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河南|陈玲 高亚宾: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
2012—2021年河南研发投入强度
2012—2021年河南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
2012年、2021年河南研发投入、产出和平台情况
□陈玲 高亚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建设科技强国,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这些重要科学论断为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十年来,河南深入落实习近平经济思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面向2035年实现“两个确保”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全面建成国家创新高地,为现代化河南建设提供核心支撑。
创新成为发展的主旋律和新名片
一直以来,河南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核心位置,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交出了一份亮丽答卷。
创新生态体系更加完善。河南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补短板、提质量、促改革,作出了“将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号工程”的重大部署,先后打出“实施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重建重振省科学院”“重塑重构省实验室体系”“推动全省高校‘双一流’建设”“打造人才雁阵”“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等一系列组合拳,全省创新生态体系和创新氛围全面形成。2021年,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首次突破1000亿元,达到1018.84亿元,是2012年的3.28倍;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05%上升到1.73%,其中洛阳(2.83%)、郑州(2.45%)和新乡(2.4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2年的40.2亿元增长至608.89亿元,十年年均增速31.7%,其中近三年年均增速61.3%、高于全国平均增速31.4个百分点。
创新平台支撑更加有力。大力推动重点实验室体系重塑重建,先后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龙门、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龙子湖新能源、中原食品省实验室8家,新建设省中试基地21家、省产业研究院25家,建成中试线146条,初步形成以河南省实验室为核心、优质高端创新资源协同创新的“核心+基地+网络”的创新格局。国家级高新区数量达到8家,居全国第6位,省级高新区实现了省辖市全覆盖。
创新企业群体更加壮大。坚持把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2021年,全省创新龙头企业达到116家、瞪羚企业达到104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2年的751家增长到8387家,平均增速达到30.7%;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6583家,总量居中西部地区首位。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12年的21.5%提高到2021年的45.1%。
创新科技成果更加丰硕。全省先后涌现出一批迭代性颠覆性原创性科技成果,高铁轴承、量子通信、大型盾构、超硬材料、光互连芯片等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一大批“河南制造”成为“国之重器”乃至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亮丽名片。比如,用于新冠治疗药物“阿兹夫定”获批上市并率先在河南投产,“郑麦7698”引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产量迈上亩产700公斤的台阶,中铁装备的盾构机产销量连续五年居世界第一,成功研发出全球采高最高、技术指标最高的液压支架,国内首款无人驾驶纯电动拖拉机、国内首台用于高原高寒大直径硬岩掘进盾构机、国内首辆自动驾驶氢燃料客车等。
创新引领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内在逻辑
从理论逻辑看,推动创新发展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波特“钻石理论”,国家经济发展分为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当进入创新导向阶段时,企业呈现锐不可当的创新能力,带来了新的技术和组织形式,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实现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随着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转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关键的驱动力在于创新。新发展理念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是引领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在新发展理念中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就是坚持创新在河南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用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引领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历史逻辑看,推动创新发展是顺应时代大势、建设现代化河南的必然选择。纵观人类发展史,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从西方国家发展经验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命运与兴衰,与其在历次科技革命中扮演的角色息息相关,取决于长期的技术进步和科研投入。迄今为止,世界先后发生了以蒸汽机为主导的第一次技术革命、电力为主导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信息为主导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以及正在发生的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都是创造新需求、引领新方向的根本。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先后引领前三次科技革命,占据世界创新前沿,因而受益长达数十年至数百年;意大利、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抓住机遇,积极创新,先后成为发达国家。与此同时,巴西、阿根廷等拉美国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现代化进程停滞,呈现“中等收入陷阱”,究其原因就是创新出了问题。当前河南生产总值和工业增加值稳居全国第五位,但也面临“标兵渐行渐远、追兵越来越近”、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收入低于全国等问题,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转型升级,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事关“两个确保”目标的成败,而这些唯有靠创新一条路,这是由现代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决定的。
