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甫:透视“七普”人口变化助力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09-28 10:16

  根据已发布的“七普”人口数据,河南仍具有潜在的人口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现实优势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十年来,我省人口的主要变化和特征反映了省内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历史进程,反映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历程,是人口自身发展趋势和人口与经济社会相互作用的客观规律共同影响的结果,透视人口变动,对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河南省人口变化特征及问题分析

  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发布相关数据,全省常住人口共9936.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7.04%。与2010年相比增加534.2万人,增长5.68%,年平均增长率为0.55%,略高于全国总人口10年间增长5.38%和年平均增长0.53%的水平。常住人口性别比由2010年102.06下降到100.60,男女比例基本上是1:1,低于全国的105.07。从 “七普”数据来看,我省人口变化呈现以下特征及问题。

  (一)人口素质持续快速提升但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省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79年,略低于全国的9.91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65年,分别比2010年增加0.84年和1.05年。文盲率从2010年的4.25%下降为2.24%,比全国的2.67%低0.43个百分点。我省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学历人口为11744人,低于全国15467人的平均水平,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排名27位。总体素质不高是河南常住人口一个主要的特征,现在河南省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常住人口的比例是11.74%,全国是15.47%,我省和全国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异。

  (二)人口流失严重但规模优势依然存在

  河南常住人口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分别比广东和山东少2664.8万人和216.2万人。加入人口流动因素,2020年河南省流出到外省的人口达1610.09万人,流出人口占省内常住人口的比例达到16.2%,远高于全国范围内省外流动人口占全国总人口8.6%的比例。从流向看,主要是流向东南沿海一带,62.4%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和北京,分别为277.36万人、246.59万人、219.72万人、134.3万人和127.19万人。除掉外省流入河南的127.37万人口,河南省净流出人口达1482.72万人。而基于流出人口的劳动功能特征,作为人口净流出大省的河南无疑也应该是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净流出大省。即使按70%计算其中的劳动年龄人口,这个规模也有1038万人。另据2020年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提供的数据,2020年末,仅河南农村劳动力输出到省外务工的人员达到1236.44万人。假如农村输出到省外务工的劳动力减少50%,那么河南15—59岁人口就可以增加618.22万人,总数达到6459.22万人,占省内常住人口的比例就会提高到65.0%%。如果再加入流动人口因素,河南的人口规模优势将十分突出。

  (三)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这次人口普查,全国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为87905万人,比2010年“六人普”减少3682万人。我省16-59岁劳动适龄人口5699.6万人,比2010年减少405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为57.36%,低于全国4.57个百分点,比2010年下降7.56个百分点。全省常住人口平均年龄37.2岁,比全国平均年龄38.8岁低1.6岁,说明河南更“年轻”一些。2020年全省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1796.4万人,人口比重为18.0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13.49 %,比2010年人口普查分别上升5.35和5.13个百分点。全国60岁及以上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分别是18.7%和13.50%,可以看出,我省与全国的老龄化程度基本相当,但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低于全国,这也与外出务工人员多为青壮年有关。

  (四)郑州经济首位度明显高于人口首位度

  常住人口数量排在前五位的是郑州、南阳、周口、商丘和洛阳,分别占全省的12.68%、9.78%、9.08%、7.87%和7.10%。2010年排在前五位的是南阳、周口、郑州、商丘、驻马店。人口向我省经济发达城市进一步集聚。过去10年,27座省会城市人口首位度全部提升,人口向省会城市集中的趋势仍在加速。2020年,人口首位度超过20%的省会城市达到10座,而2010年,仅有6座,人口首位度超过30%的省会城市也在10年间增加了2座。郑州人口已经达到1260.06万人,但其人口首位度仅为12.68%,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倒数第三。郑州经济首位度明显高于人口首位度,省会城市的生产效率更高,规模效应更为凸显。生产要素尤其高端要素向发展更好的城市集聚,就多数省域来看,有且仅有省会城市有能力参与全国范围内的“争夺战”。人口、经济等各要素,向都市圈、城市群集聚,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趋势。

