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

  企业是城市营商环境的“阅卷人”。顺德政府的服务意识很强,没有太多“管”的概念,更多的是“服务”。顺德的营商环境,还包括多方面全方位对企业成长的呵护。顺德亲商、重商、扶商,有各种实实在在的惠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作成本,让企业能在顺德落地开花。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2021年,顺德完成招商引资总投资额超千亿元。

  (三)创业发展生态优

  近年来,顺德更注重产业链的良好配套,提出打造超5000亿元的家电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产业发展之路。在顺德,1.4万家家电企业结成了一张强大的供应链网络,3.6万家企业提供生产设备、生产原料等产品或服务,大部分配件的采购半径在 50公里内。而一台高端咖啡机,全身260个零部件,40%在顺德本地采购。

  崛起的本土外地人办的企业成为一种新势力,外地人来顺德办的企业也一样能成长起来。一个外地人来到顺德以后,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外地人。就像鸟儿会群聚于可以寻觅到食物的地方一样。正是顺德有创业发展的机会,才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4月以来,主动从外地迁入顺德(包括回迁)的企业数量达3443家。像一些鹭鸟回归一样,是因为生态优化。这反映出顺德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升级。

  围绕家电、装备制造等几大产业集群,成千上万家配套企业像藤蔓一样,盘根错节,形成产业互补依托的产业生态,从上游到下游在周边完成配套,以至形成“独木成林”的“榕树效应”。这正是顺德产业竞争力强、发展韧性足的根源所在。为帮企业寻找发展空间,顺德在招商策略上,产业链招商导向鲜明。比如,以产业链的建链、稳链、强链为目标,引入家具机械行业“隐形冠军”广州弘亚,为顺德家具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引进主导生产及研发减速器、伺服驱动器等核心部件的中大力德项目,来填补顺德机械装备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产业的空白。

  顺德尊商、重商、亲商氛围浓厚,在顺德发展没有后顾之忧。在顺德,看得见的发展土壤是产业生态,而看不见的社会心态则显得一样重要:顺德人羡富不仇富,尊敬企业家,尊重财富,崇尚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顺德的发展基础,不仅创造了市场主体,而且消除了人们对产权风险的担忧,培育了整个社会的产权保护意识,让顺德成为一个适合投资创业、企业成长的福地。顺德1993年在全国率先开启的石破天惊的产权制度改革,让顺德人亲眼看到了改与不改、改得好与不好的结果。明显的例子是,美的、碧桂园、格兰仕等的成功改制,与当时比这几家更具实力的一些企业比,后者因改革不彻底,或消失或没落了。现实是最好的教科书。顺德人的财富观与产权意识就此启蒙。

  二、顺德值得推广的经验做法

  充满活力的顺德,敢拼会赢的顺德,体现着古雅与时尚的交融,连续多年领跑广东的区域经济,在全国的区域发展中也是处于前列。顺德的发展经验对全国的区域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一)大力发展市场主体。市场主体是一座城市运行的基本盘和“温度计”。大力发展各类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尤其要大力发展民营企业,民营企业活力强,可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提升市场主体的活跃度,有钱赚,好创业,好吃饭,吸引外来人口净流入。要吸引行业领先企业,吸纳大批高端人才,让人口与人才红利共生。要开拓创新、开放包容、多元一体,推动外来人口的社会融入。要创造开放包容的环境,让众多优秀人才合力打造出一批优秀企业,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让企业“壮起来”“跑起来”,带来实实在在的要素引力、兴业推力、发展动力,助推市场主体成为强区、富区的基本盘。

  (二)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阳光雨露。要用政府的效率指数,换来项目的落地指数和企业的发展指数,要努力为企业提供一流营商环境,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指标体系,以市场主体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为导向,聚焦开办经营、投资建设、发展壮大、信用监管、法治保障等企业运营高频事项,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擦亮企业服务“金字招牌”,以一流的营商环境激发经济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要把高效、便捷、精准的企业注册作为全方位提升营商环境的着力点和突破点。通过企业开办的全流程再造,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间、减成本,实现常态化的企业开办“一件事”最短时间办结,以最便捷的方式让企业跑步进入市场,真正实现企业开办“零成本”。要增强政府的服务意识,去掉太多“管”的概念,增加更多的“服务”。要多方面全方位对企业成长呵护,亲商、重商、扶商,用各种实实在在的惠企政策帮助企业降低运作成本,让企业能落地开花。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就是竞争力,就是吸引力。要和企业一起努力,帮助企业突破发展的技术、资本、人才瓶颈,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技术“护城河”,积极利用金融市场做大做强、实现发展跃升,帮助企业解决好员工住房和子女入学问题,让人才真正引得进、留得下。

  (三)优化创业发展生态。创造良好的产业环境,包容、接纳外地人工作、创业。培育好的市场,让企业出门就能遇到合作的商家,注重产业链的良好配套,打造产业集群,大力培育产业链“链主”企业,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走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产业发展之路。要让本土外地人办的企业成为一种新势力,使外地人办的企业也一样能成长起来。让外地人不会感觉到自己是外地人。企业发展经济,政府创造环境。有创业发展的机会,才会吸引更多人来这里发展。让市场环境不断优化升级。围绕产业集群,配套企业形成产业互补依托的产业生态,从上游到下游在周边完成配套,以形成“独木成林”的“榕树效应”。以产业链的建链、稳链、强链为目标,引入行业“隐形冠军”,为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技术支撑。要羡富不仇富,尊敬企业家,尊重财富,崇尚市场。尊商、重商、亲商,让企业发展没有后顾之忧。

  (四)实施制造业强区战略。制造业是实体经济中最重要和最基础的部分,是区域经济的命脉所系,是立区之本、强区之基。制造业稳,实体经济才能稳。要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质量发展就是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的发展,只有创新驱动才能推动经济实现内涵式发展。基础研究能力是创新活力的源泉,必须大力加强。突破一个关键技术,往往能够创造一个细分行业,进而盘活整个产业,最终对整个经济高质量发展形成积极带动作用。要调整优化科技结构,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制,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成为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创新领域合作。

  (六)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要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框架下,逐步、有序实现生产生活方式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中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推动绿色低碳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空间格局。

  (七)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高质量发展最终要靠高质量的人才,要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管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作者:单菊萍,河南理工大学太行发展研究院研究员;张许良,中共焦作市委党校副校长)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