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 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推进,特别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城镇化逐渐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十四五”规划指出,要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服务农民功能。在此大背景下,如何立足本地特色、抓住战略机遇,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对促进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县域经济转型,进而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强化产业平台支撑,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发展成为先进制造、商贸流通、文化旅游等专业功能县城。这为发展特色县域文旅产业指明了大方向,有利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把握好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新型”和“高质量”双重内涵
“新型”强调以人为本,合理有序推进农业人口向县城迁移,人与产业同步协调发展,实现新型城镇化与新型信息化、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步调一致,并且把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融合起来。同时,“新型”强调绿色生态,要求在经济发展中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新型城镇化要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约束性条件,实现产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新型”还特别强调“因县而异”,根据资源条件错位发展特色县城和以县城为核心的县域经济,形成特色资源—特色产业—特色经济小系统。“高质量”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遵循县城的科学发展规律,加强政策层面的顶层设计,统筹推进各项配套设施优化升级,鼓励深入挖掘自身潜能,充分发挥县域特色产业优势,优化产业布局,有重点、有方向地发展优势产业,改良劣势产业。
文化旅游产业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意见》对完善县域文化旅游产业服务配套设施,加强县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文化旅游专业功能作出了具体部署。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在于:
第一,高质量的文旅供给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随着居民尤其是城市居住者温饱解决后对消费尤其是精神文化消费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升级,古镇古村游风尚兴起。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文旅产业,可以提供更多旅游选项,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第二,文化旅游产业是绿色产业、朝阳产业和富民产业,是推动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支撑,是县域经济转型的重要载体,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引擎。我国文化旅游资源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发展潜力,不断提升文旅相关产业的占比,可以有效降低单位GDP能耗,助推“双碳目标”的实现。
第三,我国地域辽阔、文化产业繁荣,各县之间在区位优势、历史文化、物产资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差异显著,这为以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了大量的试验田、参照物,可以实现县域错位发展,避免产业雷同和投资浪费,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从区域来看,中西部优质自然资源集中,历史文化资源有待深入挖掘开发。充分利用中西部丰富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发展中西部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深入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现东、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的均衡发展,同时兼顾全局性和战略性,力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一城不落、一镇不失。
第五,我国居民文化旅游需求远未得到满足,行业发展空间十分巨大。满足居民国内文化旅游的需求,也是实现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中西部地区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生活质量,进一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加强当地居民与外部的联系及交流,提升居民文化素质。
第六,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有利于带动消费这辆“马车”、提高县级财政收入、维护社会稳定,切实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强度低,就业吸纳能力强,服务与商品的市场转化速度快,直接刺激居民消费,并通过消费部分转化为县级地方财政收入,有利于巩固县域经济基础,提升县域公共服务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
首先,发展县域文化旅游产业应注重挖掘地方资源,发扬地方特色文化,以特色资源和特色文化为载体,重点建设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地特色资源、特色文化的旅游景区,不宜面面俱到,过度追求全面和效仿其他地区,打造缺乏文化内涵和区域特色的景点。
其次,注重县域产业配套性、系统性。要充分发挥地方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配套发展相关产业与服务,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除将文化旅游产业嵌入县域经济体系整体之外,资源条件特别好的县域也可以以文化旅游产业为主导产业,围绕其发展相关产业,如资源特色工艺品、农产品及其深加工等。
再次,要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发展地方其他特色产业有机结合起来。各地县域经济一般都有一些特色产业特别是工业,但往往并不为公众所熟知。在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游客宣传推介其他特色产业,甚至把此类产业纳入文化旅游体系,构建景区游、历史文化民族文化游、博物馆游、特色产业工厂游和矿山游等一体的文化旅游体系,通过文化旅游活动,为县域其他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机会和空间,形成互相促进的局面。
最后,要注意统一规划、整体开发、多元共建、服务和管理两手抓。消除和防止分散凌乱的格局,对县域内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开发,形成完整、高效的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旅游服务的效率,提升消费体验。地方政府应把注意力集中于中观的资源挖掘和产业规划方面,搭建好文化旅游的设施平台和服务、管理平台,微观领域则要尽可能通过各类产业政策来吸引各类经营主体参与发展、提供服务,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还要特别注意抓好产业质量管理,促进经营主体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共同维护好地区名片。
总之,随着城市化的深入发展,大中型城市的文旅产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目前在县域层面,尽管文旅产业的发展资源特别丰富,但社会系统认知度较低,产业发展相对薄弱,文旅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差异较大,特别是软件设施建设还有很大欠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有必要从宏观上对国内文旅资源进行专业性、系统性梳理,通过文旅知识平台对各类文化现象和文旅资源进行分类并深入介绍背景知识,还可以吸收借鉴国外类似文旅资源开发经验教训,从而把文旅消费活动引向深入,使消费者获得更广泛、更深入的知识与感受。同时系统性建设文旅推介平台,把区域内较为分散凌乱的文旅资源和产业汇集起来,通过地方特色这一主线串起区域内县域文旅资源,降低消费者时间成本,提升消费体验。
(作者:张娜 陈怡宁,均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产业安全与发展研究基地副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