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大河文明丨构建河洛文化旅游特区的现实可能与路径创新
编者按
在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三周年之际,9月15日,河南发展高层论坛·黄河论坛在巩义市举行,论坛以黄河文明与中国道路为主题,省社科联主席李庚香作了题为《了不起的大河文明》的主旨发言。大河网学术中原以此为题,整合专家发言报告,推出《了不起的大河文明》理论特辑。
本文是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河南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少华的发言《构建河洛文化旅游特区的现实可能与路径创新》
本文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一是研究背景,二是理论基础,三是现实可能,四是路径创新。
一、研究背景
(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提出
2019年9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一个重大国家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这就要求我们要传承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期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
(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战略的提出
2017年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19年中办、国办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指出,要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设立的、以保护传承弘扬具有国家或国际意义的文化资源、精神或价值观为目的,兼具爱国教育、科研实践、休闲娱乐和国际交流等功能的特定文化空间。其核心任务是保护传承弘扬诸如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等国家层面的重要文化,承载国家文化精神,代表国家文化形象。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个中国首创的概念,也是一项文化创新工程。
(三)“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郑州担当
郑州是河南省会,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黄河生态的关键节点。郑州是郑汴洛地区的中心及交通枢纽,郑汴洛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华文明精华段、最具吸引力的黄河文化集中段、最具竞争力的黄河旅游精品段,最有条件打造国内外旅游市场广泛认知、广泛接受、广泛喜爱、广泛向往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标志性旅游品牌,并将有力地带动黄河中下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四)问题提出:河洛文化旅游特区
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认为可以巩义市为基础,通过整合郑洛焦三地资源,实现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的集聚,共同构建河洛文化旅游特区,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增长极,塑造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使其真正成为全景式展示中华文明主根主脉的空间载体,成为“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的集中展示地,成为中华文明的寻根之地、中华民族的朝圣之地、中华文化的体验之地,为我国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提供中原智慧和河南实践。
河洛文化所在地河洛地区是在黄河与伊洛河交汇处的广大地区,以郑州巩义市河洛汇流处为中心,覆盖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属于地脉相邻、文脉相通的地区。河洛文化旅游特区是以河洛文化为主题,黄河和伊洛河汇流处为中心,半径5公里左右为核心区,15公里左右为聚集区,30公里左右为辐射区,以发展文化旅游为主要目标,具备一定行政特权的区域。
二、理论基础
(一)CRPB模型—底层逻辑
就要把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保护好、继承好,重在保护、要在传承、难在利用,要把握文化、资源、产品、品牌四个要素,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创新性发展及全景式展示,赋予其时代的价值和意义,让那些留在记忆中的文化符号、让那些藏在书本里的传说故事,让那些淹没在黄土地下的文物古迹走向人间大众、走进老百姓的生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而旅游就可以实现文化价值的转换与唤醒,为文化传播提供了载体和渠道,政府也提出了“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融合思路,如何实现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和链接,成为时代之问、行业之问。
(二)主地标概述
1.主地标概念与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地标”的内涵尚未有统一的界定,但是综合学者们的观点,可以看出地标具有以下3个一般性特征:一是有一定的象征和标志意义,符号时代潮流发展,是一个“文化策源地”。二是有一定的功能和实际意义,如满足人们约会、商务、娱乐等活动需求,是一个“大众集聚地”。三是有一定的辨识度和出镜机会,能够大量地出现在各类媒体中,以及影视作品里,是一个“城市代表地”。