从实践逻辑看,推动创新发展是补短板、增优势、谋长远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和高端人才的竞争空前激烈,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美国、中国、欧盟、日本等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将创新作为国家战略重心,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吸引高端创新人才,并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5G/6G、生命科学、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术领域表现出明显的趋同特征,争先抢滩布局未来技术制高点。国内发达省(市)和地区纷纷发挥各自优势,加大创新投入力度,集聚高层次创新平台,初步形成了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为代表的世界级创新集聚区,以及合肥、武汉、成渝等一批国家级创新策源地。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刻认识到创新对于全省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聚焦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目标,不断弥补创新短板,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强省工作向纵深推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让创新融入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具有技术进步迅速、更新迭代更快、过程周期缩短、渗透性颠覆性强等特征,这就要求创新必须是持续的、快速的、全方位的,只有持续不断地追逐技术前沿并保持在技术前沿,才能牢牢占据发展制高点,保持经济活力和竞争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河南必须抢抓此次变革带来的战略性机遇,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打造更优创新创业环境,建设更多创新平台,引育更多高端人才,抢占更多前沿领域,让创新融入现代化河南建设的各领域全过程。
第一,制度为基:完善创新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创新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突出前瞻性、全局性,遵循系统论基本原理,运用系统观念完善制度顶层设计。一是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遵循科技创新活动规律,深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项目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制度,有效破解影响产学研融合的制度藩篱,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制,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悬赏制”等制度,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健全“科技+产业+金融”协同互促的政策体系。健全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信贷产品体系,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直接融资作用,发挥政府引导基金和成果转化基金的带动作用,推动多元化科技型创新创业。三是完善法制保障。落实好国家促进创新的法律法规,发挥好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河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河南科学院发展促进条例等作用,加强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科研诚信等方面法制建设,营造勇于探索、敢为人先、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依法保护企业家和创新创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第二,人才为本: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三链”融合。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按照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整体谋划、有序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全周期发展。教育方面,支持“双一流”高校深化教学改革,更加注重大学生科学精神、创新人格培养,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引导其他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提高学科与产业、专业与就业的契合度,建设更多“双一流”大学;推进职业院校和企业联姻、与产业联盟、同园区联合,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更多“大国工匠”。科技方面,既要发挥产业优势,在先进制造、现代种业、战新产业和未来产业等领域,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占领发展先机;又要走出“梯度发展论”的误区,在潜在优势领域注重原始创新,加强国家战略需求的基础前沿和高技术研发,打造更多“国之重器”。人才方面,抓住RCEP高标准贸易规则机遇,加快构建国际化人才制度和科研环境,面向全球积极引进外籍院士、两院院士、长江学者等尖端科技人才,构建“人才—科技成果—财富”的良性循环产出机制,形成高端人才集聚“强磁场”。同时,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专业人才,支持各省辖市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加大对青年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形成人才梯队和雁阵体系。
第三,企业主体: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国内外产业和创新发展规律表明,创新型龙头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排头兵”“掌舵手”,是引领创新发展的基石;科技型中小企业构成产业集群的“丛林”,是保持创新链动态平衡的关键。一方面,持续壮大创新型龙头企业群,增强全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围绕高端装备、新材料、汽车等优势产业及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支持龙头企业整合创新资源,实现强强联合,打造一批拥有原创性核心技术、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地标企业,提升整个产业链技术掌控能力。积极对接资本市场,推动有实力有意愿的企业挂牌上市,运用资本力量提高企业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将其纳入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供应链。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建立“专精特新”和“瞪羚”企业培育目录,筛选一批专业化、特色化、创新型、市场竞争优势突出的中小企业,构建起全生命周期支持体系,推动土地、资本、技术、人才、数据等资源要素向这些企业集聚。引导龙头企业向集群内中小企业开放场景应用、共享生产要素、搭建共性技术平台,支持相关服务型机构重点向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创新等服务。
第四,生态支撑:充分发挥创新系统集成合力。美国硅谷、北京中关村等世界级创新高地表明,其形成不是一个或几个孤立的个体或单元,而是一个集“多元、共生、协同、开放”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地区,我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必须遵循创新发展规律,依据产业园区或平台,推动创新要素和资源高密度集聚,最大限度发挥创新生态系统的集成优势。一是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生态圈。以“科创+产业”为抓手,加快郑洛科创走廊建设,加强合作和跨行政区域协调联动,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策源地。高标准建设中原科技城,争取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豫布局,发挥技术攻关“引擎”作用。高水平培育省级战略科技力量,加强黄河、神农种业等重点实验室建设,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和省级高新区,提升创新密度,促进创新资源集聚转化。二是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创新生态圈。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和网络化成为区域协同创新的重要趋势。依托重点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集约化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等,加强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设计、协同服务、协同供应和协同生产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实现创新信息互惠共享、创新目标共同设定和创新行动同步推进。三是形成全方位开放创新生态圈。强化科技开放合作,引导在先进制造技术或工艺领域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和规则、规范的制定。加强区域间创新合作,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先进地区建立科技和产业合作园区,拓展“省外创新源、河南应用场”模式,借力“外脑”开展技术联合攻关。
(作者单位:河南省发展战略和产业创新研究院)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