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充分发挥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优势
政协系统发挥工作协作联动优势是发挥人民政协制度整体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系统的工作协作联动机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上下联动模式,上级政协对下级政协是指导关系,是纵向的协作联动模式;二是政协系统横向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联动模式。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既有四级上下联动模式的深度,也有横向联动模式的广度,将横向专门性问题与纵向指导关系融合起来,以更开放的视野、系统的思维和协作的理念运作,增强了政协协同工作合力。发挥好政协系统的工作协作联动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了优势互动模式,具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和实践基础,但也面临一些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索有效机制以更好地发挥协作联动优势。
一、充分发挥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优势的重要意义
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是近年来政协工作探索和实践的重要维度,在增强政协系统工作合力、促进关系国计民生的共性问题的解决、推进社会治理水平,以及扩大政协系统的影响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增强政协系统工作合力
一是有助于发挥两级以上政协参与的纵向协作联动合力。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上级政协对下级政协有指导关系,并无隶属关系,充分发挥两级以上政协参与的纵向协作联动,不仅有利于弥补本级政协履职中的短板,也有利于补齐基层政协履职不协调不平衡的短板,是一个优势互补、全面发力的过程,也是凝聚政协系统工作合力的需要。在协作联动过程中,层级高的政协帮助基层政协把握着工作方向;而基层政协组织由于更熟悉工作落实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可以提出更具操作性的建议。在实际工作中,通过以协商课题为纽带搭建合作平台,开展联合攻关,有效整合了两级或以上政协人才智力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
二是有助于充分发挥政协系统横向协作联动合力。不同省份、区域、市、县同级政协之间的协作联动机制可以实现在调研选题的谋划确定、调研方法的选择实施、调研素质的提升养成等多方面的互学互鉴,不断提高政协系统的调研能力和水平,提升政协系统工作整体效能。
(二)扩大政协系统影响力
一是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机制突破了行政区划、部门、行业的藩篱,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协作成果,使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工作更加卓有成效、生动活泼,扩大了政协系统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彰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的优势。
二是政协系统协作联动聚焦国计民生热点,增强了政协系统的影响力。提案关注的焦点包括医疗、养老、教育、人才计划、城市交通、数字经济、企业营商环境、生态环境保护与气候应对等关系国计民生的热点与难点,面向社会关切的发展问题、民生问题等提出调研建议,主动调研,主动发声,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与关注。
(三)促进共性问题的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政协协商民主与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两种重要形式,有助于促进共性问题的解决,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
一是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机制以联动的形式跳出行政边界,有利于整合资源,节约人力、财力、物力,协调各方智慧和力量,协调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关系,为促进区域共性问题的解决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是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机制有利于发现同一区域的重点任务和共同关注的前瞻性、综合性、战略性问题,开展联合调研、联动民主监督,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可以更好地解决共性问题。
三是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有利于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调研”格局,畅通了调研渠道,实现了资源共享、信息相通与优势互补,有助于通过“大调研”格局促进区域共性问题的解决,拓展政协调研的深度与广度。
(四)推进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协系统的协作联动模式以其独特的模式和优势,有助于推进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发挥政协系统的重要作用。
一是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社会治理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充分吸收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政协系统由来自政界、商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地方社会精英等社会各界的精英组成,能够补充社会治理所需要的广泛的人才资源。政协系统的协作联动模式,具有更大广泛性,具有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优势,有助于开展更广泛的调研,协商更多的区域、部门与利益,有助于在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有利于党和政府社会治理决策和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
二是有助于协调社会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一个社会利益关系越多元化,就越能满足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需求,就越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社会治理的利益关系协调不是通过行政权力的压制,而是有赖于社会各个阶层和群体的协商,尽可能地平衡不同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公正公平的分配。政协系统工作过程就是协助党和政府做好群众工作和社会利益协调的过程。政协系统的工作协作联动模式,通过广大委员联系各界别,在区域、职能型、共同课题、业务联动方面开展广泛调研和实践,联系群众,洞察社会矛盾,了解民情,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反映国家政策和群众诉求之间的纽带,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发挥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优势存在的挑战
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模式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协作模式,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治国理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开展协作联动组织难
