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超:“救”在身边,三步识中风,快打120 !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9-22 09:15

  编者按

  9月14日,河南省公共急救科普论坛开幕,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兰超做了题为《“救”在身边——急救常识科普》的交流发言,介绍了面对心脏骤停,应该如何进行急救,以及如何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内容,以下为演讲实录: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道,在线的各位朋友,很高兴参加河南省公告急救科普论坛,我发言的题目是《“救”在身边——急救常识科普》。

  意外无处不在,急救也就无处不在。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5年我国就发布了《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内容包含了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基本技能。如果我们能够将这66条真正落实到生活中,我们的健康水平将有明显提升。

  2016年全国健康素养水平中,具备素养比例为11.4%,不具备素养比例为88.6%。2017年河南省健康素养水平里,具备素养比例为9.9%,不具备素养比例为90.1%。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河南省的健康素养达到了28.2%,在全国名列前茅。但健康素养增长速度远远低于慢性病增长的速度。

  生活中,意外伤害无处不在,如呼吸心跳骤停、气道异物、溺水、中毒等等,这种意外伤害是我们不想看到的,但也无法完全避免。这种意外伤害发生时,人们的心理往往经历三个阶段。一是否认,不接受自己身陷险境的现实。这时人们往往会有“不会吧?”“会不会是邻居装修?”“这里从来没发生过地震,没那么巧”等心理活动。二是深思,人们往往会有“是跑还是躲还是再等等看?”“银行卡、现金、首饰还在柜子里,要拿吗?”“从来没碰到过这种情况,我到底应该怎么办?”此类的心理活动。三是决断, 终于想好逃生计划,开始逃生行动。但很关键的一点是,如果你根本不曾了解应急相关知识和技能,就很有可能在这一阶段做出一个抱憾终生的决断。就像我们碰到心脏骤停的人时,如果没有当机立断,利用积累的知识进行急救,等待急救的人可能会错失抢救机会。

  因此,急救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急,二是救。“急”这一方面,用心脑血管疾病的例子说明,“救”这一方面,主要讲心肺复苏。急性的心脑血管疾病,如心梗,存在五大诱因:情绪激动、疲劳、暴饮暴食、酗酒、寒冷或炎热。首先,我们需要尽力避免这些诱因,其次,我们还要认识到它有何表现。大部分人都知道,心肌梗死一般会有胸痛、心前区疼痛的表现,但除此之外,也可能会有呼吸短促、恶心或呕吐、胃灼烧、下颌痛等表现,这些表现是否能够及时识别?对于大众人士来说,又该怎么处理?首先,这种情况应该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无低血压可以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喷雾吸入硝酸甘油,若不缓解,5分钟后可再含服一片,心绞痛缓解后去医院就诊。若胸痛20分钟不缓解或严重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应呼叫救护车送往医院。当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拨打120,尽快去医院,这没问题,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在用药备药方面,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首先是硝酸甘油和速效救心丸,如果没有这些病史,其实不必备硝酸甘油。如果平时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舒服的情况,可以备速效救心丸以防万一。

  在预防上,我们应该熟记两个号码:一是“14005436248”。其中,“140”表示收缩压不要高于140mmHg;“0”表示零吸烟;“543”表示胆固醇指标:健康人把胆固醇控制在5mmol/L,吸烟、肥胖者控制在4mmol/L,心血管或糖尿病患者胆固醇须降到3mmol/L;“6”表示空腹血糖控制在6mmol/L以下;“248”表示男性腰围不要超过二尺八,女性腰围不要超过二尺四。二是“80531264”,其中,“80”表示舒张压80mmHg;“53”表示每周运动5次,每次至少三十分钟;“1”表示适量饮酒,白酒每次折合1两;“2”表示2两生肉类;“6”表示每天摄盐量要低于5-6克;“4”表示四季坚持。

