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心澄碧|深刻认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8-01 16:37

  编者按

  焦桐常青,精神永存。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仍指引着共产党人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砥砺前行。为深切缅怀焦裕禄同志,在新时代研究好传承好弘扬好焦裕禄精神,在河南省委宣传部的指导下,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理论频道学术中原联合开展《桐心澄碧》——迎接党的二十大·传承弘扬焦裕禄精神征文活动。

  今日刊发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曹彦鹏的文章《深刻认识焦裕禄精神的时代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红旗渠精神等都是共存的。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这样的精神无论时代发展到哪一步都不会过时。”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

  传递焦裕禄精神,主要是传递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这一论述言简意赅,科学揭示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也明确了传递焦裕禄精神需要把握的重点内容。

  一、“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本质所在。焦裕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的干部,他把自己当作为人民服务的公仆,始终把全县人民的事情放在心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常说,“共产党员应该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视群众利益高于一切、群众疾苦急于一切,视人民群众为衣食父母、诚心诚意当人民公仆。当他在火车站看到群众缺衣少穿、冒着大雪准备外出逃荒时深感愧疚与羞耻;他在大雪封门的时候给县委干部们说,“大雪封门的时候,我们不能坐在办公室里烤火,应该到群中间去”。他钻进农民的茅屋,给老人送上御寒的棉衣,并自称是农民的儿子。每次下乡,当照相机把镜头对准他时,他总是不让拍,“人民群众改天换地的劲头这么大,多给他们拍些照片,多有意义,拍我有啥用”。这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公仆情怀,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最高的位置,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

  二、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

  1955年初,焦裕禄被分配到大连起重机厂机械加工车间,担任实习车间主任。为了尽快学会管理业务,焦裕禄整天同工人一起劳动,凡是同管理业务有关的问题,他都刨根问底。在很短时间内,焦裕禄就学会了相关业务,能够很快把计划编排好。焦裕禄还根据所学的知识,对车间基层干部工作经验进行了总结,并被厂党委采纳。1962年冬,焦裕禄开始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摆在他面前的兰考大地,面临着严重的内涝、风沙、盐碱“三害问题”。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背着干粮、拿起雨伞,和大家一起在兰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在兰考的475天中,他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全面了解灾情及其原因。经常住在农民的草庵子里,蹲在牛棚里,跟群众一起吃饭,一起劳动,从群众中学到了不少治沙、治水、治碱的办法,总结了不少可贵的经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使县委基本上掌握了水、沙、碱发生、发展的规律,掌握了一整套具体又详细的资料,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规划提供了科学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焦裕禄同志身上,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脚踏实地干事业的求实精神和尊重规律的科学态度。

  三、“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

  1958年春,在洛阳矿山机器厂一金工车间设备安装没有完全结束的情况下,厂党委下达了试制两米五双筒卷扬机的任务。当时,设备不全,人员不齐,缺乏经验。担任车间主任的焦裕禄说,“国外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只要听党的话,敢想敢干发扬自力更生精神,我们就能登上世界先进科学的高峰”。为了突破难关,完成任务,他日夜不离车间,始终和工人劳动在一起,打水、送饭、递工具、喊吊车,晚上就把大衣铺在一条长板凳上合一下眼。经过两个月的奋战,我国第一台新型两米五双筒卷扬机制造出了。1962年兰考“三害”肆虐,灾荒压头,人口外流,干部发愁。焦裕禄临危受命被调任兰考县任县委书记。组织上明确告诉他:兰考是全区最苦、最穷、最困难的县,要在思想上做好准备。焦裕禄没有犹豫,他坚定地表示:“感谢党把我派到最困难的地方,越是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人,请组织上放心,不改变兰考面貌,我决不离开那里。”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焦裕禄召集县委委员到火车站去,他指着火车站的灾民说,他们都是我们的阶级兄弟,是灾荒逼迫他们背井离乡的,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有责任。党把这个县三十六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县委一班人受到了一次最实际、生动的思想教育,也增强了大家改变兰考面貌的决心。焦裕禄经常说,“没有困难要我们共产党员干什么,革命者就是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在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焦裕禄不顾重病缠身,忍受着严重疾病的折磨,顶风查风口,亲口辨盐碱,冒雨探流水,度过了上百个白天和黑夜,跑了一百二十多个大队,跋涉五千余里,终于摸清了兰考“三害”的底细:全县有大小风口八十四个,调查队一个个查清,编了号、绘了图;全县有大小沙丘一千六百个,也一个个经过丈量,编了号、绘了图;全县的千河万流,淤塞的河渠,阻水的路基,涵闸......也调查得清清楚楚,绘成了详细的排涝泄洪图。在除“三害”的斗争中,为了取得经验,焦裕禄率领干部、群众进行试验,然后以点带面,全面铺开。通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战,兰考的“三害”治理工作取得明显的成效。

  四、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同志生活简朴,在兰考工作时所用的办公桌、文件柜都是兰封县委初建时买的,有不少地方已经破损,但他坚持不换新的。一次,有位干部提出要装修一下领导干部的办公室,焦裕禄说:“坐在破椅子上不能革命吗?兰考的灾区面貌还没有改变,群众生活还有困难,富丽堂皇的事不但不能做,就是连想也很危险。”焦裕禄用过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褥子上有36个补丁,同志们劝他换床新的,他却说:“我的被子破了,是需要更换新的,但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其实,我这就很好,比我要饭时披着麻包片,住在房檐底下避雪强多啦!”焦裕禄的衣、帽、鞋、袜都是拆洗很多次,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虽然破旧得很厉害,但是焦裕禄总是舍不得换。焦裕禄长期身体不好,家里人口又多,生活比较困难,可是他坚决拒绝给他救济。他说,“兰考,是个重灾县,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很困难,我们应该首先想到他们,分给我的救济,我一分钱也不要,要把这些钱用到改变兰考面貌的伟大事业上去,用到改善兰考人民的生活上去。”焦裕禄还经常教育子女干脏活累活,到最困难的地方去工作,穿衣要朴素,生活要节俭。他从不利用手中权力为自己和子女、亲属谋取利益。有一次,焦裕禄发现大儿子焦国庆去看戏没用票,当即把一家人叫来“训”了一顿,命令孩子立即把票钱如数送给戏院。后来,他又专门起草了一个《干部十不准》的文件,规定任何干部不准特殊化。有人照顾焦裕禄3斤棉花,他让妻子赶紧把棉花票退回县救灾办公室。县劳动局给焦裕禄初中毕业后待业的大女儿焦守凤安排工作,他坚决不答应,而是将女儿送到了酱菜厂去工作。正是他公私分明,廉洁奉公,严于律己,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展现了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人民呼唤焦裕禄,焦裕禄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永立时代前列的动力之源,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精神之基。在通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中国共产党还有可能面临更多、更大、更复杂的困难和挑战。形势越是严峻,情况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越是需要把焦裕禄精神传递下去。

  (作者:曹彦鹏,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副教授)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