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河南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现实思考
实现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建设现代化国家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近日,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在“中国这十年·河南”主题新闻发布会强调,河南省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坚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在推动乡村振兴中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找到乡村社会的内生动力,激活农民的主体意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农村成人教育就是发生在农村、为农村成年人口服务的教育,通过对农村成人进行技能培训、文化教育等活动为乡村振兴提供内生动力。
一、打造职教扶贫富农的“河南模式”
农村成人教育在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带动农民全面增收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农业大省,河南省如果没有系统性、全面性和专门化特性的农村成人教育源源不断地培育农村人才,乡村振兴就会缺少在地化的“核心力量”。十年来,河南省历次教育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及发展规划中都把农村成人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今后更要在打造职教扶贫富农的“河南模式”上持续发力。
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当前,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年轻人大都进城务工,留守人员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运用新技术、新技能的能力较差,创收增收的渠道和动能缺乏。充足的教育投入是农村成人教育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2003年国务院明确提出,逐步形成政府扶持、用人单位出资、培训机构减免经费、农民适当分担的农村成人教育投入机制。十年来,河南省不断完善教育投入机制,持续加大投入力度,着力于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相关机构和政策不断健全。今后要在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继续出台激励性政策和制度性措施,如鼓励农民参加培训的补贴政策、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政策、聘用农民劳动力的岗位补助及农民创业小额贷款等。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推动省农科院、特色高校、成人教育中心、地方党校及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全面参与农村成人教育、培训,推动大量培训机构、师资队伍、返乡创业人员充实到乡村,持续改善农村成人教育的设施、内容和方式,努力把人口压力转换为人力资源优势。
加强资源整合和阵地建设。当前,农村成人教育主要以技术培训为主,涉及种植养殖培训、贫困地区的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老年人关心的养生教育、妇女关注的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培训,虽有需求但由于师资、场地等相关条件所限较少开展。对此,要进一步发挥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整合乡镇农技站、农职技校、农村技术学校等农业教育培训资源,加强与大专院校的联系、对口培训合作,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设施、场所、师资的融入,协同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业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村干部培训、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打造公司+农户+学校、学校+基地+农户的培训模式。推动职业学校开展产教融合,坚持把技能送到田间地头、农民家门口,在生产一线把“困难生”培养成致富能手。
抓好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目前河南省设立了省、市、县、乡四级管理体系,划分了明确管理的责任和任务分工,制定了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从实际运行来看,由于农村成人教育涉及教育、农业、民政、工会、妇联等不同部门,协调上尚存在一些问题。如乡镇负责农民教学和培训的有农业服务中心、农技培训中心、县教育局、农校等,多个部门职责交叉重合。为此,要健全成人教育的发展制度,规范成人教育的投入、运行、评估、管理等各环节,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推进体系和长效的促进机制,纳入到具体教育部门的日常工作和考核体系中,确保政策规范的有效执行。乡镇和村要逐步建立农民教育或培训中心,将政策普及、技能培训、知识输入、农业服务等集中于一体,政府给予项目扶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二、壮大乡村全面振兴的“河南力量”
十年来,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体系更加健全、内容更加丰富,但是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新时代下农民的需要还不完全匹配,需要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构建起有效且实用的农村成人教育运行机制,以全面推动农村成人教育质量的提升。
加强基层成人教育管理力量。农村成人教育的落实必须依靠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而组织管理机构机制健全、职责清晰、机构完整、管理有效才能够为成人教育的实践提供保障,才能让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政策的落实更加有效。省、市、县三级要进一步明确主体管理部门,设立专职的管理人员,及时收集、整合各类信息,对成人教育发展进行有效的服务和指导,并统筹协调其他政府部门和非政府机构,实现资源的集中和集聚使用。乡镇是农村成人教育机构的集中地,包括农业服务中心、中小学、林业站、培训学习等多种力量,对此乡镇政府要进行有效组织和统筹管理,在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制定、资源输入、方向引导、行为规范及宣传动员等各环节发挥主导作用。针对本地成人教育需求,不断加大人力和物力方面的投入,充实乡镇政府农村成人教育资源,提高政策执行能力。