  很多时候,心脏出问题,无外乎血压、血脂、血糖。首先是血压,如果收缩压 ≥ 140 mmHg和/或舒张压 ≥ 90 mmHg,都可以说是高血压,高血压与很多因素有关:精神压力、肥胖、酗酒、缺乏运动、食盐过多或口味过重、吸烟等等。高血压的危害不在于血压本身,而在于血压波动对于脏器的损伤,其中心、脑、肾首当其冲,高血压可能会引起心梗、心衰、动脉硬化、眼底出血等等。我们希望血压能保持平稳,血压要降到多少合适呢?一般是<140/90mmHg,对于高血压伴冠心病患者、高血压伴糖尿病患者等人群,就需要把血压降的更低,可能需要降到130/80mmHg。像压力过大、高血压、肥胖、吸烟等等,这些危险因素共同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对慢性病患者而言,在体重控制上应有三方面的“关注”:一是关注实际体重和理想体重的“差异”,二是注脂肪在全身的分布状况(体型),三是关注腰围(腰臀比)。

  判断中风与否,国际上一般使用“FAST”原则,“F”为“face”,表示微笑时是否出现一侧高于另一侧;“arm”,表示双臂举起时是否一高一低;“S”为“speech”,表示重复简单词组时是否口齿不清;“T”为“time”,为迅速拨打急救电话。国内也有“120”方法来判断:“1”为看一张脸,是否口角歪斜;“2”是查两个胳膊是否出现上肢或下肢无力;“0”是聆听语音,是否突然言语困难或理解困难。遇到这种情形,要及时拨打120,这个过程中要注意将病人摆放成侧卧位,首先清理其口腔内的呕吐物,再将其一侧上肢抬起,将另一侧手掌放在对侧肩部,再分别固定肩部与膝关节,然后将身体翻向一侧,稳定侧卧位。

  院外心脏骤停(out 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是一种时间敏感、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每年发生数百万次,全球平均每年每10万人中有82.1人经历OHCA,10%(范围为6%-22%)的OHCA患者存活,并有良好的神经功能结局,在中国,有超过2.3亿心血管疾病患者,每年有55万人经历心脏骤停,而院外心脏骤停的生存率低于1%。心脏骤停发病突然,进展快。可迅速危及生命。心脏骤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驱期、发病期、心脏骤停期与脑死亡期,我们要及时识别心跳骤停,一般心跳停止三秒,病人会感到头晕;心跳停止10秒到20秒,会发生晕厥或抽搐;心跳停止60秒,会瞳孔散大、呼吸停止;心跳停止4到6分钟,大脑细胞将发生不可逆损害。一分钟内进行抢救,存活率高达90%;四分钟内抢救,存活率约为60%,因此,黄金四分钟是挽救心脏骤停的关键。但是,心脏性猝死(SCD)的近90%发生在医院之外,从发现SCA受害者、呼叫EMS到急救人员赶至现场所需要的时间超过10分钟,“第一目击者”施救就十分重要,这就需要我们掌握心脏复苏的步骤,抓住黄金四分钟。在这四分钟里,我们首先要判断病人的意识,高声呼救,再判断病人的呼吸情况,将其摆放仰卧体位,进行胸外按压,然后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吹气。如果病人有呼吸脉搏,就将翻转成复原体位:侧卧位,头后仰,呈气道开放位;如果无反应、无呼吸或叹息样呼吸,就要立即进行CAB,“C”代表胸外心脏按压,“A”代表开放气道,“B”表示人工呼吸。

  院外心脏骤停救治能力提升的关键三要素:旁观者的快速识别、实施高质量的CPR和尽早使用AED除颤。公共使用的除颤器与改善院外心脏骤停的预后有关,然而,在院外心脏骤停的事件中使用这些设备的不到3%。AED机器的使用较为简单,只需要三步:第一步打开AED上盖,第二步按照图示粘贴电极片,第三步如果AED分析后建议电极,按下橙色闪烁电极键。心脏复苏的有效指征主要包括患者面色、口唇由苍白、青紫变红润;恢复自主呼吸及脉搏搏动;眼球活动,手足抽动,呻吟。

  拨打120急救电话时,要牢记三件事,一是地址,最好告知医护人员详细地址或明显建筑,二是病情,包括发病表现和简单病史,三是要保持电话通畅。面对突发情况,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挽救他人生命的英雄。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医学部副主任兰超在公共急救科普论坛上的讲话)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