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着力点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8-04 11:30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我国政府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并将其纳入中长期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考虑到我国庞大的经济体量,以及能源系统和产业结构的巨大惯性,实现碳中和时间紧、任务重,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碳中和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经济高质量发展是碳中和的必由之路,二者相辅相成。要实现碳中和,就要逐步降低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增长之间的相关系数,并以较低的能源供给支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由于生产侧碳排放量大,且政策设计和执行相对容易,目前与“双碳”目标相关的政策主要集中在生产侧,缺少直接针对消费侧的规制手段。生产的目的是消费,消费是碳排放的根源,消费偏好对生产部门有重要的引导和制约效应,碳中和必须同样重视消费侧。我国近90%的温室气体排放源自能源体系,能源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很强的相关性,实施低碳能源转型必须平衡系统成本,同时兼顾供给侧和需求侧。

  一、注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降低经济增长对能源增长的需求

  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增长,还是在2060年期实现碳中和,都需要尽快将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脱钩”,进一步降低单位GDP所需的能耗,力争以较低的能源需求量保障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我国能源消耗的近七成集中在工业,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占比接近一半,能源消费过于向工业集中,导致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增长紧密相关。因此,优化产业结构,降低工业对能源的集中需求,成为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的关键环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在现代化国家的建设过程中,由于经济底子薄、人均资本存量低,导致能源消费具有“生产型”而非“消费型”的特征。以煤炭为例,2021年我国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6.0%,约一半用于发电并提供了约62%的电力,但是只有三成左右用于直接能源消费,其他均用于资本形成。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经济增长必然还需要以较高的能源消费为支撑,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直接制约着碳排放控制。在以煤为主的情况下,高耗能行业消费了近九成的煤炭,如果不注重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和碳排放之间的矛盾将难以调和。因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是耗能高和碳排放高的工业产业部门,一方面要抑制工业部门中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规模,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以数字经济促进生产性服务高端化,提高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比重,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费。

  二、注重节能减排降低能耗,加强市场改革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尽管我国在节能减排、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单位GDP能耗仍然较高,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明确将“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13.5%”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约束性指标之一,这意味着我国将以年均2%左右的能源消费增长支撑5%左右的GDP增速,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依赖程度进一步降低。节能减排作为成本最低的碳中和措施,具有较大的可操作空间,也契合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的现实需要。如果只是单纯地提高能源效率,尽管可以降低能源价格,但同时也会刺激能源消费,从而部分或全部地抵消能源效率提高所导致的消费减少,形成能源效率的反弹效应。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必须充分考虑能源作为商品的特殊性,做到提高能源效率必须与节能减排降能耗同步,防止反弹效应的冲击。节能减排不单单是政府治理行为,也需要能源市场化改革与之同步。碳排放具有负外部性,需要政策和市场共同发力,建立排放成本的内部化机制,从根本上约束碳排放行为。抑制能源效率反弹效应的关键是深化能源市场改革,不断完善能源政策,使之与我国的能源结构和工业结构相适应,使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充分反映到商品价格中,实现能源的市场优化配置,使各类市场主体在决策过程中更加重视节能减排,而非盲目地关注能源价格、无序增加能源消费。

  三、注重清洁能源科学布局,提升风电光伏对能源生产的贡献

  可供我国选择的清洁能源主要有风电、光伏、水电和核电。水电受地理分布和剩余水能的限制,未来难以形成大规模的增长;核电受选址布局和安全问题的制约,也难以成为未来的主要选择。我国幅员辽阔,风能和光能充沛,是清洁能源的主要增长点。在碳中和进程中,重点是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并加快推进能源消费电力化。伴随着以能源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创新,以及风电、光伏大规模建设产生的经济规模效应,我国风电光伏的发电成本不断降低。根据联合国能源署的预测,到2060年我国能源结构中清洁能源占比将达到80%以上,其中风电光伏的占比超过60%。与传统煤电等化石能源生产有所不同,风电光伏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不连续性,并且其地理位置往往远离主要能源消费区域,供给和需求呈现出逆向分布的特征。为了解决风电光伏的这种先天劣势,必须重视清洁能源的科学布局,积极研发储能技术,保障电网供需平衡和频率稳定,积极研发跨区域远距离输电技术,解决风电光伏地域不均衡问题产生的大规模消纳问题。加强对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科学预测,通过有效调配和并网消纳,打破制约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扩大的瓶颈。

  四、注重新型电网智慧运行,减少不稳定性对能源系统的冲击

  在以煤电为主的情况下,我国传统电力系统的运行模式是“源随荷动”,通过以需定产、滚动调节的方法保障系统平衡。随着风电光伏大规模并网发电,其固有的不确定性势必会对电网形成冲击,影响无功电压和暂态稳定性,若不解决这个问题,不仅容易引发电网系统出现连锁性故障,也会无谓增加用电成本。风电光伏并网后,保持电网系统稳定的关键是数字化和智能化,并配合储能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智慧型电网。伴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今后还需要较大的能源消费,电力系统的峰值负荷会进一步提升,需要通过大规模蓄能储能实现削峰平谷,以储能配比保障电力稳定供应。在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技术支撑下,智慧电网可以及时感知各个消费环节和节点的需求情况,进而结合能源大数据系统,逐步实现电力系统的实时监测和多维评测,及时调整风电光伏的生产运行,防止系统出现超载或宕机。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有机融合,还有助于解决风电光伏固有的负载和频率波动问题,提前对系统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做出预警,做到“源—网—荷——储”各环节有序协同,从根本上解决电力系统稳定和风电光伏并网的矛盾冲突。

  五、注重消费行为绿色低碳,强化低碳消费对低碳生产的引导

  供给和消费是经济的一体两面,健康合理的消费是经济增长的基础源泉,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其目的就在于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随着经济增长和需求增加,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也会相应增加,在能源效率反弹效应的作用下,如果消费不能够实现低碳化,就很难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脱钩”。大众的消费行为普遍具有社会性,由此导致的路径依赖会进一步传递,甚至出现消费碳排放锁定效应。根据市场供需定律,需求决定供给,只有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引导人民群众的消费行为主动向低碳模式转变,才能真正为企业低碳转型提供必要的社会环境。实现碳中和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不断培养消费者的低碳认知能力,促进消费方式绿色化、低碳化,才能使消费者以实际行为支持碳中和。碳排放的源头不只是工业、农业等生产端,消费端同样是碳排放的重要源头,特别是交通、食品、住宅等消费环节。在“双碳”目标政策设计中,需要对消费侧的碳排放予以同等的重视,通过可操作、可接受的引导性措施,适时启动“个人碳账户”试点,鼓励碳普惠减排量进入碳交易市场,鼓励消费者降低碳成本的直接支付意愿,以及对低碳产品的间接支付意愿。

  (作者:乔宇锋,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