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怎么看与怎么干?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7-25 10:53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但是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事业单位规模小、职能分工不清、功能定位不准等问题与新时代的形势与任务并不能很好的衔接匹配,加快事业单位改革成为政府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

  2021年11月30日,河南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河南省委着眼于现代化河南建设对事业单位“事”和“业”赋予的新使命新任务新要求,按照统筹谋划、分步实施的思路,从省直事业单位开始,对省内事业单位进行重塑性改革。2022年5月底,河南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基本完成,顺利实现了预期目标。2022年6月17日,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总结暨市县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推进会议提出,我省市级事业单位改革年底前完成,县级事业单位改革明年上半年完成,重塑性改革开始进入“深水区”。

  一、改革怎么看

  (一)为什么要改革

  原因就是事业单位编制配置不合理、职能分工不清、功能定位不准、效率不高等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尤其是不少事业单位的“事”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业”。主要表现在四方面:

  1.事业单位规模小,业务能力受限。财政全供事业单位编制一般都为几十人左右,按照编制方案,要设置人事、财务、后勤等管理部门,相当数量的人力资源、政府资产和财政资金会平均配置在非业务部门,部分单位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甚至不足总编制数的二分之一,人手不足会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严重影响了事业单位公益服务水平和质量。

  2.事业单位职能分工不清。事业单位的设立大多基于政府职能分工。各政府部门依据自身的职责范围下设一个或多个事业单位,主要负责某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业务,业务相近或有交叉的事业单位管理权限可能分布在不同的上级管理部门,由于缺少统一有力的统筹和协作,出现问题和纠纷时经常出现推诿扯皮。

  3.事业功能定位不准。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5年内,在清理规范基础上,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承担行政职能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事业单位的改革基本完成,近年来,我省先后完成了行政类、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承担公益服务的格局基本形成。但是,有些事业单位承担的公益类职能,却政事不分,异化为“二机关”或垄断机构,严重偏离了公益属性;有些事业单位利用手头资源,或明或暗参与市场竞争,事企不分,容易滋生腐败。

  4.事业单位创新环境和能力弱。目前我省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把创新作为发展的逻辑起点、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事业单位作为人才和知识密集的组织,如果在资金的使用、人才的引进、薪级的晋升方面受制度、规定和编制等条条框框的束缚和掣制,就很难吸引优秀的人才、项目、资金,亦或是留住了难成功、成功了难留住,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效率的弱化导致事业单位的存在感和竞争力减小,影响职能的正常发挥。

  (二)怎么改革

  之前中央和各地施行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按社会功能将事业单位划分为3类:承担行政职能的,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公益属性,市场不能配置资源的,划分为公益一类;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医疗等公益服务,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分为公益二类。改革涉及全国126万个机构,3000多万就业人员,900万名离退休人员。

  2020年2月,中央深改委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选择浙江,内蒙古,山西,陕西西安、咸阳、榆林神木市,四川6个省级部门、5个市州、10个县(市、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江苏常州市等9个地区先行试点,事业单位改革进入持续深化的新阶段。

  2020年4月,江苏启动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在四市四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在试点地区,市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1366家减至763家、精简比例为44.1%,收回事业编制9564名、精简比例为20.6%;县级层面事业单位总量由789家减至429家、精简比例为45.6%,收回事业编制3517名、精简比例为24.9%;山西省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省直事业单位机构从1205个精简为370个,精简69%,编制从6.7万名减至2.7万名,精简59%;黑龙江全省一年时间共精简事业单位2735个,收回事业编制8.3万余名。从试点省份的做法来看,事业单位改革后编制和数量“瘦身”明显。

  (三)什么是重塑性改革

  事业单位的重塑性改革,不是对之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否定和另起炉灶,而是按照“加快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优化布局结构,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基本要求,紧紧围绕现代化河南建设对“事”和“业”的新要求,对事业单位进行结构性优化和功能性再造,不仅要“改头换面”,更要“脱胎换骨”,让事业单位实现优化协同高效,确保事业单位的“事”适应现代化河南建设的“业”。机构重组、体系重构是组织变革,重点则是职能重塑和功能再造。

  1.机构重组、体系重构。实行事业单位精简比例、机构限额“双控”,严格事业单位规格标准,坚持依法依规依事业需要,按照“一类事项原则上由一个单位统筹、一件事情原则上由一个单位负责”的原则,采取整合重组机构、优化调整职能、搭建协作平台、明确统分主次关系等措施,着力解决事业单位规模过小、职责交叉等问题。改革对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数量作一定比例的精简,精简收回的事业编制优先保障高质量发展、重点民生领域和基层一线用编需求,加大跨县(市、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使用力度,加强引进高层次人才、专业化人才,切实把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配到关键处。

  2.职能重塑、功能再造。把优化事业单位功能职能放在首位,按照专业性、技术性、研究性定位,划分公益类别,厘清政事关系、事企关系、管办关系,高度重视制度机制建设,坚持依章程管理,理顺领导体制和组织结构,健全决策议事、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构建运行顺畅、协同高效、充满活力的事业单位现代治理机制,提升服务效能。逐步建立政事权限清单、探索实行机构职能编制规定、完善章程管理三项任务,健全绩效考核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快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创新,实现机构调整与功能再造的深度耦合。

  二、改革怎么干

  此次事业单位改革,是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改革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服务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提升事业单位服务保障能力的迫切需要,是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班子要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体干部职工,进一步提高站位、躬身入局、解放思想、挺膺负责,让事业单位在重塑中激活蕴藏潜能、积蓄发展势能、催化创新动能。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思想,提高政治站位。事业单位是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次我省推进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涉改单位的党委和全体干部职工都要强化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要立足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坚定改革自觉,增强改革定力,以正在做的事情为基础,以肩负的使命为依托,确保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干劲不减,为创新服务,为高质量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更好的满足现代化河南建设对“干事”和“创业”的新要求。

  2.抓改革,实现系统集成。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敏感度高,精简编制和机构重组只是改革的“上半场”,涉改单位更要重点做好“下半场”文章,围绕新使命、按照新职能、建立新体制,把转变和优化职责作为关键,尽快完成人财物的整合,理顺管理体制,整合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周密做好相关人员调配安置工作,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进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更好地履行创新服务职能,实现从“形”的重塑到“神”的重铸。

  3.抓管理,增强服务效能。要精准把握工作特点和发展所需,推进管理制度规范化建设,加强运行机制管理,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离的原则,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流程再造、服务提质,完善决策议事、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评价机制,加强学习和调查研究,切实提高理论水平、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优化组织、配置、运行架构,理顺职责关系,把人员和资源下沉到基层和一线,真正发挥好支撑和服务保障功能。

  4.抓党建,建设坚强战斗堡垒。各级党委、领导班子要严格落实“两个责任”,同步推进党建工作与事业单位改革,把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贯彻到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和履职尽责的各方面全过程,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的工作方法和机制,提高党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涉改事业单位党的工作不间断、党组织作用不削弱。全体党员要旗帜鲜明讲政治,坚定当好改革创新的表率、干事创业的表率、优质服务的表率,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队伍,打造一个有战斗力、有凝聚力、有组织力的新机构。

  (作者:魏帅,河南省科研平台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