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2-07-28 14:22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湖北武汉考察时强调,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进展,不断提升我国发展独立性、自主性、安全性,催生更多新技术新产业,开辟经济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形成国际竞争新优势。随着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兴产业将成为一条事关各国竞争力以及发展潜力的重要新赛道。我们要抓住数字化和低碳化这两个战略方向,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作用,加快完善创新生态,赢得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的竞争,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产业竞争新赛道

  当前,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能源和信息等众多领域都孕育着重大技术和产业突破,一批具有全局性、长远性重大影响的产业竞争新赛道日益清晰明朗。

  总的来看,新赛道发展大致会经历萌芽期、导入期和拓展期三个阶段。在萌芽期,新的知识和发现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其蕴含的颠覆性得到社会关注。在导入期,技术创新主要基于基础研究的积累和发展,不同类型的创新主体开始积极进行多元化的技术路线和商业模式探索。在拓展期,新技术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商业模式逐渐成熟,技术的应用将催生新产业,并加速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扩散。当前,数字化、低碳化技术逐渐成熟,一批掌握前沿技术并创造了有效商业模式的企业开始从众多创业企业中涌现出来,产业组织开始由导入期的高度动态性转向更加稳定的市场结构。国家间产业竞争格局逐渐演变成“赢者通吃”的局面。率先推动主导技术在战略性产业和新兴产业扩散应用的国家,其技术能力、生产效率、经济增长率、就业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将大幅提升,成为新技术革命最大的受益者。

  把握历史性机遇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也面临着内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局面。从国内看,以往支撑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要素条件和供需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增长模式亟须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必须找到新的增长点来支撑经济增长。从国际看,一些西方国家不断出台各种措施限制我国高科技企业发展,意图通过科技和产业“脱钩”阻滞我国现代化进程。综合来看,新赛道将是未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新赛道为中国经济从模仿走向创新创造条件。过去我国沿着发达国家的技术路径进行创新,尽管实现了追赶,但很难真正实现超越。新赛道是颠覆性创新的载体,也是中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的重要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新赛道与旧赛道之间的兴衰与更替是一个推动经济增长的“创造性毁灭”过程,会打破缺乏效率的旧产业、壁垒森严的技术垄断,有利于打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新赛道有利于定义新产品、培育新生态、拓展新领域,不仅可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提高在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中的位势,推动中国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攀升,而且能够培育新的增长点,带动经济增长。根据初步预测,到2030年,数字经济平均每年增长9.9个百分点左右,可拉动经济增长约1.3个百分点,低碳产业平均每年增长8.6个百分点左右,可拉动经济增长约0.96个百分点,仅数字化、低碳化两个领域就可拉动经济增长2.3个百分点左右。

  还要看到,历史上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创造出一些主导性的新兴产业,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决定国家兴衰成败。我国不仅要利用好以技术引进为主的“后发优势”,更要强调打造以自主创新为主的核心优势,发挥好我国市场规模、产业基础和组织优势,拥抱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并借助历史机遇带来的“机会窗口”实现新赛道上的超车,在新的全球性科技和产业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

  找准战略性方向

  当前,全球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都在朝着数字化和低碳化的方向进行改变。从一定意义上说,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力量将由数字化和低碳化决定。制胜新赛道,应以数字化技术塑造新业态、新模式,以低碳化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目前,我国在低碳化和数字化领域的一些新赛道上已经占据先发优势,发展前景广阔。

