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深刻把握“大历史观”的理论内涵
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要突出重点”一文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能否正确理解大历史观,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深入、全面掌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关系到能否真正确立大历史观和用大历史观来“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因此,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看待大历史观,对准确把握其理论内涵,坚持正确的党史观,切实提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的教育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
历史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它以社会的总体和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回答的是带有普遍性、根本性质的问题,如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社会性质是由什么决定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即经济、政治、思想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如何,社会变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社会变化和发展有何规律等等。在人类思想史上,唯心史观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一切历史理论,都不能正确地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精神、意识说成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因而它们都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大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通常称作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观点包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构成社会有机体、其中经济结构是基础;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统一等。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由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决定,需要从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宏观历史的角度,研究看待历史的结构性变化和长期发展趋势。
坚持大历史观是唯物史观,要尊重历史的客观性和严肃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历史是客观的,是已经发生的不以后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人们不能任意选择、篡改和打扮。要坚决摈弃唯心史观。“唯意志论”和“宿命论”是唯心史观的主要表现形式。唯心史观的要害在于否定历史的客观物质性,从精神方面寻求历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从根本上否认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因此,学习和研究党史,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敬畏党史,客观地、严肃地对待党史,尊重党史的客观性,对党史上的事件和节点,既不夸大,也不缩小,永远牢记“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
二、大历史观是整体史观
整体史观是指从历史的大格局上观察历史。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不纠结于微观事件。从根本上说,就是从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相结合的高度,总结历史规律,揭示历史趋势。看待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人物,不仅要客观地、历史的来看,更要把它放在历史发展的长过程中加以考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差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在对毛泽东的评价上,习近平讲“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大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整体史观。整体史观要求从宏观出发看待历史事件,将历史看成是一个整体。整体史观的哲学理论基础是整体和部分及其辩证关系基本原理,内容体现为: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制约着部分,整体对部分处于统率的决定地位;整体与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整体在更大整体中成为其中一个部分,各种融合、兼并、整合中都包含整体转化为部分的过程;整体功能并不一定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历史是整体,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是部分,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是整体的部分。
坚持大历史观是整体史观,要以宏观的历史视野来观察历史。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持大历史观,加强对五四运动历史意义的研究,把五四运动放到中华民族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斗争史、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来认识和把握,深刻揭示五四运动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深远影响。在学习党史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历史视野中,要有5000多年中华文明史,要有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史,要有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80多年斗争史,要有中国共产党100年的奋斗史,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70多年的发展史,要有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史,要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毫无疑问,历史是由一年一年、一月一月、一天一天发展而来的,也是由一个一个事件累积而成的,如果我们对历史上发生的事件,不加联系的、孤立的、单个的来看待,就会割裂历史,陷入历史细节的汪洋大海之中去,就不能把握事件的全貌,更不能理解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大历史观的整体观,就必须同历史虚无主义做坚决的斗争。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就在于随意否定历史的整体性,以历史的细节否定历史的整体。“否定老祖宗”“挖地基”,是从根本上否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党。学习党史的同时,要学习好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对于那些片面夸大党史上的个别失误和曲折,蓄意歪曲党的历史、抹黑党的领导,无原则地将党史事件同现实问题相链接、恶意炒作等错误倾向,要敢于亮剑,坚决批判。
三、大历史观是发展史观
发展史观是把握历史、现实、未来相通性的历史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的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把现在的发生和要做的事同历史逻辑发展联系起来,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合理的预测,把历史及其发展看作是一个整体和过程。
大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史观。发展史观要求从长过程、历时性角度看待历史事件,从历史的大格局上、发展规律上观察历史。发展是指事物有序的、上升性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具有过程性,一切都处在过程之中。恩格斯在评论黑格尔的辩证法时指出:“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每一个历史事件都是一个特定的过程,有其在一定时空条件下生成与灭亡的过程,但同时这一特定历史事件的过程不是孤立的,它又从属于另外一个更大的(历史事件)过程。将历史事件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去认识、把握和评价,有助于得出更为客观、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坚持大历史观是发展史观,要把历史演变放置在总体性坐标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放眼历史发展的长河,观察其流向,分清主流和支流、本质与现象,不断增强历史自觉。坚持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现阶段取得的成绩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发展的方式和方向。那种孤立、静止、片面看待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必须坚决反对。“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学习和研究党史,把党史放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去考察和认识,放到中国人民持之以恒努力奋斗的历史中去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地看到百年党史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更深刻地理解党史,才能够更好地认识党的历史上的成就和失误,才能在历史的长发展过程中体会到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和正确,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总之,大历史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历史是联系的、客观的、整体的和发展的。历史的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性与主体自觉活动的有机统一,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坚持大历史观不仅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党史观,而且有助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深入开展。坚持大历史观,将大历史观运用到工作和实践中去,准确把握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更加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我们前行的最好的“营养剂”“清醒剂”“教科书”,促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成绩!
【作者:侯菊英,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政治生态思想研究”(2018BKS012)的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