2.黄河历史文化主地标
结合学者们有关主地标相关论述,笔者认为黄河文化主地标一定是价值突出、内涵丰富的重要代表,是地区精神文化的核心标识,对周边区域具有辐射带动性、引领性,体现了自然变化、历史变革、文化影响力。具体而言,黄河文化主地标是自然黄河、历史黄河、文化黄河中价值突出、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重要载体或区域。
三、文化旅游特区
(一)文化特区
“文化特区”,即在文化资源富集或其他优势(区位、经济等方面)凸显的地区,政府给予相较其他地区更加灵活和特殊的政策,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拉动力,以此为平台探索社会发展新路径,以文化引领、融合、催生经济转型发展,最终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复合型社会发展模式。在2009年,广东省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就提出了“文化特区”的设想,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东曲阜谋求建立全国首个文化特区。
(二)旅游特区
旅游特区的内涵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代表为“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一是旅游特区是拥有独特旅游资源的特定区域。这是旅游特区成立的基础条件。二是旅游特区内旅游产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核心。以便于政府集中力量搞旅游产业建设。三是旅游特区经国家允许可以实行一些特殊的政策,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包括特殊的宽松政策和行政体制的探索和改革。
(三)文化旅游特区
据此,我们提出“文化旅游特区”的概念,是“文化特区”和“旅游特区”的结合体,其诱人之处在于:用地上要保障旅游发展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确保特区重点旅游项目土地利用。有效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促进土地要素有序流动和合理审批,构建特区旅游 用地保障新渠道。资金上要统筹调度各部门、各县市区产业专项资金倾斜用于支持发展特区文旅产业。每年财政预算单列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逐年提高占比。设立市文化旅游产业基金,支持和孵化重点旅游项目,引领特区旅游项目投资和高水平发展。
三、现实可能
一是政策有依据。2017至2022年,我国陆续有《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河南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通过专家评审、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启动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举措,这也提供了政策依据。
二是现实有基础。河洛汇流处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有清浊交汇,河洛分明的河洛汇流处;有被考古学家称为“河洛古国”的双槐树遗址;流传着“河图洛书”和“伏羲画卦”的传说,是中国哲学思想体系诞生的地方;有举世闻名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温县陈家沟太极拳;曾是政治、军事战略要地,也是水陆交通的枢纽。
表1 巩义市A级景区
表2 河洛汇流片区文化资源梳理
表3 巩义市文物保护单位梳理
三是消费有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自信”成为热门关键词,相比于国家从政治层面倡导爱国主义,“Z世代”的爱国主义具体体现在发自内心认同祖国的在地文化、传统文化或红色文化,并由此衍生出的强烈民族文化自豪感。在这个大前提下,越来越多的“Z世代”愿意为其消费、身体力行地宣扬爱国主义。
四是外省有榜样。在征求当地政府和人民的意愿的前提下,借鉴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山东曲阜文化特区的做法,结合巩义市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河洛文化旅游特区的政策建设、制度建设、部门设置等工作,全面推进全域旅游产业发展,推动旅游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文化旅游康养高地。
四、路径创新
(一)巩义先行先试,实施三步走战略
河洛文化旅游特区设想范围广阔,包括核心区、聚集区和辐射区,因此,具体实施时可分三步走。首先打造河洛文化核心区,包含河洛文化汇流处、神都山、河洛庙、河洛古国(双槐树遗址)、石窟寺、偃月古城、杜甫故里、刘镇华庄园、常香玉故居。在此基础上,扩大影响范围,将巩义康百万庄园、宋陵、唐三彩窑址、伏羲台,以及温县陈家沟等景点。最后延展到嵩山、伏羲山、长寿山、焦作云台山等地区。
(二)突出文化旅游,实施项目带动
实施创A工程、创牌工程、申遗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数字基础设施强化工程。
(三)创新管理体制,给足扶持政策
河南省政府牵头:在征求郑州市、洛阳市、焦作市三地政府和人民的意愿的前提下,借鉴湖北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的做法,结合河南实际情况,逐步推进河洛文化旅游特区的政策建设、制度建设、部门设置等工作
规划先行:委托城市规划、旅游规划等部门企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明确主题,合理布局,统筹区域文化、生态、交通、住宿、景区、游客服务等建设工作,有计划分层次逐级推进。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河南旅游研究院院长王少华在河南发展高层论坛·黄河论坛上的发言)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