  要在数字化领域实现总体并跑、局部领跑。当前,数字技术正全面而深刻地影响生产、流通、交换、消费等环节,通过海量信息汇聚的数字平台为供需双方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智能科技带动企业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我国5G发展在产业能力和网络建设等方面已居全球前列,未来要以5G大规模应用拓展为重要牵引,加快推进5G增强技术、标准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已经进入标准化建设阶段,正在逐步打造规范的产业体系,未来应继续突破重大基础理论,利用好场景和数据优势,力争成为全球主要的创新中心。还要看到,我国工业互联网与主要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下一步要加快补齐在芯片设计制造、核心软件、算法上的短板,并发挥我国制造业场景丰富的优势,打造世界级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同时,我国类脑计算技术已具备局部优势,预计类脑计算在未来5年至10年间将达到技术成熟期并实现大规模商用,需要做好大规模商业化的技术研发、市场培育和供应链准备;我国在量子计算多个领域取得国际先进成果,可考虑出台国家级战略规划持续支持量子计算发展,统筹协调各方面资源,力争在未来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要加快巩固和扩大我国在低碳化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已具备市场规模优势和全产业链优势,未来应充分释放国内消费潜力,抢抓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新机遇,提升全产业链创新能力,继续厚植产业发展综合优势,同时抓住机会扩大出口和对外投资,在竞争合作中形成新优势。我国动力蓄电池产业整体上已稳居世界第一梯队,应持续提高产业基础能力,瞄准下一代固态电池等前沿领域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乘势而上,扩大优势。我国风电与光伏行业技术水平进入“无人区”,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11%左右,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供应链体系完备,行业未来发展应依托全国统一大市场的优势,围绕促进创新发力,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产品提供验证平台。我国氢能产业蓬勃发展,应多线谋划,加大技术研发、拓展应用场景,夯实科技和产业基础。

  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和4亿左右的中等收入群体,拥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全可以建立起以我为主的新赛道体系和生态。我国还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产业配套能力,是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在新赛道上具备独特竞争优势。立足国内发展现实,制胜新赛道,应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优势,并将政府的组织优势和市场的竞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聚焦产业政策、创新体系、金融支持、人才政策、企业发展机制和国际合作等方面发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第一,建设基础雄厚、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合理布局创新体系,推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开发三个环节同步发力,重视增加基础研究投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建立开放协同的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科研机构,保持政府持续稳定的投入。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聚焦关键瓶颈,牵引科技能力提升。推动公共科研机构开放共享和组织创新,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激发全社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知识和技术的源头供给能力。

  第二,进一步提升市场主体创新积极性。增强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可考虑将科技投入和产出作为创新型国企的重要考核内容;充分激发并保护民营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在市场准入、研发支持、政府采购、人才培养等方面,要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做到一视同仁,助力市场主体发挥各自优势、高效协同,切实提升创新积极性。此外,还要壮大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组织,培育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聚焦细分领域,为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夯实基础。

  第三,建立健全培养和激励科技人才政策。一方面,要以包容和多元化的方式引进领军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快高等教育相关学科改革调整的步伐,加快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同时畅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间人才流动渠道。此外,还要加大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完善知识产权转化收益分配机制,通过推动国有科技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和明确相关知识产权归属等方式激励创新。

  第四,完善高效协同的现代金融体系。在这一过程中,既要加大资本市场支持,发挥科创板、创业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加快科技创新企业成长速度,还要在战略性领域进行特殊的金融安排,可根据需要在新赛道领域成立相关基金,支持企业发展。同时,政府引导基金要把为完善产业链、为“卡脖子”技术攻关和商业化应用提供支持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

  第五,加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和科技合作。一方面,要加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竞争,抢抓全球向绿色低碳和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市场机会,鼓励我国有优势、有长板领域的企业“走出去”;另一方面,要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开放我国的基础研究,吸引国际研究人员加入,加强与相关国家的科技双边合作。

  此外,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要加强产业规划引导,政府应明确各产业部门责任,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统筹制定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建设规划和实施路线图。同时,要加强内外部政策的协调,推动政府将资源更多投入到基础研究和早期市场培育上;加强整合中央和地方投入资源,鼓励地方在有优势和特色的方向发力;加强政策制定过程中利益相关方的充分参与和科学论证,提升组织效率和投入产出效率,从而发挥好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和完整产业链的独特优势,构建面向未来的科技和产业政策体系,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作者 王金照 陈斌开 分别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