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健康网络文化亟需加强网络空间治理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20 10:01

  网络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网民在互联网空间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网络文明,必须正视网络文化建设中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提高网络空间治理水平,营造文明建网、用网、管网的良好氛围。

  一、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意识形态阵地需要管控。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民占总人口的比例越来越高,利用网络进行表达的门槛不断降低,技术“赋权”使网民获得了更多、更大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社会转型期也逐渐到来,在社会转型期,网民的利益诉求日益多元化,任何一种言论和思想经过互联网平台的放大,都会造成很大的社会影响。加强网络文化建设,一方面有利于在网络空间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一元指导地位,另外一方面也有利于党的创新理论的宣传和弘扬。

  (二)人民精神生活需要满足。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居民收入大幅增加、消费持续升级的大背景下,群众对高品质文化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如何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课题。网络是群众进行娱乐、社交的重要平台,对于群众来说,网络文化环境的好坏,不仅关系着高品质网络文化产品的供给,而且还关系着自身文明素养的提高。网络文化建设能为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消费提供有效的养分滋养。

  (三)网络空间生态需要净化。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9次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0.32亿,从这个数据上看,我国俨然早已是互联网人口大国。巨大的网民规模也产生了巨量的网络信息,形成了各类信息互相交织的局面和图景。这类信息中,既有体现先进文化的内容,也有体现落后思想文化的内容。要使互联网空间正气充盈,就必须弘扬网络文化的积极因素,摒弃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实现激浊扬清的目的。

  (四)网络安全风险需要化解。当代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风险可能存在于社会的每个领域,也可能存在于每个时间节点。互联网作为群众活动的重要场域,安全问题给群众的互联网生活带来了很大挑战。互联网安全问题表现形式多样,按照类别划分,网络平台安全问题主要包括网络信息安全、硬件系统安全、网络使用安全和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等类型。网络平台安全问题会带来观念冲突、隐私泄露、财产损失等不良后果,这也使得健康网络文化的培育迫在眉睫。

  二、网络文化治理中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一)网络错误思潮有待纠正。网络思潮是网民思想在网络空间的集中反映,时至今日,网络已经成为各类思潮互相交锋的场所。当前互联网领域的错误思潮主要有个人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这些思潮有悖于社会主流价值观,对网民的思想和行为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物质享受,历史虚无主义则是公然用主观臆断代替证据分析,甚至歪曲英雄人物和事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

  (二)虚假有害信息有待清理。互联网信息内容的生产由全体网民参与,网络信息总量正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由于网民时间、精力有限,不可能对所有接触的信息进行全面甄别,这就给虚假、有害信息的生产和传播提供了温床。一些网络自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经济利益,不惜制造虚假谣言信息,污染互联网空间的信息环境。有的网民缺乏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热衷于散播未经确认的信息,在不自觉中沦为虚假、有害信息的制造者和传播者。

  (三)网络违法行为有待治理。网络具有虚拟性、交互性、便捷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因此,网络违法犯罪行为具有成本低、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等特点。常见的网络违法犯罪行为主要有“制造、传播网络病毒”、“窃取国家、集体和个人信息”、“网络诈骗”、“传播网络色情信息”、“网络赌博”、“人肉搜索”、“恶搞侵权”等。网络违法犯罪行为给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人格尊严造成威胁,严重影响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四)沉迷网络现象有待扭转。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8.5小时,可见,网络已经深度嵌入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但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网民产生了媒介依存症,存在严重的“网瘾”现象。有的青少年网民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有的青少年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网络虚拟社交。青少年正处于成长阶段,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可塑性较强,网络不良亚文化将会对其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后果。

  三、培育健康网络文化的治理措施

  (一)增加正面内容供给,引领网络思潮。互联网平台,正面信息不去占领,负面内容就会占领,因此,网络文化建设离不开大量向上向善网络内容的供给。要在网络空间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思潮。鼓励网站、公众号、自媒体、网民等互联网主体多创作、传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切实用优秀文化作品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让互联网真正成为网民的精神家园。

  (二)强化网络信息把关,过滤不良信息。坚持把网络文化建设放在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位置,强化政府的“把关人”角色定位,建立、健全网络信息监督管理机制,增强鉴别、处理网络不良信息的能力,提高网络舆论引导水平,切实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互联网企业、平台运营者应自觉、主动遵守互联网规则,坚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在做好网络内容生产的同时,充分利用大数据、算法等技术手段,分析不良网络文化文本特征,及时把虚假、有害信息及时过滤、处理到位。

  (三)提高依法治网水平,规范网民行为。网络空间治理既要靠“自律”,也要靠“他律”。要强化现有互联网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严惩网络空间违法犯罪行为,切实把法律的权威立起来。加强涉网法律、法规的宣传,增进网民对法律、法规的了解,让网民学会利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针对“网络诈骗”、“网络赌博”“网络谣言”等违法活动,依法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堵住不法信息生产、传播、消费的渠道,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文化环境。

  (四)提升网民媒介素养,防止沉迷网络。媒介素养是指网民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生产、选择、理解、接受的能力。网民,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使用网络时要增强自律意识,多进行理性表达,多创造积极向上的内容,自觉安排网络使用时间,主动参与健康网络文化构建。强化对青少年网民的媒介素养教育,提高青少年批判思维能力,有选择的接受正面网络信息,让网络信息真正为我所用,抵制不良网络亚文化对自身的影响。网络社交和网络游戏运营平台应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平台管控,参与青少年网民媒介素养构建,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

  (作者:冀佳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科研人员)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