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意义、问题与路径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8-17 15:13

  “一带一路”是深受世界人民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全球化合作平台,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和变革国际秩序的重要途径。从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看,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意义重大、突破有望、路径清晰。

  一、目的与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拓展国际合作新空间,努力提升供给质量和发展韧性。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河南要“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怎样积极融入、如何加快打造?这是我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两年多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省紧紧依托“一带一路”伟大倡议,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与边界,持续提高域外联系的能力和水平,推动实现更高层次的制度型开放,努力构建更加广泛的“朋友圈”“关系网”,探索创新共同繁荣发展的富裕新路,实现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利共赢。

  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正确指引下,我省坚持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以服务经济发展大局和高水平开放布局为目的,历史性提出换道领跑战略,精准发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新思维新战略,大胆破局“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实践难题,必将加快整合域内外市场资源协同开放速度,提高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人文合作水平,为“确保高质量建设现代化河南,确保高水平实现现代化河南”贡献力量。

  二、问题与突破

  1、建设联通之路

  建设联通之路存在问题表现为:(1)多种运输方式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和组织优化的程度不够,必须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网、运输服务网、信息网和能源网的融合升级;(2)硬联通项目建设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地方政府投资压力大、民间资本意愿不强,投融资渠道来源一元化,稳定性安全性有待提高;(3)受到历史文化隔阂、地理联系切割和利益分配不均等不利因素影响,“一带一路”个别旗舰项目进展缓慢,叠加西方国家蛊惑恐吓,“破窗效应”实难避免;(4)少数地方政治挂帅,急于上马政绩工程,区域部门协同耦合水平低,条块分割、重复建设和“自留地”现象较为突出。

  建设联通之路的突破口在于:(1)发挥自身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并主导设施联通项目的论证、规划和建设,运用好物理联通的“经济动脉”和“文明纽带”作用;(2)坚持以郑欧班列为龙头,提高辐射周边的运输能力和效率,保证速度、货物量、正点率,做大做强国际大宗物流和跨境电商贸易;(3)加大省际协同水平和陆海空联动力度,最大程度的推进“一带一路”沿线陆、海、天、网“四位一体”大联通。

  2、建设合作之路

  合作之路的建设任重而道远:(1)市场主体以国企为主,民营企业较难发力,“搭便车”行为占主流的问题突出;(2)外贸出口加工企业在“一带一路”市场占比较高,受到新冠疫情影响,投资类实体经济的境外工程及招投标项目几经停顿,长期性可持续发展前景堪忧;(3)外向型经济整体规模较小,对外贸易依存度低,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乏力,“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模式还未形成,出口产业和产品的竞争力不强。

  突破口主要包括:(1)积极鼓励具备市场前景的进出口骨干企业,特别是科技创新实体加大研发投入,探索新产品、新市场、海外仓和外贸服务的新业态与新模式;(2)继续降低放宽对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限制,引导它们抓住机遇,抱团出海,整合市场营销资源和分析形势政策走向,科学有效定位、冷静应对海外市场;(3)盯准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盘活交通、水利、新能源等领域的存量资产,整合放大我省国有资本总量,兼并重组符合条件的海外基建项目在国内发行上市;(4)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民间社会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公共服务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

  3、建设创新之路

  “一带一路”创新之路建设鲜有“河南身影”,问题在于:(1)我省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创新基础薄弱,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院士级创新团队较少,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缓慢;(2)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人才瓶颈突出,金融支撑不够,市场要素资源协同发展机制僵化,“走出去”的内驱力不高;(3)制度创新和协作创新土壤缺乏,软联通滞后性特征明显,严重影响我省全方位创新与发展的效果。

  突破口的关键是:(1)培育区域创新组织联盟和联合研究中心,搭建民间科技组织合作网络平台,吸引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创新之路建设;(2)加快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知名大学的联合办学步伐,推动洛阳乌拉尔大学等一批中外合作大学落地,夯实我省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基础;(3)围绕疫情防控、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灾减灾等全球性问题,扩大医疗健康、绿色能源、公共安全等民生领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应对全球性挑战和增进人民福祉创造合力;(4)重视平台建设,与“一带一路”有关国家建立科技创新交流学习平台,提升我省的科技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4、建设绿色之路

  虽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传统能源绿色改造等产业领域,以及低污染、低能耗、高技术示范项目方面展开密切合作,但是:(1)绿色发展需求的国别差异较大,难以实现集团作战,无法发挥规模效应;(2)个别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诉求与绿色之路建设存在矛盾,政策实施压力较大,困难重重;(3)绿色投融资供需缺口较大,适销对路的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缺失,项目对接成功率低。

  因此,必须从长远发展考虑,从驻在国实际出发,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1)帮扶企业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推进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绿色化管理;(2)以平煤神马、河南能化、宇通客车和双汇集团等大型企业为龙头,打造一批能源、交通和轻工等领域的优质品牌;(3)根据市场需求,研发多元化、定制式的绿色商品,借助双多边国际机制,构建绿色合作网络;(4)坚持“项目为王”,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与服务,协同推进绿色工业化,积累推广绿色发展的“河南经验”。

