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十年丨耿明斋: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学术中原推出二十大特别策划——《智“绘”十年》,邀请学术中原理论频道特约专家从文化、科技、经济、党建等各自领域出发,聚焦河南,聚焦中国,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河南,为中国的发展增智献策。
今日刊发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耿明斋的文章《中国式现代化的若干思考》
本文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什么是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爬升阶段和几个值得思考并处理好的问题。
一、什么是现代化?
1、现代化概念的演化
映入人们脑海的首先是一系列历史事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大航海等等,如何从一连串历史事件中梳理出概念?其实很难!现代化是个极为普通又极难清晰界定的概念,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不同时代、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表述各有不同,但仔细梳理,还是有自身的演化规律:日益深化和内涵越来越丰富!
1950年代: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土豆烧牛肉——生活方式;
1970年代:工业、农业、国防、科学技术“四化”——生产方式;
1980年代以后:GDP、1000美元、1万美元、中等收入、高收入——财富总量;
2000年以后:工业化、城镇化——结构演化:三次产业结构和城乡结构;
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后:“人”逐渐成为现代化的中心——“以人为本”、“人的城镇化”、“以人民为中心”。
2、现代化是个文明转型过程
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看,现代化是个文明转型的过程。
——从原始蒙昧到文明开化转换,伴随的经济活动形式是从采摘渔猎到定居农业。
——从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
——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时代:后工业化、智能化
所有这些关于现代化及文明转型的表述,关注的多是经济活动形式和经济总量的变化,而对结构演化的关注,大多止于经济结构,如三次产业结构、城乡结构等等,很少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结构乃至观念结构的演化。而后者是整个现代化过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是关系到转型能否完成的关键性部分。
现在我们无疑仍处在人类历史的第二个文明转换期,即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换的过程中。如何用最简单的语言无遗漏地描述这个从传统农耕文明到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是个挑战。
现代化是伴随技术进步、效率提升、总量增长而发生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结构演化和文明转型过程。
3、现代化的六大特征
一是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转换到以分工和交易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从自我满足为目的的生产活动到以满足他人为目的生产活动,相互交换随之发生,孤立的自我存在演化为相互依存,社会成为有机整体。
二是从农耕为主导的经济活动转换为以非农制造和服务为主的经济活动。——从农业衍生出第二、第三产业,并不断单向转移,比例此消彼长,从一二三到二三一再到三二一。
三是从乡村为主的生产生活空间转换为以城市为主的生产生活空间。——效率驱动非农产业空间聚集并带动人口同步聚集,形成城市并且数量持续增多,规模持续增大,直至乡村被大幅度挤压,并被城市生活方式所改造。
四是从个体对群体的依附结构中解放出来转换为独立社会主体。——非农就业使个体从家庭解放,选择空间增大强化了个体独立社会主体地位,并有助于在重组的社会结构彰显其平等合作者的身份,从而摆脱对宗教的和其他社会组织形式的依附,最终由相互依附或弱者对强者的依附或个体对群体的依附社会结构,转换成独立个体横向平行协作和自组织形成的社会结构。
五是从马铃薯集合松散式社会结构转换为有机体紧密型社会结构。传统农耕文明社会是多个互不联结的个体或组织单元的堆积或简单集合,现代社会则是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因相互需要、相互渗透、相互嵌入而形成相互依赖,无法分割的有机整体。
六是社会治理体系从皇权独裁架构转换为政党政治和集中统一与民主自由共存共生的结构。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
1、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全过程民主结合
以集权实现社会化资源配置和社会有机化,似乎是很多国家都越不过的阶段:日本明治维新、德国卑斯麦统一、俄罗斯彼得大帝和布尔什维克,英、法是在革命后推进现代化,美国继承英国衣钵,中国找到了集权和民主最好的结合方式!
2、政府主导资源配置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规划引导(城市、开发区、航空港区、产业聚集区),产业政策(汽车补贴、购置税房地产调控;新能源补贴),财政金融政策(缩放、数量控制、差别利率)。遵循市场规律,市场主体、交易形式。
3、大国经济
巨大的市场对产业的培育与支撑,在高铁上体现的最为典型;区域差异和阶梯式现代化的格局,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从沿海向内地逐级递推,既有区域落差、也有时序先后。
4、二元结构基础上的现代化
5、土地(资源)公有对城乡经济社会结构演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中国式现代化进入爬升阶段——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当前形势和长期趋势?
