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以高铁经济引领产业转型发展
编者按
随着以郑州为中心,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的“米”字形高铁网在全国率先建成,河南航投集团航空制造产业园投产,我省发展枢纽经济的基础更加夯实。前不久,省委书记楼阳生提出,河南要打造枢纽经济新高地。发展枢纽经济,底子在枢纽,目的在经济。为此,我们邀请有关专家学者从如何发展高铁经济、航空经济、陆港经济等角度对这一新目标进行理论阐述。
□刘珂 谢新悦
2022年6月20日,济郑高铁濮阳至郑州段、郑州航空港站开通,全国首个“米”字形高铁网率先在河南建成。以郑州为中心,1小时覆盖全省省辖市,2小时连通京津冀及周边省会城市,4至6小时通达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等全国主要经济区,形成了覆盖中部、辐射全国的高铁出行圈。高铁的建设和运行重塑了区域时空格局,推动了区域一体化发展,催生了具有时代意义的高铁经济。有效利用并发挥高铁网络新优势,大力发展高铁经济,将为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注入新动能。
高铁经济及其多重效应
高铁经济是指依托高速铁路的综合优势,使资本、人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以及消费群体、消费资料等消费要素,在高速铁路沿线流动落地集聚并实现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高铁经济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及效应是多重的。从积极效应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经济增长效应。高铁网络的运行将大大提高城市的通达性,有效改善营商环境,进而推动生产要素的流通和集聚,带动投资扩大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二是产业结构优化效应。高铁的运行带动了房地产、会展、交通运输、物流业、金融、商业、旅游、康养、娱乐等产业的发展,产业间相互联系产生乘数效应,推进第三产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跃升,加快沿线经济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三是同城共振效应。高铁网络扩大了各城市和区域间的开放程度,高铁沿线城市产业通过重新布局,逐渐连接成为高铁经济带,有助于扩大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国内市场的统一性,促进沿线经济区域协调均衡发展。
但如果不能统筹发展好高铁经济,高铁的开通对一个城市或区域则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效应。一是虹吸效应。高速铁路带来的流动便利性,使生产要素在不同城市和区域之间加速流动,资金、人才、信息、技术将向经济发展好、营商环境优的城市和区域流动和集聚,这些区域将集聚更多的优质资源,形成更强的增长极。反之,资源禀赋不足、经济发展较慢的城市和区域则面临着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失的风险,将进一步拉大区域之间的差距。二是过道效应。如果生产要素仅在高铁沿线经过,未在沿线集聚并投入生产过程,就难以发挥对沿线地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果本地产业和产品承载力吸附力不足的话,高铁的便利可能导致本地产业发展和产品销量的下滑,“二次消费”“三次消费”可能缩水,出现“增客流不增效益”的情况。三是冲击效应。高铁弱化了地域限制和时空阻隔,各城市和区域之间依托高铁抓机遇、求发展的竞争愈演愈烈,同业同质竞争出现白热化的局面,原有市场、资源乃至产业将会被挤占或者受到冲击,可能会出现总部或生产基地外迁现象,造成产业“空心化”。
围绕高铁经济优化产业布局
发展壮大高铁经济,赋能河南高质量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做好顶层设计。要从战略层面思考和研究高铁经济为河南特别是郑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影响、面临哪些机遇,我省发展高铁经济的突破点、关键点、发力点在哪些方面,高铁与产业如何衔接等。
打造高铁商务区、铁路综合体。以车站为核心,结合地区特色,开发站内资源、站外毗邻地区资源和城市关联产业资源。布局地下商业中心,增加客流量,刺激旅客消费欲望,打造风格独特的交通枢纽型商业功能区。发展便捷、高效、舒适的交通接驳系统。结合既有站点,合理布局站前广场,综合配置长途客运站、公交首末站、出租车停靠点、社会停车场等交通设施,建设良好的车行、骑行和步行环境,优化交通集疏运网络。
借力高铁网络,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充分发挥高铁枢纽的牵引力、内聚力和辐射力,推动资本、人力、技术、市场等要素资源高效配置、深度融合、协同发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依托高速铁路带来的“同城效应”,加快产业梯度转移,有效推动区域内产业分工,促进沿线地区产业错位互补协调发展。形成以郑州为中心,连贯南北、承东启西的轴带发展格局,根据各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与发展实际,规划培育一批成规模、成体系的新兴产业集群,细化产业分工,优化产业布局,构建错位互补、链式协同、有序竞争的产业体系,有效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发展。整合高铁沿线先进生产要素,重点依托郑州、洛阳、新乡、平顶山、安阳、南阳、焦作、信阳等8家国家高新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等国家级平台,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网联及新能源汽车、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挥高铁网络优势,谋篇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类脑智能、未来网络、生命健康、前沿新材料等未来产业。
依托高铁枢纽,提升现代服务能级。以集聚发展为导向,以做大总量、优化结构、提升竞争力为核心,重点发展与高铁匹配的新兴服务业,构建多业态融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利用高铁的速度优势,集聚优质生产要素,打造现代服务业引领区。坚持传统与新兴、线上与线下、生产与生活并重,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商业贸易、高端居住、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旅游、科技服务等业态,加快规划建设一批商业街区、城市综合体和重大服务业项目,推动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加速涌动,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有机融合,实现客流增长、要素集聚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依托现有高铁线路,主动对接商贸物流业顶级企业,选拔培育一批龙头项目,给予政策支持,建立深度对接合作机制。对接国内外市场,增强商贸物流新动能。借助E贸易核心功能集聚区物流功能,接轨国内外市场,促进物流降本增效。聚焦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商贸物流综合服务平台。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形成“通道+枢纽+网络+平台+主体”的现代高铁物流运作体系,以智能物流仓储为基础,建设集物流、商贸、居住、制造于一体的商贸物流园区,打造综合枢纽和物流中心。
引导差异发展。由于高铁发展所导致的虹吸效应,如果城市之间同质化发展,必然导致中小城市优质要素流失,为避免这种状况,就需要引导沿线城市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
推动区域合作。郑州可以通过高铁的便利条件,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的科教资源、高科技产业、高端人才等,不断提升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积聚力、辐射力、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作者单位:郑州轻工业大学经管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