  三、对策与路径

  1、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先行者和引领者

  委托有关机构、团队和个人,系统开展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全球发展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带一路”相关理念方案的外文翻译和解释宣介工作,努力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推进省内知名企业联合集团作战,加强以中原文化和黄河文化为核心的企业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推动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拿得起、放得下、走得远”的有内涵的企业航母,大胆走出去,做“一带一路”理念传播的先行者。

  借助政府媒体平台、民间国际组织和流量大的海内外自媒体,传承弘扬“朴实善良、勤劳吃苦、热情友善、低调豪爽”的“老家河南”精神,挖掘古代丝绸之路河南段的历史人文特征,以开封和洛阳为基点积极培育具有中原地域特点的丝路文化体系,做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的引领者。

  2、打造连通内外、辐射四方的枢纽中心

  以国家发改委统一协调和科学布局为前提,无缝对接周边省区和交通毗连区,加速建设以郑州为中心、联通东西南北的轴辐式高铁运输网络,新建扩容一批客货两用的现代化机场,全力打造我国最大的陆空联运贸易体系。

  以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和河南“易冷链”公铁联运等示范工程为抓手,加快探索货物集结与班列开行、国际冷链与国内产业衔接的最优化模式,形成“干支结合、枢纽协调、中心集散”的科学高效的集-疏-运体系。

  以提标升级路网为重点,围绕郑欧班列和郑州航空港两大支点,不断加强综合交通能力建设,打造全方位对外贸易平台,加速促进“通道经济”和“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大幅提升我省进出口货物的数量和效率。

  占领制高点,委托省标准化研究院,选择支持有代表性的外贸企业共同制定与出口相关的产业、行业和产品系列标准,加快出口贸易的标准体系建设。

  借鉴政务大数据中心运行经验,成立省级商务贸易数据中心,打造省内多个“网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或连线核心,推动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线上合作,推动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3、提升引智支持力度,实现创新人才双轮驱动

  加快实施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战略,联合其他省市和相关国家有关机构,积极组建科技创新区域合作联盟与研究中心,努力搭建以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社会、高校、科研机构、民间个体等组成的国际化多元素科技人文交流平台。

  紧跟当前热点,调拨专项资金,围绕疫情防控、气候变化、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等问题展开开放基金或专题委托研究,扩大特色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医疗健康、绿色能源、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国际开发与合作,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基础。

  定期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现场招聘,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探索项目制、候鸟制、兼职制和组合式等柔性机制,在特色产业、重点行业、工业园区和现代农业等领域“筑巢引凤”,营造良好的引才、聚才、用才和留才环境。

  依托省内高校国家级特色专业,围绕深度融入“一带一路”所需专业化人才,加快国际化、经验化和实战型人才的培养引进,为涉外管理、国际贸易、会计法律和商务英语等业务奠定人才储备双输机制。

  4、担当“心联通”和人文交流的桥梁与使者

  以河南郑州-马来西亚槟城商贸投资展览会为示范,推进更多城市间的线上线下对话签约和无障碍直接发货,签订商贸法律互助和直播带货战略合作协议。

  鼓励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省辖市加入并主导“一带一路”城市发展联盟和旅游联盟等人文交流合作平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乃至整个世界推介以太极拳、少林寺和黄河文明为代表的中原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省内高校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人文社会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加快与国外知名大学的联合办学步伐,以洛阳乌拉尔大学为样板加快建设一批中外合作大学。

  主动承办协办友好城市文化年和丝绸之路节点城市交流年等国家级人文交流活动,积极对接陕西、山东等省市,重点以汉唐儒法文化为标签“走出去”,打造中原文化的“城市群”“文化圈”,提升对外文化交流的层次和水平。

  5、画龙点睛,打造品牌亮点

  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势,推动省会郑州中心城市的“四路”出击,成为我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联通之路、合作之路、创新之路和绿色之路的全能型“国际郑”。

  打造洛阳“丝路明珠”古都形象,弘扬汉唐巅峰历史文化,叠加域内山水美景,联合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丝绸之路历史文化旅游带。

  加快太极拳学院建设步伐,以中原文化的研究、保护、传承、开发和推广为核心,筹建少林寺大学和“两山两拳”文化交流中心,打造中国功夫的国际品牌。加大省级统筹协调力度,打造以“四路开放郑州”“汉唐古都洛阳”“黄河故里开封”“太极山水焦作”“甲骨殷墟安阳”“中医水城南阳”和“丝路茶坊信阳”等七大品牌为核心的“河南老家”丝路名片。

  【作者:张红涛,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       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2021-ZZJH-139);河南理工大学青年骨干教师资助计划(2019XQG-16);思想政治工作重点专项(SKSZZD21-02);博士基金项目(SKB2016-5)】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