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二十大精神 |陈 耀: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10-26 21:47

  □陈 耀 郑 州师范学院国家中心城市研究院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从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五个方面,为未来经济如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指明路径方向。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在经济发展上就是要围绕“五子联动”的新棋局,深刻领会、深入思考,结合实际、运筹帷幄,抓住要点、赢得主动。

  一、深化经济改革,以高水平体制激活发展动力。

  经济发展的动力来自经济体制的改革,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制度的基础保障作用。所谓“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相对于“系统的完备性和成熟型”而言的概念,2020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中指出,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没有完全理顺,还存在市场激励不足、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观经济活力不强等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仍存在不少体制机制障碍。因此,要“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体制改革,构建更加系统完备、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根本上也可以说,能够把社会主义的制度优越性与市场经济的长处得到最佳结合和最好发挥,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经济主体的发展动力和创造力,就是“高水平体制”。

  深化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做到“两个毫不动摇”(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好“两个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这些原则的指导下,重点是深化三个方面的改革:一是深化企业改革。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体,要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发挥好国资国企在关键核心领域的重要支撑作用;着力优化民营企业的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建立对中小微企业发展难题的有效扶持机制;要加快培育更多的世界一流企业,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建设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三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加强产业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区域政策等各项宏观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把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结合起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优化税制结构,完善资本市场,加强现代金融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二、锚定实体经济,以现代化体系夯实产业根基。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为什么要锚定“实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世界发展规律,对此做出了科学论断:“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要“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实做强做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一些欧美国家出现产业空心化、失业率升高、收入差距拉大等严重问题,充分证明了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西方传统的产业结构演进理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并不是越高越好,越高越先进;作为实体经济代表的第二(工业和建筑业)和第一产业(农业)无论何时都要保持一定的经济比重。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变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我国更需要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和安全,筑牢经济行稳致远、赢得竞争主动的根基。

  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大报告提出了重要路径和目标,就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这六大领域抓住了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命脉,体现了世界未来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和国际竞争的着力点,也是我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强化和突破的战略要点。基于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的基础现状,重点需要从五个方面来推进体系建设。一是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通过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网络化赋能改造,推动制造业不断向中高端迈进;二是着眼长远需求和国际竞争需要,及早布局储备,提升我国战略性资源的供应保障能力;三是加大力度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鼓励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应用,抢占新产业新技术国际制高点;四是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优质高效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和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五是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和系统集成,建设交通基础设施、科技基础设施、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基础设施等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现代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硬件支撑。

  三、强弱项补短板,以全面性推进乡村振兴保障粮食安全。

  为什么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我国新时代新征程上的重要战略棋局?首先这是由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特点决定的,目前农业农村发展还很不充分,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短板,也是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所在。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其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是着眼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我国农村有近5亿人口,把战略基点放在扩大内需上,培育完整的内需体系,农村是最广阔的增量空间。随着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会释放出巨大的投资和消费需求。再从现实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的基础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削弱。2020年以来,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和部分地区严重自然灾害冲击,我国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充裕,对保持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功不可没。俗话说“手中有粮,遇事不慌”,我国人口众多,粮食供给不能依赖国际市场,推动乡村振兴,稳住农业基本盘,也使我们能够沉着应对国际大变局并对世界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中心的任务就是要做好“全面振兴”的大文章,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六个方面的振兴抓住了农村农业发展的关键核心要素,体现了“全面性”的要求。突出的重点就是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为此,需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同时,必须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切实从制度上有效保护种粮农民和粮食主产区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乡村振兴还要大力培育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鼓励进城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承包地。

  四、优化空间布局,以协调性促进区域城乡共同繁荣。

  推进高质量发展,需要不断优化资源的空间配置,提升区域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的协调性。二十大报告从地域空间层面构建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体系和战略重点方向,就是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这四大战略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各自的目标指向有着明显的差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一个总体战略,主旨在促进我国经济地带之间均衡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区域重大战略主要着眼于对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和带动作用的城市群、都市圈和经济带发展,体现的是经济效率和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而对国土空间实施有效管控,旨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新型城镇化战略立足于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以中心城市为引领形成带动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特别是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显著提升,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引擎作用不断增强,特殊类型地区实现振兴发展,国土空间的开发与保护体系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中西部非城市化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还面临一些发展难题,北方发展活力整体不如南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培育还很不均衡。

  新时代新征程的区域发展要更加突出“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高质量的推进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体系,更大力度促进区域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一是要兼顾均衡与效率目标,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体现区域发展基础和发展阶段,促进西部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和东部率先发展四大板块更上新台阶,要重视研究提振北方经济活力的新举措;同时进一步增强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等区域重大战略对全国高质量发展的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严格管控好禁止开发、限制开发、重点开发和优化开发区域的开发行为,制定差异化政策,分类精准施策。三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发挥国家和区域中心城市的作用,推动形成“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区域”梯次带动、一体化协调发展新格局,转变超大特大城市的发展方式,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四是遵循“点线面”和网络布局的规律,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重点优化沿海、沿江、沿边、沿交通干线和沿“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走廊布局,做好“陆、海、空、互联网”四维生产力布局的统筹。

  五、畅通国际循环,以高水平开放参与全球治理。

  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新时代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以“引进来”为主到“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制度型开放转变,我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促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利用外资稳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对外直接投资位居世界首位,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然而,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涌动,“脱钩”“断供”等单边行为严重威胁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在此背景下我国继续高举开放大旗,开放的大门不断扩大,开放的水平也不断提高。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是顺应发展环境变化做出的战略选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市场化改革,更好统筹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的内在要求,也是对接国际规则制度,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的必然要求。

  下好高水平开放的棋局需要重点在以下方面发力。一是加快推进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开放平台的制度创新,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加大在市场准入、管理标准、透明度、知识产权保护、监管规则等重要领域的先行先试和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制度型开放,以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既准入又准营”为方向推进贸易自由化便利化,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二是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经济大循环吸引国际要素资源,增强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三是发展数字贸易,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加快建设贸易强国。四是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巩固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加快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开放水平,引导沿海内陆沿边开放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协同开放。五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