  (五)城镇化率增速快但差距仍很大

  我省城镇常住人口55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5.43%,基本上就是一半多点的人口居住在城镇,比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188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6.9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的14.21个百分点,十年年均提高1.69个百分点,与上一个十年年均提高1.51个百分点相比,城镇化进程加速明显。但我们也看到同全国相比,我省城镇化率仍比全国63.89%的平均水平低8.46个百分点,差距在缩小,差距仍很大,我省城镇化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六)常住人口分布与地方经济发展强相关

  2020年我省分市常住人口前五位是郑州市1260万人、南阳市971万人、周口市903万人、商丘市782万人、洛阳市706万人;2010年常住人口前五位是南阳市、周口市、郑州市、商丘市和驻马店。可以看出,人口规模的位次发生了显著变化。郑州市从2010年的第三位跃升到第一位,成为我省唯一一个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市,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人口吸纳能力强,郑州市常住人口比2010年增加397万人,增长46%,占全省常住人口的12.68%,其中市辖区(含航空港区)人口达到765.5万人,外地流入的人口成为郑州常住人口大量增加的最主要原因。二是人口集聚水平高,郑州市城镇化率78.40%,比2010年提高14.91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远高于其他省辖市,人口集聚能力明显提升。郑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的集聚作用显著增强。洛阳市从2010年第六位上升到第五位,比2010年增加50.72万人,增长7.74%,成为除郑州外全省仅有的2个市辖区人口超200万的城市之一,城镇化率达到64.98%,比2010年提高20.88个百分点,作为省副中心城市,对人口的集聚作用初步显现。

  二、河南应对人口变动的建议

  (一)实现人口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的转变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包括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需要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本。人口大省的自然优势是人手多,即初级劳动力多。要形成大规模的人力资本优势,就需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形成最顶尖的人才即通常说的“人杰”就需要下更大的功夫。

  一是完善高层次人才联合培养机制。从全省宏观层面,我们要实施“新工科建设计划”,包括河南全员技能振兴工程在内的一些宏观部署需要很好的实施。另外要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特别是要把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有效。河南一些制造业行业里面有大量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去”,特别是已经有一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有大量投资。这些企业“走出去”之后,劳动力供应也是一个问题。所以随着企业“走出去”,这种校企合作的模式也要“走出去”,解决企业在东道国面临的的用工困难。

  二是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的力度。河南由于营商环境、政策,特别是薪资待遇方面的问题,不仅省内高校培养的一些社会上比较热门专业的人才留不住,引进高层次人才更是面临较多的困难。从实际情况出发,目前必须强调一个问题,就是要特别重视以比较合理的待遇引人、以比较合理的待遇留人。河南因为经济发展质量不够高等原因,所以工资水平上不去,省内高校培养的人才要往东南沿海地区走,外面的人才要引进来也更加困难,人才缺乏又进一步影响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必须要采取措施有效解决。

  (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一方面,制定发布基本养老公共服务清单,优先将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重残、空巢、留守、计划生育特殊家庭等老年人纳入重点保障对象。完善老年人津补贴制度,统筹高龄津贴、护理补贴、服务补贴等政策。建立健全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制度,提高老年人津补贴精准度和有效性。另一方面,研究长期照护服务项目、标准、质量评价等行业规范,积极发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商业保险等的有益补充作用,增强老年人接受护理照料的支付能力,促进照护制度可持续发展。探索开展兜底性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工程,逐步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相衔接的多层次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大力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为中低收入家庭老年人提供价格适中、方便可及、质量可靠的养老服务。

