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绘”十年丨李彬森:从农业到工商业,河南万年以来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0-13 10:03

  编者按

  党的二十大召开在即,学术中原推出二十大特别策划——《智“绘”十年》,邀请学术中原理论频道特约专家从文化、科技、经济、党建等各自领域出发,聚焦河南,聚焦中国,总结过去,展望未来,为河南,为中国的发展增智献策。

  今日刊发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李彬森的文章《从农业到工商业,河南万年以来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近代以来,农业文明在工业文明面前一度被贴上了“落后”的标签。在古代,中国长期处于世界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直到所谓现代性来临时,古代与现代之间产生了极大的历史割裂感,工业成为区分古代和现代中国的重要标志。我们一直在反省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科学和工业,得到的结论是中国的古老文明不适合工业化,而西方现代化成功背后的工业体系好似成为难以复制的神话。但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实践却证明,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并未阻碍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其成功模式中的社会组织架构也更具中国特色。工业化的“利器”,生产与市场并非如教科书般铁板一块的永恒定律,适时因势利导,有效配置资源一样能够建立完整工业体系。成功创新背后的文化机制可以从传统农业社会中找到,只有深刻理解中国万年以来农业的起源与演变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这种文明机制为中国独特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内在动力。中原地区在中华文明化演进过程中最为典型,因此讨论该地区从农业至现代工商业社会的发展历程具有历史与现实意义。

  农业时代的中原

  在全球范围内多地出现农业时,古中原地区是核心起源地之一。按照生产力划分,古中原地区距今万年来先后创造出标准的新石器时代(以磨制石器、陶器、驯养动物为主的早期农业经济)、青铜时代(以青铜冶炼技术、城市文明、礼仪制度为代表的早期国家形态)、铁器时代(以冶铁业、国家治理为主体的天下观国家形态)文明。随着农业经济逐渐完备,上层建筑也随之爆发出更强的创造力。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出现文化向心趋势,核心文明圈逐渐形成;青铜时代以礼制为主体的政治观、社会观形成了中华文明独有的道德秩序;进入铁器时代分合之后的统一观始终是整个中华文明辐射范围内的核心政治观与版图意识。如果抽离开文字记录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中原地区的人类演化更像是在一定环境资源条件下进行的兼容并包、再造创新的文明“实验室”。此地先民充分发挥其能动性,将对自然界的狩猎采集转化到驯化种植(从采集坚果到种植粟、黍,驯养猪、羊等家畜),再到更深度的资源开发(从制造石器、烧土成陶到利用铜、铁等进行金属冶炼)。“实验室”产生出最早的农业驯化和农业系统,最早的城市文明、早期国家以及王朝国家等等人类文明复合体。中原地区居于地理上和文化上的核心区域,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外还不断吸纳来自四方的人群与资源,共同造就了统一性与多样性合一的中华文明。

  向工商业转型的河南

  有人说,人类驯化了动植物,但同时也被动植物所驯化。农业经济是密集的体力劳动,只有完备的组织协调力才能让农业生产更有效率。古中华文明重秩序、重伦理,厚重朴实的社会组织意识即随着数千年集约化农业系统的完善而形成。与农业系统类似,工业体系首先表现在生产力层面就是通过技术升级采取化石燃料获得动力,再经过大机器提高生产效率,产生的工业产品与匹配的消费市场相循环成为商品经济。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一体系得以高效运转的内核是现代社会组织形态,即需要统筹协调者(国家和企业)和勤劳有序的生产者(工人)。而经过集约化农业驯化过的农民在数千年演化中早已具备生产能力,缺少的是可以优化配置资源的领导核心。

  回望中国近现代史,中华仁人志士无不在寻找一条现代化工业道路。而各方势力多次尝试失败的重要原因便是组织、协调统筹能力的缺失,即无法将资源全面整合成高效运转的系统来实现工业化。中国共产党高度的领导能力可以最有效的统筹资源,使经农业时代“驯化”出的组织协调性被激发,最终通过人民群众的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罕见工业奇迹。在这条独立自主的创新道路上,河南也完成了从农业到现代工商业的转型。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同时肩负起多重重任。作为粮食主产区,亟需完善和配套农业经济所需的可耕地和水利建设。人民被动员起来开垦荒地,相继建成的三门峡、小浪底水库等蓄水保耕工程使农业主产区恢复原有作用。面对帝国主义的军事威胁和自身工业化强国的需要,国家开展了著名的“三线建设”。将原集中在东北和东南沿海工业相对较为完善的工厂和人员有组织的迁徙至内陆地区。一时间纺织工业在郑州,大型机械、军工武器研发在洛阳,航空工业在新乡、灵宝等地有计划铺开。工业体系的建立使得河南从单纯依靠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成功转型,古老文明再次被注入活力。

  所以如果我们将视线拉长至万年,在长时段的观察下,河南从农业起源到农业发展再到工商业时代可以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独特切片。农业作为人类首次掌握的改造自然世界的手段,衍生出手工业等制造业及物质生产经验,集约化农业生发出的社会组织模式是现代化生产模式的直接源头。当我们身处于人类文明发展关键历史节点时,资源成了引发人类冲突的最关键因素,作为人类生存根基的农业再次受到绝对重视,作为人口大国,粮食必须实现自给自足。一方面,河南万年以来农业经济的延续性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作为中国农业主产区肩负起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担。当代的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四分之一,2021年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粮食与蔬菜产量稳居全国第二,为国家发展、人民生计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和底气。另外,农业基础之上的工商业使河南经济呈现立体式发展。依靠农业建立起的现代食品加工,如南街村、双汇、卫龙等企业在国内食品加工业占有重要地位。工商业带来的人口聚集,使古老的中原再一次迎来城市化热潮,新公布的河南“十大战略”将推行以郑州和洛阳为中心的“双引擎”城市群发展战略;以通达四方的交通线为依托,中欧班列更是将河南推向了当代文明交互的最前沿,古老的丝绸之路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倡议下被重新焕发。未来河南还将全面按照战略布局在产业升级、文旅文创、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新发展指标上迈入新阶段。

  历史与现实中的河南

  机遇与挑战总是发展的一体两面。历史上这一地区经历过动荡与不安,但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经过迁徙与融合后在此生活的人群依旧以中国和中华文化自居,千百年演化出的文化向心力是关键。在这片热土上曾发生过的生动故事,从古至今的精神与物质财富亟需得到生动阐释,在现代性遇到危机时,可以给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历史与现实依据。古老辉煌与现实诉求的整合让我们走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奇迹,是时候重新梳理好自身的文明故事,激发出古老文明的智慧和力量。全球范围内来看,有深厚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地区都面临着古代向现代的转型问题,如何兼顾继承过去和发展未来是值得思考的难题。河南是中华文明起源地之一,万年以来的发展过程中都有极具代表性的文明事件,政治、经济、文化如何促成其绵延不绝的内生动力机制有待深究。

  当然不可否认,在现代经济和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由发展带来的问题同样存在。河南仍是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如何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结合点,如何兼顾教育、医疗公平问题,做到民有民享,让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人民是我们未来努力的方向。文化整合与再生之后给我们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要求,如何读懂河南、讲好河南故事,将“老家河南”变成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相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河南定能克服艰难险阻取得一项项胜利与进步。回顾河南的发展历程,我们更有信心赓续传统,开创未来,给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李彬森,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考古学博士后     本文系2022年河南兴文化工程文化研究专项项目《河南距今10000至4000年文化演进历程研究》(2022XWH090)阶段性成果】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