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精品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8-31 10:40

  2022年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命题。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以丰厚的文化遗产为研学对象开展的研学旅行活动。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要把中小学研学旅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努力打造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精品。要着力提升研学旅行产品的丰富性、实践性、体验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广大青少年在领略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精妙壮美的过程中获取文化知识、开阔文化视野、接受文化熏陶、丰富文化涵养、提升价值认知、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文化育人功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一、把握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定位与意义

  1.厘清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概念和发展要求。2016年12月19日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等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研学旅行本质上是一种教育形式,是学校教育向校外和社会的延伸。研学旅行产品的第一特性为教育性,以实现教育功能为第一要务,以提升教育成效为第一目标,以遵循青少年教育规律为第一原则。研学旅行产品的核心是研学,旅行是研学的载体与形式,旅行应该有利于研学,服务、服从于研学,研学旅行产品开发和组织开展中存在的为旅行而旅行、旅而不学或者重旅行轻研学等行为都是本末倒置,都是不可取的。研学旅行是通过旅行开展研学的活动,是研学与旅行的复合体,一方面它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区别于学校内的课堂教学,它不是把校内的课堂教学简单复制或者迁移到旅行活动中,而是用活生生的社会实践资源和文化、自然资源让学生在参与、实践、体验、感悟中接受教育,否则就失去了研学旅行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作为一种旅游产品也区别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它是为了实现某些教育目标的旅行,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为首要任务的,产品的设计开发、组织实施、要素保障和质量评价等都要围绕这个目标和任务去定位和把握。

  2.提升对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意义的认识。研学旅行是一个新词,它秉承了我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是从古代的游学和近现代的修学旅行演变而来,但又与游学和修学旅行有明显不同的新生事物,它是学校教育的一种延伸,是素质教育的一种方式。对文化传承来讲,它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路径,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心中厚植生根,增强青年学子的民族情感与文化认同。对学校教育来讲,它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研学旅行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能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更有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对莘莘学子来讲,既增强了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开阔了视野、增加了知识、丰富了涵养,又增强了对民族文化的崇敬与对国家的情怀。对文旅行业来讲,这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和前景广阔的增长点,同时也对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提供了提升产品文化内涵的借鉴。

  3.提升对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前景的认识。一是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遗产资源异常丰富,为做好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条件。二是国家对素质教育高度重视,特别是“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把孩子们从“应试教育”的泥淖中解脱出来,近年来国家推出的一系列发展研学旅行的政策及相关试点与实践探索为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培植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对遗产活化和发挥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的政策安排为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时代机遇,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前景广阔,必将大有可为。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精髓与智慧通过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形式更好地厚植到广大青少年的灵魂深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弘扬、创新与发展,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国家发展的需要、民族振兴的需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大事业,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发展社会责任重大,必须大有作为。

  二、遵循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规律与要求

  1.做好文化遗产研学旅行需求调研和分析。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既是教育产品,也是文旅产品。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应遵循文化传播规律和教育规律,也应遵循经济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调研市场、了解需求是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第一步,也是确保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适销对路的重要基础。一是研究国家相关政策要求。调研和分析国家关于素质教育和中小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与要求,这也是中小学校开展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重要依据和选择标准。作为文化遗产产学研学的承办方,文旅部门更要深入研究并在产品设计与开发中遵循执行这些政策和要求,先人一步、强人一筹。二是研究中小学校教育状况。要研究中小学校的办学与教育教学状况,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日常是什么状态,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教育教学理念如何,弄清楚研学旅行产品与学校校内教育教学的衔接点在哪,差异性何在,吸引力如何,学校对研学产品的期许与评判标准怎样。三是研究中小学生需求特点。学生是研学旅行真正的消费者,是研学旅行的主体,他们是参与者、受益者、评价者,文化遗产研学旅行对孩子们的吸引力和感染度是研学旅行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对中小学生需求的研究是研学旅行产品需求研究的核心,对学生需求的“满足”是研学旅行产品开发的宗旨。要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和方式途径,对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需求等进行深入细致的调研探究。四是研究学生家长的需求与期望。学生家长是研学旅行产品最终的购买者和旅行成本的承担者,他们或许不懂教育,或许不常旅行,但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着不同的阅历与认知,对研学旅行有自己的判断与期望。“知子者莫如父”“知女者莫如母”,调研与分析家长们的需求也有利于了解孩子们的需求与期望。

  2.做好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资源调查与研学主题、功能选择。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对象是文化遗产,从某种意义上讲,但凡有文化遗产的地方大都可以发展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不一定非得是那些有较高知名度、重要影响力的重要遗产或者文化名胜,关键是如何根据文化遗产禀赋、结合研学旅行需求,选择合适的研学主题和实现相应的教育功能。而确定文化遗产旅行资源的研学主题和教育目标最主要的还是基于文化遗产本身的禀赋特点,从分析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人文价值等要素着手进行谋划与设计。要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广泛而深入地调研,结合研学旅行市场需求去凝练研学主题与教育功能、目标,有时候还需要把几处相邻的、相关的或互补的遗产资源统筹起来,形成研学课程体系或系列线路,相互借力就势,形成研学旅行基地优质品牌。加强文化遗产的研学主题设计与创造性的活化使用,那些在发展其他类型旅游产品中不具有品赋优势、规模优势、区位优势、知名度优势的“冷点”文化遗产资源在研学旅行开发中反倒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成为新领域里的“黑天鹅”。

