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时代维度与实践逻辑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8-12 10:53

  摘 要:全球治理是当今世界的重大议题。单边与多边之争、缺位与失序并存、时代发展的呼唤,共同构成了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的时代维度。从实践逻辑角度看,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积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加快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必将为全球治理事业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全球治理;多边主义;“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

  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深刻重塑,但治理滞后仍是突出挑战。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紧紧围绕全球化、大国关系、互联互通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议题展开论述,积极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努力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必将为全球治理体系稳定有序发展提供强大理论思想武器。

  一、时代维度

  1、单边与多边之争

  单边与多边的主义之争源于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不同。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结束危险和混乱”,依旧“靠强权而非法律来治理”。随着霸权国经济实力的相对下降和国际霸权地位的逐渐失势,叠加个别国家国内民粹思想情绪影响,单边主义在21世纪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愈演愈烈,这直接导致了世界范围内投资贸易受阻和政治文化壁垒林立,而美国抗疫的差评表现不仅让世人瞠目结舌,更是对单边主义的最强讽刺,客观上造成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在美国频频推出单边主义举措之时,中国却坚持高举多边主义的大旗。随着经济总量与国际地位的快速提升,特别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稳步推进与良好预期,中国必将成长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在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的话语权也会日渐增强。

  全球治理不等于“西方治理”。全球治理聚焦的是全球性问题,希冀由相对稳定有序的国际体系来提供服务,这是东西方人所共知的常识。但是,历史地看,全球治理的体制机制“大多是由西方国家所制定和确立,很大程度上难免体现的是发达国家的意图和价值”。西方发达国家治理国内外热点问题的措施手段,最后大都演变为要求他国内嵌吸收的“国际规则”,免不了带有时代局限性和意识形态上的狭隘性。傅莹认为,全球治理“不仅意味着共识和规则,也应包括构建能够确保规则落地的组织机构和行动能力,需要相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因此,将全球治理等同于西方治理或美国治理,实则是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制度话语霸权在国际上的主动延伸。全球治理应该成为“包括每个国家、社会、市场和公民个人在内的各类行为主体为了应对全球变革和全球问题带来的挑战,通过协商合作、共担风险和责任,有效管理全球性公共事务的实践活动”,不能带有过多的政治意味和权力色彩,更不能人为贴上文化输出的标签,必须是国际社会共同积极应对全球性问题的主观努力与客观实践。

  2、缺位与失序并存

  “美国优先”导致全球治理主体缺位。“后冷战时代的单极国际格局”虽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是,美国依旧执着追求“一个单极的自由世界秩序”。美国仍然抱有地缘政治与零和博弈的落后思维,刻意突出与中、俄等非西方大国意识形态的分歧和社会制度差异。笔者认为,这恰恰是西方治理主体缺失背后的逻辑造成的!个人主义是“美国人的第一语言”,在国际层面就表现为“美国优先”。“美国优先”原则,不仅使得美国作为负责任主体的角色缺失,更会起到非常恶劣的“鲶鱼效应”,全球治理成为“无人想接”的“烫手山芋”——主体缺失源于相互猜忌、唯恐他人得利的“小人之见”,长此以往会拉高全球治理走出最终困境的难度。

  “新冠病毒”加剧全球治理失序风险。2020年,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迎头撞上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全球治理“元气大伤”。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的成功应对需要各国精诚配合与通力合作,然而,与以往的流行性疾病防治不同,西方针对新冠疫情的国际合作热情普遍不高,个别国家抢夺抗疫物资、处心积虑“甩锅”、急于推卸责任的行为让人大跌眼镜。新冠疫情的全球迅速蔓延和长期胶着状态,与G7集团的泛泛而谈、世卫组织的力不从心不无关系,但更与美国矢志推动的逆全球化思潮密切相关——正是由于美国在曾经长期主导的国际制度体系中选择“退出”和“不作为”等做法,才使得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几乎成为“空谈俱乐部”。美国退出世界卫生组织,直接挑战的是专业性国际卫生防疫机构的权威与能力,更为世卫组织体系框架内的国际抗疫合作“实力添堵”,全球治理失序问题进一步加剧。

  3、时代发展的呼唤

  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集中表现为多边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多边主义“符合变化了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多边主义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相互依赖程度的最优平衡。世界政治中的“相互依赖”,是“以国家之间或不同国家的行为体中间相互影响为特征的情形”。多边主义不是美国极力推崇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体系下的“相互依赖”是主观强加给他国的,是不平等的国际关系与国际秩序,本质上仍然是单边主义。因此,以约翰·鲁杰为代表的美国学者誓言“要把自由主义理念嵌入其中并带往全球”的主张就不足为奇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多边主义的应然主张恰恰能够满足全球治理的实然要求。多边主义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共同的声音,更是国际秩序变革重构的理论支撑与必然选择。

  变革与重构之际,“现行的国际秩序无论如何将不得不改变”——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多边主义的客观前提与主观选择,在区域层面则主要表现为“相互交叠的区域秩序”。然而,建立区域性国际秩序离不开主要国家行为体的实力对比和行为互动,保护自身利益与维护多边主义成为中美两个大国展开“战略竞争”的焦点。国际秩序失稳掉档的可能性增加,中美、俄美、中欧等大国双边关系健康发展的变数不小。与此同时的积极表现更在于,“第三世界作为一股正在崛起的力量,要求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重新确立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国际关系”。西方狭隘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由单边思维,“不再是一个足以支撑所有全球秩序的框架”,提倡自由、平等、合作、共赢的多边主义在世界政治博弈中的份量注定越来越重。东西方、大小国,无论贫穷或富有,在国际舞台上能够无差别地同台竞技,何尝不是多边主义该有的真实图景!