政协系统在工作协作联动方面常常是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联动,在全国政协、省级政协的推动下,往往得以顺利联动,但市县政协在协作联动方面往往缺乏跨行政范围的专业召集人,组织工作难以推动,一些协作联动提案最后变成了“纸上谈兵”。
(二)达成共识难
凝聚共识是政协系统与生俱来的职责,是彰显统一战线组织政治功能和专门协商机构治理效能的根本途径。在实践中,由于政协协作联动机制是横向或纵向的联动,往往涉及不同的省域、市域、区域等多个利益主体,各方的利益诉求不同,如何协调各方意志,达成共识,共同推动解决问题,仍存在着一些挑战。
(三)调研协商成果落实难
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模式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协商调研成果缺乏反馈落实机制,一些提案办理责任部门还未形成政协协商提案办理意识,在提案办理过程中存在“重答复,轻办理”的现象;在具体的办理过程中,提案办理责任部门同政府其他部门的信息交流不对称,存在“各干各的事”、“你干的事我不知,我干的事你不知”的尴尬现象,有的政协调研成果、报告很漂亮,但只是一个摆设,未能真正落地见效,解决实际问题。
三、健全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优势的有效机制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政协系统工作协作联动优势,着重从提高命题设计的准确性、规范模式设计的科学性、增强过程控制的协调性、强化成果落实的实效性等继续推进,构建政协系统发挥工作协作联动优势的有效机制。
(一)提高命题设计的准确性
政协协作联动开展的每项工作都以调研为基础、协商为核心,找准存在的困难、短板和薄弱环节,提出务实的建议。因此,首要的环节就是提高命题设计的准确性。
一是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政协履职的重要原则,充分发挥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机制的优势要具备全局观念和战略思维,牢记服务大局,找准自身定位,使各项工作和服务紧贴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强化问题导向意识,开展前期调研准备工作。政协协作联动命题的设计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意识,聚焦短板、薄弱环节,并充分开展命题前的调查研究,确定选题设计的大小。一些“宏大叙事”的命题往往无法聚焦具体问题,缺少可操作性,但“小而专”的命题可能缺少胸怀大局的意识,因而坚持将二者结合起来,既要站位高,又要聚焦具体问题,提高命题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
(二)规范模式设计的科学性
在实践中,不同的政协系统协作联动模式,主题、内容、方法不尽相同,为充分发挥政协协作联动优势要规范模式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
一是加强上级政协与基层政协之间的沟通互通。健全工作联系指导机制,形成履职尽责的工作合力,把全国、省、市、县四级政协资源力量串联整合起来,注重协同配合,共同参与专题调研工作,不断提高协作联动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二是提高政协协作联动工作的预判性,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协作联动模式。政协协作联动的典型模式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成熟和定型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应提高政协协作联动工作的预判性,提高对不同协作联动模式的认识,根据不同地域、不同议题、不同需要,选择适宜的协作联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协作联动机制的优势。
(三)增强过程控制的协调性
政协协作联动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特点非常突出,需要增强过程控制的协调性,增强协商过程的交流互信,推动协作联动工作达成共识。
一是通过全体会议、常委会议、主席会议、秘书长会议、协商座谈会等会议加强沟通协商,增强各级政协之间的交流互信,不断增加协商密度、提高协商实效,实行联合选题、联合调研、联合协商、联合培训等工作机制,明确四级政协互相参加重要协商会议等参与机制,有效促进各级政协纵向与横向的联动合作。
二是运用多种方式同时开展协商交流。综合运用调研、座谈会、研讨会、专题协商会、提案、委员视察、专题调研等多种方式,结合宏观、中观、微观等层面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开展履职协商活动,为沟通协商奠定坚实的智力支撑、实践支撑。
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建立政协“智慧平台”,加强沟通协商。建立政协协作联动数据管理平台,展示协作联动工作的筹备、进展等数据,提高沟通协商的便捷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四是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性的特点,尊重各派别、界别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助力政协协作联动工作的沟通协商。加强政协协作联动模式的沟通协商还有赖于政协系统之外力量的助力,尊重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定期召开各级民主党派、工商联秘书长联席会议,增强相互之间的通报情况、交流信息、协调工作,扩大政协协作联动模式沟通协商的渠道和范围。充分发挥专委会基础作用,突出专业特点和界别特色,推动委员通过界别渠道联系群众,及时了解和反映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增强政协协作联动工作沟通协商的时效性、可操作性。
(四)强化成果落实的实效性
增强协商成果落实的实效性,应着重从成果互助交流、成果转化、成果落实、成果反馈等层面着手。
一是拓宽政协协作联动工作协商互助交流展示平台。充分利用地方政协网站、报纸对政协系统工作联动调研活动进行报道、展示,公布政协协作联动优秀提案,并在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到信息的互通有无,扩大政协调研成果的共享。将围绕区域发展的协作联动等模式固定下来,定期召开会议,形成成果展示平台,相互促进,相互监督,督促共同达成的协商成果落实。
二是形成政协协商成果报送机制。政协协作联动工作模式是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的横向联动,往往涉及政协多个专门委员会、地方多个政府部门、多个专业领域,对于共同课题的调研、全体会议、专题议政性常委会、专题协商会形成的综合性意见,关系社情民意的提案和意见,要以重点提案、专门提案、政协专报、社情民意信息、调研报告等形式报送至涉及调研的省、市、县党委与政府部门,推进党委、政府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推动成果落实,促进有关部门的工作改进以及关系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
三是建立党委、政府提案办理落实清单机制。政协系统每年有调研计划清单,在调研结束后,应建立相应的提案落实清单,由党委、政府在每年的政协常委会上通报提案落实情况,接受政协委员的咨询与建议。对于政协协作联动工作反映问题较多的提案,或落实不到位的提案,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及时组织多方力量进行调研、视察和监督,注重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对各方广泛关注的生态文明、食品安全、住房保障等议题追踪问效,在全社会形成重视、支持政协协商的良好氛围,以政协监督、新闻媒体宣传监督等多种形式促进政协成果落实机制,让辛苦调研的政协协作联动提案成果从“纸上”走向中华大地。
(作者:赵斐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编辑:梁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