  3.做好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资源内涵要素的拆解和提萃。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资源内涵要素拆解和提萃的过程就是整理、审视其研学价值与意义的过程,也是挖掘其研学内涵和提取相关研学要素的过程。在广泛而深入的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资源内涵要素的拆解与提萃是必要的,它有利于研学主题和研学旅行教育目的的实现,构建研学课程内容体系,选择代表性、典型性强的文化要素。对文化遗产研学资源获取、整理、挖掘、提炼的过程如“庖丁解牛”一样,把一头活生生的牛分解成为可以加工成各种菜肴的原材料,然后根据需要再分配、组装,加工成为文化营养大餐。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工艺,既有艺术层面的也有历史层面的,既有产品层面的也有工艺传承层面的,既有文化层面的也有科学层面的,既有物质层面的也有精神层面的,甚至还有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职业观、劳动观甚至人际关系(比如师徒关系、同行竞争)等各层面的研学要素,需要切割、分类、整理、提萃、选择、活用。

  4.做好文化遗产资源研学旅行产品的加工与再现。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最终要以研学线路和研学课程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要对这些文化遗产资源进行外化展示和舞台化包装,让孩子们在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探究学习中接受文化熏陶、提升个人素养。把文化遗产“加工”成为研学旅行产品,完成在地场景的再现和遗产内涵的呈现,一是需要考虑研学主题与教育目标。研学主题与教育目标要结合资源禀赋条件和内涵特性,以及研学旅行有关需求综合分析等情况设计确定,研学主题要鲜明,教育目标要明确,它是旅行产品建设的坐标方向,资源的外化与展示、活化与利用都要围绕这个研学主题的呈现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开展。二是需要考虑源禀赋条件及其内涵特色。追求用合适、合理、科学、有效的形式、策略、方法、手段和工具去开发和呈现产品,这是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过程,需要创意、创新与创造,让传统与现代用最新的手段实现完美的“时空穿越与对接”,给孩子们创造更加完美的研学体验。三是需要考虑青少年学生的研学需求与兴趣爱好。要善于寓教于乐,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和受他们欢迎的手段来完成文化遗产的舞台化包装、营建体验场景,让孩子们沉浸其中、探索其妙,在玩中学、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做,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深入孩子们灵魂深处,以塑造孩子们中国人的群体人格和核心价值,帮助他们系好人生教育的第一粒扣子。

  三、把握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原则与重点

  1.突出主题、聚焦目标,强调知识性与教育性,确保研学成效。研学旅行是研学与旅行的结合,是以旅行为载体的教育形式,所以知识性、教育性是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首要属性,在进行产品设计与开发的时候要遵循教育规律,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首要目标。一个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质量如何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主题是否鲜明、突出,研学旅行的教育目标是否有效达成。遗产文化研学旅行一定是“内容至上”,是集知识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饕餮大餐”,让孩子们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壮美精妙。挖掘遗产内涵,呈现知识信息是第一位的,同时要注意呈现形式的灵活性和趣味性,利用一些载体、形式、场景和道具进行活态化展示,真正地让那些文化遗产走下“展台”,走出“历史”,脱离文化产品的严肃性和教育产品的说教特点,带着温度走到孩子们的身边,提升孩子们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2.体现层次性,注重专题性,强化适应性,突出系统性,做优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研学旅行要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孩子设计不同的研学主题、教育目标和产品的内容和形式,要针对不同年龄、学段和不同研学目标的孩子们设计开发不同的产品,所以研学旅行要能体现层次性,针对不同的研学需求提供不同的研学专题。要强化产品的适应性,在一定的资源条件基础上开发系列课程,要开发研学课程包供主办方选择,还要不断地完善、更新产品,推进研学产品的迭代,以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产品不只是文化遗产开发和产品设计建设,只是本文论述局限于此,其实它与其他类型的旅游产品一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它涵盖线路、课程、导师和住宿、餐饮、交通、目的地等要素,需要各方面、各环节精诚协同与配合,同样遵循旅游界“一百减一等于零”的服务定律,要做到各项业务衔接零失误、各方面服务质量零瑕疵。

  3.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多方参与,突出社会效益,把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打造成为时代精品。一是坚持以人文本。文化遗产研学旅行是对人的教育,各项工作都要围绕对人实施更好的教育来展开,所以要做到以孩子们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旅游服务规律,遵循孩子们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文化遗产进行舞台化包装和呈现沉浸式体验,激起他们的兴趣与乐趣。同时要注意研学导师的选配与培养,注意发挥研学导师的主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来讲,研学旅行产品其他要素确定以后,项目实施的效果主要取决于研学导师的素质涵养和能力水平。二是强化多方参与。研学旅行是教育与旅游的结合,是教育向旅游的延伸,研学旅行产品有教育产品的成分也有旅游产品的成分,所以不能仅仅把教育部门看成主办方,把文旅部门看成承办方,他们不是单纯的甲方、乙方的关系,应该是相互合作共同把研学旅行项目做好。文旅部门要吸引教育部门人员,包括学科教师、研学导师甚至学生参与产品的设计开发与实施运行。三是突出社会效益。文化遗产研学旅行与其它种类的旅游产品不太一样,它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还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中小学生教育质量和孩子们的成长与发展问题,不能一味地追求经济回报和经济效益。文化遗产研学旅行要突出社会效益,它承载着文化传承与青少年教育的社会责任,要有足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将文化遗产研学旅行项目打造成时代精品。

  (作者:王勇强,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