圆满完成第一个百年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后,当前正值向第二个百年冲刺的开局期,经济面临着极为复杂的局面和极大的不确定性。去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概括的三句话:“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仍然是当前经济状况的最贴切的表述。需要克服困难,完成现代化最后阶段的冲刺。
1、短期:——承受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增长压力
由于疫情冲击,2020年经济增速断崖式降至2.4%(河南1.4%),由于疫情得到控制,2021年报复性反弹至8.1%(河南6.3%),由于疫情反复,今年上半年又降至2.5%(河南3.1%),一季度4.8%(河南4.7%),二季度0.4%(河南1.7%)。
刚刚公布的8月份数据有稳下来的迹象,但压力仍没有真正缓解:
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比上月加快0.4个百分点;环比增长0.32%。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6%,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1-8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持平,1-7月份为下降0.3%。
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560亿元,同比增长0.5%。
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67106亿元,同比增长5.8%,比1-7月份加快0.1个百分点;
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7124亿元,同比增长8.6%。1-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73026亿元,同比增长10.1%。
8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5%,涨幅比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环比下降0.1%。1-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9%。
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3%,涨幅比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1-8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分别上涨6.6%、9.1%【pmi(采购经理指数)涨幅大于ppi(生产价格指数)大于cpi(消费者物价指数)】
2、长期:——当前状况是2008年以来持续演化的结果,未来第二个百年增长任务很不轻松。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见图1),创造了中国奇迹:
1978-2008年30年年均GDP增速是9.8%,1978-2018年40年年均GDP增速是9.4%.
近两年由于疫情冲击,1978-2021年44年年均GDP增速应该会稍低些( 1978~2021年,中国GDP由3645亿增长至1015986亿,增长278倍)
2021年世界三大经济体GDP:美国23万亿美元,中国17.7万亿美元,日本4.9万亿美元。中国是美国的77%、日本的3.6倍。
2021年人均GDP,美国是6.9万美元,中国是1.25万美元,日本是3.91万美元。
(2)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阶段:
1978-1992;1992-2008;2008至今——增速递减趋势(见图1)
(3)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还需保持30年的持续较高增长率
第一个百年目标全面小康已经圆满完成。第二个百年目标2050年全面现代化,还有较长的路要走。世界贸发会议约定发达国家门槛是人均GDP3万美元,韩国已经入局。
专家测算未来15年至2035年实现翻番需要年均增长4.7%。——翻番是2.5万美元,2035-2050年再翻番,是5万美元,大致上可达到那个时间的发达国家门槛!这需要未来30年年均5%左右的增长率!
任务比较艰巨,因为中国经济已经过了高速增长阶段!
图1 1978-2022.6河南与全国GDP增速对比(%)
4、从哪儿发力?
(1)处理好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与财富创造的关系,真正在制造业上发力。
(2)传统重化工业出路在于创新和拉长产业链、价值链。
(3)支持民营经济的重点在于保护其人身和财产安全动真格,让民营企业家对未来有信心,有创新创业激情。
(4)国企改革的重点是引入市场化民营机制
四、几个值得思考并处理好的问题
1、怎么看待中国经济演化的长期趋势?
——未来15年翻番要求5%左右的GDP增速,未来30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这种增长状态持续。
——短期压力仍较大:一季度4.8、二季度0.4、上半年2.5,7月份有波动,全年5.5目标实现难度极大。
——中国经济面临复杂局面: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冲击、新冠疫情、国内结构问题(房地产)。
——积极因素也在汇聚:创新势头正旺、出口活跃、投资力度大、消费潜力大。
2、为什么会有中等收入陷阱?
——社会是有机体,现代化转型是个整体联动过程!发展初期通过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源投入即可实现经济高增长,到了中等收入阶段以后进一步增长并向高收入台阶转换,就需要创新和激发个人的活力,这依赖于深度的改革和社会结构转换,往往会触及深层次的结构调整,从而触动复杂的利益关系,甚至需要观念结构改变,处理不好,就容易造成社会动荡,影响到经济持续增长。拉美国家之所以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大致上属于此类原因。中国有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一定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进入发达国家行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但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3、如何认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这是经济理论中长期争论的老问题。
——马克思:计划替代市场。马克思的逻辑是,资本主义和市场经济是一回事,无政府的市场经济必然导致供求不平衡和经济危机循环,并最终崩溃,解决问题的办法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取代市场经济。
——米塞斯、哈耶克与兰格。上世纪二十之三十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内部发生一场著名的争论,焦点是公有制计划经济是否有效率,米塞斯和哈耶克说不会有效率,兰格说可以通过试错法解决公有制计划经济的效率问题。
——哈耶克与凯恩斯。哈耶克与凯恩斯争论的焦点在于要不要政府干预,哈耶克说市场可以自动平衡,不需要政府干预,凯恩斯说市场不能自我平衡,必须要政府干预。
——林毅夫与张维迎。争论焦点是政府产业政策是否有用,林毅夫依据比较优势理论,说政府产业政策顺应比较优势的要求就有用,张维迎说政府不可能知道比较优势,也不可能有合理的产业政策,政府的产业政策没有用。
所有的争论都是各说各理,最后都是不了了之。现实中谁也摆脱不了政府干预,但谁也无法替代市场的作用。
4、公有制与市场的关系?——主导、主体?边界?公有制主体如何遵循市场规则运行?最主要的是如何解决对经营者的激励约束,这是世界性难题,方向当然是职业经理人制度,这也是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的问题。公有制在适合于它的一定边界内运行,也是解决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关系的重要途径。
(作者:耿明斋,中原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