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路:把发展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李路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二十大”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要以更大的历史主动精神牢牢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客观要求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思想之源。唯有从时代去把握,才能体会其深刻性。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深刻洞悉。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变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一是世界面临的不稳定、非确定因素明显增加。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动能不足,一些国家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给世界格局带来更多非确定因素。二是西方所倡导的治理方案无力解决全球性危机。由于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秉持地缘政治逻辑,难以走出“以破促立”的行为逻辑,不仅不能有效解决战乱、瘟疫、恐怖袭击、气候变化等全球危机,而且会加剧民族国家间和国际体系内部的矛盾和紧张。三是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革命性变化。随着一系列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世界的权力结构开始向非西方世界转移,国际权力加速再分配。
从国内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全新历史方位。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已经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货物出口国、最大的旅游市场和第二大直接对外投资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人类整体利益与我国发展利益的共通性、联动性更加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是,目前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发展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和繁重,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许多“卡脖子”难题。实现新的发展目标,迫切需要我们坚持战略思维,增强信心斗志,有效育新机、开新局,以更加扎实有力的行动推动目标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是在“世界历史”的境遇中开启的,除了具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之外,也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其一,从历史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是同马克思主义深度绑定的,正是依赖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才得以实现。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关联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一大特色,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在中国的显现,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进步性特征。其既有别于西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亦非对苏联现代化模式的继承,而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实践探索,是历史规律决定性和历史主体选择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二,从内在的结构性进行考察,中国式现代化内蕴丰富的理论创新、明确的战略规划、清晰的战略步骤、有力的领导力量、有效的制度供给,其中的每一项都是对既有的现代化生长点的拓展,具有原创性。与西方国家工业化—产业化—城市化—服务业化—信息数字化的单线式路径不同,中国的现代化是在民族复兴的宏伟图景中展开的,是多种现代化的复杂叠加,因而在解决现代化矛盾时存在着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绝不能跟随西方亦步亦趋,简单模仿,而应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其三,从外在表征上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坚持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原则,始终坚持为人民谋福祉的初心,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包容性,追求现代化成果为全体人民共同享有。中国式现代化倡导和践行和平发展观,奉行互利共赢的发展战略,致力于探索通过自身的发展为世界分享更多发展机遇,促进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同舟共济。
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诸多特质赋予中国现代化以先进性、优越性,客观上要求我们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假手于人,要牢牢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坚定不移地做好自己的事情
独立自主者胜,自力更生者强,这是党的百年奋斗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史带给我们最为深刻的历史启迪。对于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唯一的社会主义大国而言,要保持战略定力,把国家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一是洞察历史大势,站到历史正确的一边。紧密围绕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举措,坚持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推动国内各项改革向纵深推进,以坚若磐石的信念战胜各种风险挑战。
二是增强斗争本领,勇于斗争。社会主义社会同其他社会形态一样,也要在矛盾中进步,其事业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成就的取得也不是敲锣打鼓就能实现,而是踏踏实实、长期艰苦奋斗的结果。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唯有啃硬骨头,在矛盾面前动真碰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才能打开新局、赢得未来。
三是抓好大事要事。统筹疫情防控、经济稳定、发展安全三件大事,着力化解重大风险、化危为机,增强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在补短板、强弱项、固底板、扬优势上下功夫,不断突破外部“卡脖子”等技术垄断问题,发扬钉钉子精神,久久为功,奋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天地。
四是更加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自主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实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推动。因此,必须培养属于自己的“大师”,产生自己的重大原创性成果,打造一流的人才管理和服务环境,在大项目、大平台中培养一流人才,自主探索拔尖人才的培养之路,切实构筑起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人才高地。
(作者:李路 单位:西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