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卫东:二里头夏都与中国古代理想城市规划的形成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9-23 10:18

一、中国古代理想城市规划是啥样?

  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是现存中国古代最早对以王城为代表的城市规划进行理想化描述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理想的王城由两重城垣相套构成,大城为边长九里(约合3750米)的正方形,每面设三座城门,大城四面环抱居中央的宫城。这种理想的城市规划以大一统国家的王城为基准,诸侯国都城、卿大夫采邑的规格则按照等差进行减杀。宋代以来,学者们根据《考工记》和自己的理解,绘有多种王城布局推测图,图中都有贯通全城的南北中轴线,轴线南部通过穿越城门的干道、北部指向宫城。中轴线控制着城市功能单元和道路的空间布局,轴线东西两侧的城区结构对称、功能元素彼此呼应。现代考古发掘也证实,这种推测是较为准确的。

  西周时期王都和诸侯国都的总体布局流行横长方形,以鲁国都城为代表的古代城市规划与营造经验是对夏商王朝的继承和发展,很可能是《考工记》理想规划的重要渊源。比如鲁国都城的南北中轴线控制着祭祀建筑的选址、道路网络的布局和冶铸工业区的分布,将城市内外紧密连接起来,使整座城市布局秩序井然。历代大部分城市的营造都是在继承西周以来城市规划理念基础上的创新发展或复古模拟,乃至唐长安城的“棋盘式”里坊布局也是在夏商西周城市的文化基因中融入了当时的理念。

二、二里头夏都在中国古代理想城市规划形成中的主根主脉地位

  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正值中华文明肇始阶段,出现了一次广泛筑城的浪潮。龙山时代的筑城和宫室营造技术,为夏商王朝城市规划和营造提供了技术积累,成为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技术的主流。


  夏王朝晚期王都偃师二里头以纵横多条十字正交的路网结构,将整个都城区划成网格状“里坊式”布局,宫城位居中部偏东南。每个网格单元都是面积10万平方米左右的纵长方形,并且长宽比例接近,路网形成之后不久又分别在多个网格单元的道路内侧营造夯土围墙。二里头夏都宫城内10余座大型宫殿宗庙建筑排列有序,采用回廊庭院式布局,即是其后数千年官式建筑四合院式布局的渊源。二里头夏都的规划理念和营造实践已有建筑模数的意识,体现了王都规划“模写天下”的宇宙观。新郑望京楼二里头文化城邑(夏城)及二里岗文化城邑(商城)的选址和规划理念与二里头夏都最为接近,其城垣围合的面积约37万平方米、平面近菱形,商城内由道路及其延长线界隔成九宫格式布局,每个单元格的面积约4万平方米,相当于二里头夏都的缩略版。

  商王朝早期以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两座王都的营造为引领,也出现了一次广泛筑城的浪潮。郑州商城大城东北部发现的垣墙及其延长线,可将宫殿宗庙建筑界隔成多个“宫城单元”。也有学者结合夏商王朝都城布局特征和规划理念,提出“宫城”应在大城中部一带。郑州商城与历代郑州城重叠,很难对“宫城单元”进行清晰识别和区划,无法确认其是否存在如二里头夏都一样的网格状“里坊式”布局;但这种将都城按功能区划分成若干单元的方式,无疑继承了二里头夏都的规划理念。

  商王朝早期的副都偃师商城是在二里头夏都附近选择理想之地平地起建的,既有近在咫尺的二里头夏都作为模本,又有了营造郑州商城最早一批宫殿宗庙建筑和宫城的实践经验,其营造可以更好地体现商王朝初年的建城理想。偃师商城首先营造了面积4万平方米左右的近方形宫城,宫城居于其中部偏南的位置,之后向外营造面积约81万平方米的纵长方形大城(早期大城,即考古报告中所说的“小城”),从而形成重城相套的结构。早期大城与宫城大体是同一条南北中轴线,且以此对称有序、布局严整地营造了多个近方形功能单元,每个功能单元约4万平方米。其西南角有一个约3.5万平方米的府库类封闭单元,西北角有一个约4万平方米的仓储类功能单元,而东南角、东北角的城墙都有与西南角、西北角相似的拐折,由此推测这里也有相应的功能单元。虽然目前还无法确认81万平方米的大城是否都用垣墙和道路界隔成“里坊式”的功能单元,但可以明确其继承了二里头夏都网格状“里坊式”布局的规划理念,并进一步发展了建筑模数意识。宫城内营建的东西两组建筑也依然遵循始于二里头夏都的南北向中轴对称原则。

  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的城市规划,体现了商王朝“模写天下”的宇宙观和对都城秩序的追求,影响后世数千年的都城规划和城市营造。商王朝中期营建的安阳洹北商城,总体布局更加追求方正规矩、重城相套、中轴对称、四合院式建筑等,把“模写天下”的理想王城规划理念推向新高度。这种理念作为一种文明基因,历经后世无数次继承与革新,一直传承到明清北京城,而这种规划理念至少可以在二里头夏都中可以找到清晰的源头。因此,二里头夏都是中国古代理想城市规划的主根主脉。

  (作者:侯卫东,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