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校企融合看技能河南建设的路径与对策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是河南省委省政府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转型发展而做出的战略部署。加快建设技能河南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未来产业谋篇布局的迫切需要。应立足河南人口大省这一特征,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促进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助推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技能培训质量,不断优化资源结构、提高人才层次,是推动河南省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的必经之路,以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焕发河南省创新发展的第一动力,有利于让更多劳动者通过一技在身、一证在手走向共同富裕之路。
2021年12月31日河南省教育厅联合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印发《河南省教育系统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任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中特别强调了各职业院校需主动联系产业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不断推动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与产业转型升级实现深度融入。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依托校企融合,促进技能河南建设、筑牢产业人才发展的路径与对策,旨在加快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河南”的建设目标。
一、校企融合是为“技能河南”建设赋能的重要形式
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是我国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河南省作为人口大省,历来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力求尽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的转变。职业院校如何提升办学质量,培养更多能够留得住的一线技能人才,是河南职业教育一直积极探究的重要问题。我国职业教育的基因决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的基本办学模式。开放性与发展性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职教学生毕业后也将面临职业选择,因此职业院校需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育的行业适应性。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水平密切相关,职业院校在适应区域经济环境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职业院校应当不断强化与河南省本地产业、行业及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对本地企业的认同感,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技能人才的流失。
校企融合需要遵循教育及职业发展双重规律。大力开展职业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就业、实现共同富裕。实行校企合作,不仅需要充分考虑职业院校自身学科建设和学校管理发展的现实需求,还需要充分适应企业发展以及产业、行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职业院校需要明确联合企业培育人才的初衷,开办适应河南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推进职业院校与企业联合走向深入。校企融合技能培训过程中,应当注重优化技术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发展,不断打造出各职业院校的职教特色品牌。此外,在校企融合技能教育建设过程中,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在校学习与未来职业发展的享受需求,将学习与工作结合起来,不断培育能够适应河南省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人才需求变化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实现通过校企融合为“技能河南”建设赋能的目标。
二、校企融合是“技能河南”建设的重要保障
河南省为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推动劳动者通过技能就业、实现技能增收,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技能河南”建设作为支撑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省部门共建大力发展“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以打造职教高地为重要举措,职业院校作为河南省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融合作为“技能河南”建设提供了坚持的教育保障。
聚焦“技能河南”建设,打造校企融合新格局。目前河南省委省政府已经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纳入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规划之中,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等多项文件,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校企融合提供了系统而完善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保障体系。以改革创新职业院校办学模式为抓手,形成产教良性融合、校企资源优势互补的发展新格局,改变了过往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单一办学投资模式,吸引大量企业及社会力量参与到职业教育发展与建设之中,全面优化了河南省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
聚焦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强化校企融合支撑力量。以校企合作为支撑,大力提升河南省职业教育质量,不断提高职业院校联合企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河南省为促进职业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出台《深化省本科高校和职业院校均拨款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大力提升了职业院校办学财政支持力度。在此背景之下,建立起以财政投入为主,地方产业、企业、学校等多渠道支持为辅的实训基地建设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职业技能大赛,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代训,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深化校企融合,推动职业院校教育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的技能培训主阵地作用,为“技能河南”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教育培训保障。
三、立足校企融合推进产业人才培育改革
为进一步推进校企融合发展,推动河南省职业教育发展走向高质量、高水平阶段,应当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以满足河南省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转型发展的需求为目标,立足校企融合促进产业人才培育改革。
将大国工匠培育融入职业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职教学生的思想意识。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立德树人是其根本教育任务,应当联合企业贯彻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观念,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生产实践体验,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职业价值观念,树立科学合理的就业观与择业观。职业院校和企业要有意识地将大国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之中,帮助学生在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以及建设家乡的奉献精神的指引之下,自觉树立以技能建设河南的意识,不断提高自身技能水平,成为“技能河南”建设的参与者。
营造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氛围,促进校企融合技能人才培育规范化。强化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地位,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职业院校根据地方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促进职业院校与地方企业的联合,开展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企业等多层次的联合办学,营造出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积极氛围。企业应当积极参与到技能人才培育中去,树立与学校协同育人的意识,不断强化人才储备意识,通过提升工资待遇、改善生产环境、增强人文关怀等方式提高企业的吸引力,积极参与到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教学培训等工作中去,站在企业人才需求角度提出合理建议,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为切实提高校企融合培育技能人才的质量和效果,政府应当加强监管,督促学校和企业制定相关规定、签订合作协议促进技能人才培育规范化,对企业行为予以约束,对违反合作协议的企业进行惩戒,共同维护校企融合的良好育人环境。
四、深化校企融合、提高技能人才培育质量的实践路径
开展“技能河南”建设,是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战略的必然选择。职业教育发展想要走向现代化,就必须主动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地方企业想要扩大人才储备,就必须主动参与职业院校培训教学。不断深化校企融合、合作办学模式,是提高人才培育质量的迫切需求,是促进“技能河南”建设的必然选择。
促进校企融合模式升级,支持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在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背景之下,校企融合、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了河南省技能人才培育的一种新形式,在此基础上,实现校企融合模式的升级,有利于促进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建设,从而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培育的质量与效果。企业的深度参与能够有效促进职业院校教育改革,试行以企业真实环境和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技能人才合作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将自身发展需求融入专业人才培育目标之中。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创业基地,打造技能培训、协同育人新平台,开创现代新型学徒制与订单式培养等校企融合培育新模式,不断提高校企融合育人的质量与效果。依托学校和企业双方资源,共同促进职业院校技能培育工作走向深入。
发挥企业实训主体作用,强化生产性技能培育。职业教育本身对于生产实践的依赖性极强,因此职业院校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生产实践的机会与条件。一方面职业院校应当结合自身专业建设与学生职业发展需求,通过引企入校、引企驻校等方式吸引当地优势产业与优质企业参与到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平台的建设工作中去,实现校企合作,优势互补,联合打造企业真实实训基地、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生产性技能实践场所和机会。另一方面,职业院校需要联合企业共建学生深入企业参与生产性实践的实训制度,切实保障学生的健康安全及各项权益,逐步优化学生实习工作考核、评价与奖励制度,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生产性技能实训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深入了解企业文化,从而奠定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投身“技能河南”建设事业的基础。
优化校企融合师资队伍结构,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育质量。技能教育本身对于教师的理论知识储备与技能水平要求都极高。职业院校教师由于身处教育系统之中,难免会存在缺乏技能实践机会,或自身技能经验滞后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的情况,这对于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育发展不利,因此需要不断促进校企融合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构建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以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育的水平。首先,应当鼓励企业充分发挥技术技能骨干的示范作用,派遣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员工深入学校,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指导工作,以弥补职业院校专职教师在技能经验方面的缺失。其次,应当支持企业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进入职业院校任教,将先进的生产理念与技术带入课堂,为职业院校技能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最后,应当允许职业院校配备专业技能兼职教师,以适应专业建设及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需求,确保技能教育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与产业升级及转型需求保持一致性。
以“人人持证、技能河南”为决策部署,不断创新河南省职业教育形式、开创技能培训新局面,是河南省实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迫切需求。校企融合为构建技能人才培育新格局,提高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育质量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促进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及转型提供了人才保障。
【作者:张爱芳,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张甲立,洛阳科技职业学院电子商务学院副院长 本文系2022年河南省社会科学规划专题项目(项目批注号:2022ZT37)阶段性成果】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