  二、实践逻辑

  1、局中人

  2012年以来,中国不断自主提出关涉全球治理的议事规则和解决方案,在联合国、中欧、中美、金砖国家和东盟等双多边国际平台陆续提出与多边主义有关的政治主张,与美国奉行的单边主义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德不孤,必有邻。针对中国发出的声音,德、法等国也积极采取正面回应的立场,公开表态支持中国的全球治理理念和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携手中国共同致力于建立更加公平、公正、合理、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全球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逆势而为、伺机而动,在危机中努力破局,积极倡导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应链和分配体系的合理调整与健康发展,采取措施有效推动多边投资贸易体制正常运行,呼吁各国加强疫情防控与经济重启复苏两不误,支持多国体系下的宏观政策协调,致力于全球经济治理的动力转换与制度创新。病毒仍在肆虐,世界向何处去?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正在用理念和行动构建以世界卫生组织为核心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为全球抗疫事业开出合理有效的“中国药方”。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中国还坚定践行多边主义,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以公平正义为要旨、以有效行动为导向,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努力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环境治理体系。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多边主义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中国支持多边主义的决心不会改变”。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金砖国家要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定维护多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建设性参与地缘政治热点问题解决进程,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世界经济论坛特别致辞中指出:“‘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不应成为我们的选择。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出的全球治理之声,已经收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赞誉与共鸣。在人类面对重大挑战之时,绝大多数国家一定能够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共同谱写全球治理与多边主义更加美好的时代篇章。

  2、中国方案

  “一带一路”倡导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交往理念,是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给出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努力推动全球范围内基建、贸易、投资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2013-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总额超7.8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逾1100亿美元,新签工程合同金额达8000亿美元。2021年1月至11月,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4万列,同比增长20.3%,成为助力“一带一路”抗击疫情的“钢铁驼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一带一路”是推动实现所有感兴趣国家共同参与、合作与受益的“阳光大道”,不是单边主义的“私家小路”。当今世界,全球治理面临新的课题与挑战,这既是“一带一路”提出的基础前提,也是实现全球经济绿色健康复苏的根本保证。“一带一路”是多边主义理念的具体实践,是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中国积极“寻找、挖掘和培育共同利益与国家立场一致的伙伴国和目标国,建立更多制度框架下的伙伴联系”,目的是丰富完善“一带一路”合作的时空范围与行动模式,“为超过30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提供帮助”,为加速实现联合国千年减贫目标和全球贫困治理提供中国样本与中国方案。2021年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对外发布《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彰显出中国与他国无私分享减贫经验,积极参与全球减贫治理的大国责任与大国义务。迄今为止,“一带一路”建设成果丰硕,中国已经同145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共同开展2000多个合作项目。2021年的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中国在国际政治层面继续强调“建设更加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将绿色产业合作与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动“一带一路”走深走实的重点内容。可以看出,以资源节约、清洁能源、能效提升、低碳技术等为重点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能够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环境和气候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率先在全球提出“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约束性目标,不仅将在未来引导产出更多绿色生态合作实践成果,更是深度参与多边主义全球治理的大国姿态与大国举措。

  树欲静而风不止。推动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扩大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和经济外交的顶层设计,更是探索全球治理新模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尽管全球正面临治理赤字的重大威胁,但是“一带一路”努力顺应多边主义的时代主流与普遍共识,坚决不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追求“一己私利”,矢志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和共赢的方向发展。这不仅是对当前逆全球化思潮的有力回击,更是“一带一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精髓所在。

  3、终极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并行不悖,是对互利、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国际关系理念的践行与共进,是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倡导实现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和要求既是对中外古今共同体思想的继承与创新,更是为整个国际社会的未来命运把脉指向。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在国内新冠疫情仍然吃紧之时,习近平总书记就向国际社会坚定表态,“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向其他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为世界经济稳定做出贡献”。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及其领导人该有的气量和担当!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一般性辩论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疫苗将作为公共产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并以提供国际援助和深化国际合作的方式,助力各国经济社会恢复发展。法国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时间向法国总统马克龙致慰问电时指出,“中方支持联合国及世界卫生组织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发挥核心作用,打造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这是中国领导人首次在国际场合正式提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概念,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新冠疫情突然暴发特殊背景下的新应用与新体现,是关乎全人类生命健康与公共卫生安全的思想引领和成果创新。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地球生态系统平衡不断被打破,人与自然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全球环境治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国际社会必须勇于担当、勠力同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最新表述,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又一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它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呼吁世界各国秉持多边主义的态度并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倡导建设更为紧密的卫生合作、互联互通、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和开放包容的“四大伙伴关系”,对于全球抗疫事业和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意义重大。

  【作者:张红涛,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1-ZZJH-139);河南理工大学国家社科预研项目(GSKY2020-22);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9XQG-16);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专项(SKSZZD21-02);博士基金项目(SKB2016-5)】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