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视域下开封仓颉文化传承创新研究
仓颉是汉字的鼻祖,仓颉在黄河岸边创造的象形文字,成为黄河文明发源的始点和传承之基,仓颉文化也成为黄河文明厚重的重要砝码。如媒介学家约翰·杜海姆·彼得斯所言:“媒介是容器和环境,它容纳了一种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又锚定了我们的生存状态,并使人类能‘为其所能为’”。作为文化符号的仓颉陵、造字台在时代叙事和话语变迁中不断走向符号化和隐喻化,在空间生产层面,开封仓颉陵也经历了一个从地理标记到精神符号的意向化和再地理化过程,并借助于空间进行传播建构共同记忆,生成民族文化认同。深入挖掘开封仓颉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仓颉故事’,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有重要意义。
物的记忆:开封仓颉文化的物质载体与意义生产
开封仓颉陵位于开封市东北9.5公里、半堤村东北部。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成书的《太平寰宇记》明确记载:“仓颉冢在开封县东北二十里。”北宋末年,孟元老《东京梦华录》中多处提到仓王庙在外城之北,是都人出城探春及重阳登高之处。明代李濂《汴京遗迹志》载:“仓颉墓在城北时和保,俗评为仓王冢是也。”距仓颉陵东南约300余米处原有一方形土丘,高1.5米,约3000平方米,即仓颉造字台。《祥符县志》载:“仓皇陵在东北二十里时和保,俗呼为仓王冢是也。”“造字台在县东北时和保,世如传仓顿造字之所。《水经注》及东汉《陈留风俗传》等著作也有关于仓颉城和仓颉陵墓的记载。且记载仓颉墓、造字台距开封的里程与方位,均和今开封半堤村相吻合。开封仓颉陵、造字台等遗迹既非静态的地理景观,亦非固定的文化模型,而是精神、物质以及观念不断交织和融合的动态符号,亦可被视为一种媒介或者媒介行为,围绕仓颉陵、造字台等形成了不断强化的内涵和不断衍生的外延。开封的仓王庙虽然没有保存下来,但半堤村中还流传着“仓颉造字圣人猜”的谚语和孔子“拓字”的故事。清代周城《宋东京考》记载:“仓颉墓,开封城东北十里时和保。旁有仓王城,世传仓所筑”。《舆地志》记载:“仓垣城南临汴水,西北有仓颉坟,城有列仙台”。“仓垣城”与仓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是中华文明早期的发祥地之一。仓颉庙、仓颉陵、仓颉造字台在全国各地散见于多处,而集仓颉陵、造字台、仓王庙、仓王城四古迹于一处者,开封唯一。开封仓颉文化成为一个区域的文化标志性符号,意味着其传播与叙事比较完整,完成了从历史传统的文化向现实的文化的转变。
空间生产:开封仓颉文化的地理表征与符号叙事
学者阿莱达·阿斯曼认为,地点本身可以成为回忆的主体,成为回忆的载体,人的记忆之外的记忆……不仅因为它们能够通过把回忆固定在某一地点的土地之上,使其得到固定和证实,它们还体现了一种持久的延续,比个人的和以人造物为具体形态的时代的、文化的短暂回忆都更加长久。从地理标记到精神符号的过程,也是再地理化的过程。地理标记群的建造,将精神不断沉淀为物质空间或实体,由李兵纪先生创建的“仓颉园”及“仓颉文化展览馆”,还有恢复建设的造字台、仓王庙等历史遗迹形成了开封仓颉文化的地标,促使仓颉精神不断实体化,媒介空间的标记生成,促进其文化品牌的地方赋能,激活文化体验与意义生产。仓颉文化汉字园于2021年被开封市文旅局命名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实践基地。通过大量寓教于乐、富有教育意义的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在学习中习礼、育德、学习仓颉文化精神。大梁仓颉文化交流中心系统整理了仓颉文化、仓颉精神,对仓颉在开封造字的历史事实及传说故事进行科学考证,以此为基地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对开封仓颉文化起到一定的丰富激活作用。文化经典借助空间进行人际传播,通过建构共同记忆的重要路径激活传统元素、生成文化体验。文化园开展的一些研学基地、人文景观和太行山风光等知识讲解,将历史、地理和文化相结合,促进仓颉精神在空间层面的扩散与流动。从文化记忆的角度来开,媒介是形塑记忆的重要载体,地点、文字等媒介延伸文本场景,促进文化记忆的稳定,并赋予仓颉文化新的意义。由此,仓颉文化即是一种符号品牌的传播,又是一种文化品牌及市场品牌的传播,仓颉文化也成为自我建构的文化样本。
传播仪式:如何讲好开封仓颉文化故事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认为“仪式观”不是把传播看作“位移”,而是“仪式”,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仪式本身就是在时间和空间的设定下进行的,时空场域的建构本身就是仪式的再造。开封举办祭拜中华文祖仓颉大典,举办仓颉杯诗文、书画、论文征集活动,是以一种仪式的形式对仓颉文化进行激活。在2021年4月20日辛丑谷雨祭拜中华文化仓颉大典中的9响礼炮,祭典仪式实践场地的宏观布局,整体文化空间下的仓颉陵碑等都被赋予不同的寓意。在祭典仪式中,仓颉陵作为主要的象征符号,是仓颉文化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在祭典仪式议程中出现的其他符号如礼炮、恭读拜读等,本身极具仪式感且附有仓颉文化价值内涵。仪式活动中的政府、演职人员、观众等不同行为群体共同参与并扮演不同角色,如政府就是仪式的助推者,促进仪式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凯瑞的仪式观强调传播本身就是文化传承,仓颉祭典作为弘扬仓颉文化的传播主体,试图唤醒后代子孙的基因记忆。仓颉文化诞生于黄河流域,与黄河文化紧密相连,仓颉文化的传播本身对黄河文化的塑造、华夏文明的弘扬发展极具意义和价值。仓颉祭典活动不是一个讯息在空间传递和发布的过程,而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受众重视仓颉祭典本身而非讯息,这给仓颉文化本身及传承带来另一种想象。
当前开封仓颉文化在影像表达与文本书写方面仍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合理挖掘与利用新媒体资源,使得新媒介表达赋能开封仓颉文化发展,丰富开封仓颉文化符号、元素等的媒介呈现、以及品牌再生产。丰富仓颉文化在文本及影像媒介中的表达,尝试在内容演绎和文化记忆之间构建关联,对于形塑共同记忆意义重大。
(作者:张柏林,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苏星宇,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