  二是因地制宜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之路。根据区域人口老龄化程度,从城市到乡村,应寻求人口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发展模式,大力实施人口包容性政策,实现经济与人口的长期协调可持续发展。对郑州、洛阳等人口老龄化相对较低的中心城市,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水平,加大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增强人口发展红利;充分利用人口红利期“窗口期”,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经济有劳动力密集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为老龄化社会做好积累。对周口、驻马店、南阳、信阳、商丘等人口老龄化较高的城市,持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能力;落实好“三孩”政策,通过家庭支持政策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减弱“家庭小型化”趋势;加大对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的服务保障力度,大力推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缓解本地人口老龄化程度。

  三是构建老有所为的多渠道社会参与体系。一方面,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鼓励支持老年人参与从事生产经营、社会公益和志愿服务活动,充分发挥老年人在基层治安维稳、政治宣传、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福利事业、技术咨询、教育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依法保障老年人正常参与社会生产、工作等要与在职人员享有同等待遇的劳动权利和合法收益。另一方面,要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积极发挥老年人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及在化解社会矛盾中的经验和优势,以及在子女教育、家风传承、经验传承中的重要作用。鼓励老专家、老知识分子发挥余热,通过发挥其文体特长,积极参与面向基层、农村的送医疗、送科技、送文化等志愿服务行动。

  四是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围绕低龄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失能老年人的刚性照护需求等,扩大养老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银发经济成为扩大内需的重中之重。特别是针对60-69岁低龄老年人口知识水平高、消费能力强的特点,加快发展老年食品、保健品、康复、健身器械、老年服饰产业,积极拓展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休闲旅游、健康服务、精神慰藉、法律援助等服务内容。

  (三)尽快出台促进生育的政策措施

  一是营造尊重生育的社会环境。全面放开生育限制的相关政策,由夫妇来决定其生育子女的时间、年龄和子女数量,倡导夫妻共担生育责任的家庭文化,肯定无偿家庭劳动的价值。社区普遍配备儿童活动场所等免费设施,倡导邻里互助儿童看护模式,为隔代照料的祖辈提供服务。加强公共场所母婴友好设施的配备,减少母婴出行障碍,广泛开展“家庭友好型”城市和工作场所评比活动。

  二是男女两性之间的政策平衡。探索将产假转为带薪育儿假,鼓励育儿假在夫妻间分配,引导夫妻双方共休育儿假的制度。逐步扩大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使其覆盖到所有育龄女性,保障生育假期的福利待遇。鼓励并倡导用人单位为有家庭责任的男女职工提供弹性工作制,适当放宽女性晋升时的年龄限制。通过税收优惠、资质评定和品牌宣传等方式,鼓励用人单位创造家庭友好的工作环境。建立合理生育成本分担机制,降低企业承担的生育成本。鼓励女性积极参与就业,优先减免职业母亲的个人所得税。

  (四)继续强化郑州在全省产业升级的龙头带动作用

  一是继续加大人才政策。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按照2000万的人口容量来说,还需要继续集聚人才。现在“少子化”“老龄化”是全国性趋势,各大城市都在抢人才,郑州想要吸引人才,首先在政策上要有吸引力。2020年9月,郑州颁布了人才新政,也就是“黄河人才计划”,这是继2015年“1125聚才计划”,2017年“智汇郑州”人才工程之后,郑州推出的3.0版人才新政。从内容上看力度也是很大的,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人才,在项目引进、人才资助、生活保障等方面推出“全国最优”综合政策,今后要持续加强这方面的探索,做好各项政策的落地。

  二是持续优化人口结构。人口结构包括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性别结构等多个方面。对于郑州来说,目前比较突出的有两个结构问题。一是常住人口学历结构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心城市较低。二是人口流入结构。前面也提到,郑州的人口流入主要来自于省内其他各地市的人口流入,省外流入人口占比较低(2020年全省省外流入人口也只有127.4万人),国外流入人口占比就更低了。郑州作为省会城市,一方面,要扭转河南人口净流出的局面,另一方面,要不断加大省外人才的引进力度,真正契合“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定位。

  (作者:于善甫,河南中原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河南省高校智库联盟副秘书长)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