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二十大精神|胡明艳 冯鹏志:系统强化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科技哲学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胡明艳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主任、教授 冯鹏志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首次在党的正式报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相并提且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统筹性把握、全局性谋划和整体性推进,既坚持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又强调了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协同配合、系统集成;既鲜明地凸显了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对于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意义,更深刻地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统筹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指导作用,为我们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系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供了重要的科学思想方法引领。
坚持人民至上,
站稳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教育、科技、人才自身所构成的系统来看,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科技,科技指向创新,而贯穿其中的始终是为谁办教育、为谁强科技、为谁育人才、为谁搞创新的根本价值取向。与此同时,随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确立,深刻把握当今科技创新活动的本质属性与特征,也让我们更深刻地看到了坚持人民至上对于推进科技创新以及其他创新所具有的根本性引领作用。
从本质属性来看,20世纪中叶以来,科技创新活动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知识性探索,而从本质上成为了一种改造世界的行为,是创新主体、客体、中介和创新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活动系统,涉及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多维价值关系,负载着创新主体既有的价值追求与理想,又不断创造出和实现着新的价值追求。这就深刻地决定了科技创新的价值导向。
从本质特征来看,科技创新虽自成系统,但并不孤立存在,而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受到其所属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道德、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以人民至上作为发展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的根本立场。
坚持人民至上,回答了为谁进行科技创新、靠谁开展科技创新、与谁共享科技创新成果的根本问题,为科技创新活动赋予了人民性的灵魂。可以看到,近代以来,西方在科技创新活动上长期聚焦于推动经济增长、升级产业结构、创造个人财富,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科技创新的价值负载性和导向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人民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践,才是创新的不竭源泉。坚持人民至上,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把科技创新牢固地建立在满足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和发展进步愿望上,让科技创新始终朝着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正确方向前进。
坚持自信自立,
彰显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主体担当
历史和实践表明,创新之路坎坷而漫长,时刻伴随风险与艰辛。只有高度自信自立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创新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中华民族曾经创造出了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世界贡献了大量科技、思想、文化、制度等领域的创新成果,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代人的接续奋斗,中国拥有了一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科技人才队伍,在世界的创新版图上突飞猛进。我国在一些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排名,中国从2012年的第34位上升到2021年的第11位,已经成为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实践证明,我国自主创新事业是大有可为的!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是大有作为的!”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科技创新正加速推进并深度融合、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孕育着关键领域实现重大创新突破的新机遇。在这一背景下,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更大跨越。
在树立强烈的创新自信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战略竞争博弈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必须靠自力更生。我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科技上愈益面临着被遏制和封锁的趋势,不仅不可能从别人那里拿到关键核心技术,就是想拿到一般的高技术也是很难的。而我国在一些关键领域基础研究积淀不够,一些关键核心技术落后于人、受制于人,也使得“卡脖子”关键技术风险愈发突出。这就要求广大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工作者必须树立充分的创新自信,主动肩负起时代的责任与使命,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守正创新,
恪守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根本原则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系统推进当代中国的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创新进程,而真正的创新是在坚守本源、坚持正道的基础上所展开的开拓创造。唯有守正,才能让创新不至于迷失方向,从而高瞻远瞩、勇毅前行;唯有创新,才能让守正不至于消极保守,从而把握时代、引领时代。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任务对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提出的前所未有的战略要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满腔热忱对待一切新生事物,不断拓展认识的广度和深度,才能为我国教育、科技、人才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和强大思想力量。
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领导。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牢牢把握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
党的领导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坚强保证和强大动力。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党中央都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对科技工作及时作出战略部署,引领国家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的提升。新时代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完善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统一领导的体制,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保证科技创新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党管人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制度建设的根本原则。我们党要从全局高度精准地聚焦和审视人才战略方向,有效发挥党在人才工作体系中判大势、谋大局、抓关键的顶层设计功能,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强化现代化建设的人才支撑提供了根本保证。
坚持问题导向,
聚焦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创新路径
问题是创新和发展的起点,也是创新和发展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时代脉络,提出解决问题、实现创新和发展的新思路新办法。
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尤其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既要追求知识和真理,也要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典型的“时空压缩”特性。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发展历程,有着自己特殊的国情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一特殊背景下,广大科技工作者开展科技攻关尤其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我国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全力攻坚,加快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瞄准科技前沿领域,前瞻部署一批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研发项目,走出一条从无到有之路,成为新领域新赛道的开创者和引领者。
在教育和人才工作中,我们同样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尤其要坚持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大力破除教育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顽障痼疾,把科研人员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等体制中解放出来,营造有利于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生态系统,从而全方位全链条激发创新力量,确保在未来发展中抢占先机。
坚持系统观念,
提高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统筹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我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任何改革发展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提高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能力。
首先,注重打造教育、科技和人才相互支撑的系统循环。在教育、科技、人才构成的“三位一体”中,教育培养人,科技创新则依靠人。人才是第一资源,也是稀缺资源。没有高素质人才队伍,科技创新就失去了最为重要而关键的力量。要造就大批德才兼备高素质人才,就需要搭建起高质量教育体系。只有重视教育的基础作用,不断为党和国家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才能形成一支活力迸发的人才队伍,继而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能。而高水平的科技发展、活力不断的人才队伍,反过来又会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可见,坚持创新引领,推动科技教育人才实现融合发展、良性循环,正是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要求。
其次,加快完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在这一问题上,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型举国体制尤为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完善科技创新体系,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历史和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中国最大的优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过去我们取得很多重大科技成果依靠的是这一法宝,今天我们推进包括科技创新在内的各项创新也要依靠这一法宝,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我们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支持周期长、风险大、难度高、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系统布局、系统组织、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股绳,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建设军民融合创新体系,形成未来整体优势。
坚持胸怀天下,
塑造系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宽广格局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教育、科技、人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而创新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主题。这就决定了整体推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创新必须具有全球视野,必须以世界眼光和宽广胸怀对照、借鉴、吸收全人类的优秀文化和创新元素,推动交流、对话与合作。概言之,系统推进我国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发展,需要始终坚持胸怀天下,不断拓宽创新格局。
从教育、科技、人才发展的规律来看,科技知识和知识创新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独立的创新中心或者独享创新成果,国际分工、协同和合作才能最有效地推动人类知识创造。
从人类当前面临的挑战来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正面临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类健康、气候变化等共同挑战,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有创新难题。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自主创新不是闭门造车,不是单打独斗,不是排斥学习先进,不是把自己封闭于世界之外”,“自主创新是开放环境下的创新,绝不能关起门来搞,而是要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这就表明,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更高起点和平台上,推进我国的教育发展、人才发展和科技创新,就是要坚持胸怀天下,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使中国科技发展与国际前沿进展形成紧密的联系,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只有最大限度用好全球创新资源,在深度参与全球教育、科技和人才发展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提高我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和规则制定能力,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当代中国才能更好地让创新源泉充分涌流、创新活力充分迸发、创新水平快速提升、创新成效充分展现,从而更加充分地展现教育、科技和人才事业有机联系、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发展的高质量和新境界,最终成功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目标。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