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追求与实践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8-17 14:26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以高瞻远瞩的时代眼光和全球视野为中国的发展和人类事业的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重温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宝贵经验,踔厉奋发,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眼光

  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就具有世界眼光,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李大钊在《Bolshevism的胜利》一文中指出:“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他以敏锐的世界眼光洞悉了各国之间的影响和联系,为以后对世界局势的判断打下了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时,就作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一部分,中共二大决定加入共产国际,中国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自此之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便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紧密相连。

  抗战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发展趋势,毛泽东深入研究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关系,提出“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积极争取国际进步力量的援助,努力推动国际合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1946年美国著名进步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到访延安,称赞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是“头脑敏锐、思想深刻和具有世界眼光的人”。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时就具有世界眼光,主动了解世界、认识世界,预判世界潮流发展趋势,顺势而为,为中国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最终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二、世界相处之道: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政治上的对立、经济上的封锁和军事上的围堵。如何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相处?如何更好地打开新中国的外交格局?

  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完整地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在亚非会议上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改为平等互利)以及和平共处等原则,得到了印方的赞同。1954年6月28日和29日,中印、中缅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认这五项原则将在相互关系以及各自国家同亚洲及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中予以适用。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万隆会议召开,有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参加,在这个第一次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关系亚非人民切身利益大型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解决相互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得到了与会国家和地区的肯定和赞赏。

  自此之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逐步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并写入重要的国际宣言。1970年25届联大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都明确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包括在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和平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及国际争端开辟了崭新道路。1988年邓小平更明确提出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准则,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2021年恰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习近平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强调,“新形势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不是过时了,而是历久弥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不是淡化了,而是历久弥深;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作用不是削弱了,而是历久弥坚。”充分肯定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三、重新看待世界:“三个世界”理论的提出

  面对西方国家的冷战对抗,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重新思考世界格局,思考中国在世界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毛泽东对这一问题考虑、观察了几年时间,他发现在两大阵营之间有一个中间地带——亚非拉国家,后来又发现不止一个中间地带,还有一个中间地带是除美苏之外的发达国家。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两大阵营也发生了变化,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调整了对外政策,苏联变成了社会帝国主义,实际上已不存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了。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如西欧、日本有摆脱美国控制的倾向,帝国主义阵营也发生了分化。

  经过几年不懈洞察和思索,1974年2月22日,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三个世界”的理论,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日本、欧洲、加拿大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间派是第二世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非拉国家是第三世界。1974年第6届特别联大会议上,邓小平代表毛泽东向国际社会宣传“三个世界”理论。“三个世界”的划分是一个新的战略布局,实际上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的认识突破了冷战对峙思维,是中国共产党对世界发展局势的新思考和新贡献,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融入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共产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逐渐扩大开放,融入世界的发展。但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有不同的看法,是与中国搞经济合作继续发展呢?还是抵制中国呢?

  “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是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对国际形势作出的重大判断。1985年邓小平会见日本商工会议所访华团时提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中国的发展对整个世界的和平和稳定、经济发展都是有利的,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来谈世界形势与中国的发展,以战略的眼光高瞻远瞩地判断了世界形势,对于国际社会打消疑虑同中国合作发展,对于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扩大对外开放有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党的十三大报告把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完善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指出“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与其他的理论一道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初步回答了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规划了中国前进的科学轨道。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认为国际形势总体上继续趋向缓和,一方面,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避免新的世界大战是可能的,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和平环境和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另一方面,冷战思维依然存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世界仍不安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提出三十多年来,在这一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中国更积极地融入世界,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断向前发展。2020年11月19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对话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合作应对挑战是国际社会的唯一选择”。

  五、参与全球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以来,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眼光和责任担当,开出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讲述了对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在2015年9月的第70届联合国大会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呼吁各国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倡导各国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吁国际社会从伙伴关系、安全格局、经济发展、文明交流、生态建设等方面作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时代倡议,深刻回答了人类社会如何相处,全球如何治理等重大问题,突破了双边关系的范畴,将人类看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世界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成为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

  十八大以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国际社会日益深入人心,中国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旗帜,不断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国际环境更趋复杂多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我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以“胸怀天下”的战略眼光,以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正确判断国际大势,掌握正确航向,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不依附别人,不掠夺别人,永远不称霸,就一定能够不断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智慧和力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方向前进。

  (作者:赵斐,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党史教研部讲师)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