激发基层成人教育机构活力。地方政府要逐步完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及学校参与农村成人教育的政策法规,明确参与的形式、途径和规则,丰富农村成人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教育的质与量。基层成人教育机构不仅要教农民如何多挣钱,找到“发家致富”的路、看到美好生活的门,还要尽可能在教育培训过程中让农民少花钱。要通过多种途径唤醒农民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政策、规划和制度等规范作用和各种形式的宣传引导作用,引导农民认识成人教育的重要价值,以外部的规范和引导让农民参与成人教育,体验到成人教育带来的效益。基层成人教育机构要通过有价值的、实用性强的教育活动来增强农民的获得感,让农民体验到成人教育的效果,从而内生主体意识,自觉参与到农村成人教育中。
作为乡村教育的“排头兵”,河南农村成人教育2012年开始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试点工作,十年来,农业生产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制度培训日益完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农村社区学习中心能力建设项目”等系列工程持续开展。坚持农民需求导向,既有集中培训、资源下乡,又有临时性、阶段性的“私人订制”式的培训,统筹推进盘活本地农民最需要的教育资源,通过各种新知识的融入,开阔农民的视野,改善农民的经营观念,增强农民用好惠民政策的能力,为农业生产和生活提供及时的指导。如河南省长垣市通过订单培养、引企入校等形式,有力促进了农民的转移就业。坚持把重点放在农民技能培训、就业能力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市场信息获取上。如河南省罗山县职教中心把有能力承担技能培训的优势专业制作成培训“菜单”,每次培训前,相关负责人下到基层充分调研,并把培训“菜单”发放到困难群众手里,请群众“点菜”,让群众充分表达诉求偏好,给群众提供实用的技术。
三、贡献美丽乡村建设的“河南智慧”
农民综合素质是决定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要进一步用好本土文化资源、发挥数字技术作用、服务老年群体,更加注重农村成人教育在提升农民的技能、改善农民面貌、塑造新型乡村社会等方面的综合价值。
用好中原乡土文化资源。长期以来,乡村文化作为河南农民成长中的重要内容,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均有体现,在实践中不断被开发利用,在教育中得到有效传承,在传承中不断内化到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成为文化自觉。要依托乡镇成人教育机构及其它教育机构,充分挖掘乡村社会乡土文化、人文精神和文化资源融入教育体系中,构建起具有较强人文情怀的教育模式。许多地方利用戏曲等传统艺术开展法律教育,依托数字化影视资源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体活动,寓教于乐,繁荣乡村公共文化生活,塑造积极向上的乡风、民风、家风,激发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实现教育发展与文化振兴的双重目标。
数字科技赋能农村成人教育。农村成人教育发展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搭建多元化的服务平台,建立常态化的服务机制,为农民提供更加充足、完善和多样化的服务内容。要结合河南省农村实际、农业结构和农民类型等,建立起高效的信息和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和资源获取的便捷与畅通性。动态汇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的情况、数据、指标、政策,对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趋势进行分析,对农村成人教育实施者提供国家政策、宏观环境、教学方法、教育评估、教育规划等方面的指导,提升农村成人教育实施者的服务水平,提高农村成人教育实施的成效。要结合中青年、老年人及妇女等不同群体需要,制作多样化的网络学习资源,推动在线教育、远程培训模式的发展,满足农民技能培训、学历教育及普适教育等需要。要组织农业专家,通过网络平台、手机短信和电话热线等方式,为农民及时提供各类农业信息和技术服务,并定期到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培训。
适应老龄化社会,服务老年群体。要结合老年人健康护理教育需求,继续在全省大中专院校遴选省级健康养老护理人员教育培训基地,对老年人的健康养老护理等进行培训。创建更多的示范性老年大学,推动县(区)社区学院建设,设立乡村社区学校,形成县(区)、乡(镇)、村(社区)三位一体的老年教育格局。通过培训活动、教育推进、个案带动、学习竞赛、文化活动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发好农村老年人力资源。如因地制宜开设适合老年人的课程、设施和平台等,帮助务农老年人掌握新的技能,发挥老年人智力、经验和技能特长,提升老年人参与乡村发展、社会治理、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农村成人教育是河南省推动乡村振兴、建设农业强省的重要支撑。过去的十年,河南省农村成人教育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完善中持续创新,为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在新征程上,农村成人教育要在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力提升,帮助农民发家致富上发挥更大作用。地方政府要把农村成人教育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建立起完善的推进机制,不断加大投入,持续提高农村成人教育质量。各级成人教育机构要及时掌握农民的学习诉求,建立起技能与素质并重的教育理念,培养新型农民,努力构建校企合作、农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化农村成人教育体系。
【作者:王运涛,系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ZZJH-149 )阶段性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