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会二十大精神|李宏伟: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时间:2022-10-26 21:57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宏伟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党的二十大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放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位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特征,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仍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尚未根本缓解。最突出的是“三个没有根本改变”,即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污染排放和生态破坏的严峻形势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当前,我国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需要在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上进一步发力。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生态环境方面,过去老百姓是盼温饱,现在是盼环保;过去是求生存,现在是求生态。在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以后,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因此必须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命题的全新思考,也是对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相关路径、方式、举措的系统布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新突破,在更高层次上推动了人类现代化的道路选择和人类文明的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国之大者”,科学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核心要义体现为“十个坚持”,即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这“十个坚持”深刻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历史依据、基本原则、核心理念、宗旨要求、战略路径、系统观念、制度保障、社会力量、全球倡议等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新的高度,是我们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根本遵循。

  一是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党的十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再次强化“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生态文明正式写入国家根本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明确了美丽中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之一,并将清洁美丽的世界等内容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政治责任,各级党委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上了更加重要位置,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二是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的关系史,生态环境变化直接影响文明兴衰演替。“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这一论断,对生态与文明关系作出了鲜明阐释,体现了生态环境条件对于人类社会文明生存延续与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党的二十大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三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应当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认识,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认识论基础。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即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共生关系。

  四是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全新认识,鲜活概括了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和中国特色的绿色发展战略内涵,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观,也超越了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把生态环境作为与自然资源一样重要的生产力要素来认识,把生态环境作为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因素来认识。明确指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体现了绿色财富理念,认为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也是财富,而且是更具基础性和本源性的财富。同时,生态环境不仅是财富的自然体现,而且可以增值。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是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前提和关键路径,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五是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推动绿色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是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

  六是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自觉把生态纳入民生福祉,拓宽惠民利民富民之道,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生态产品。生态产品具有普惠性和公平性,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条件和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党和政府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为实现更公平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七是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自然观。生态是相互依存的有机链条,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自然界和自然生态系统;生态平衡是整个生态系统维持稳定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了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党的二十大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要深刻把握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论逻辑和实践基础,不断增强运用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

  八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当前,我国已经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关键期。因此,必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相继出台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等一系列生态环保制度,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各方面的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指出,要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九是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美丽中国共建共享体现了环境保护公众参与这一传统,而且融合了新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民众是受益的主体,也是建设的责任主体。生态文明建设惠及民生,民众是受益的主体,也应当是建设的责任主体。民众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只有充分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让民众全面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中来,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有稳固的基础,因而要凝聚起全社会的共识。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十是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人类未来,建设绿色家园是人类的共同梦想,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需要世界各国同舟共济、共同努力。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出发,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大国表率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党的二十大中提出,要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

  绿色发展的战略部署

  党的二十大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报告从四个方面阐明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

  其一,确立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上的绿色化转向。这就要求我们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以绿色为导向的生态发展观,包括绿色发展观、绿色政绩观、绿色生产方式、绿色生活方式。

  其二,在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要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坚持系统治理与重点突破相结合。采取行政、经济、技术、法律手段相结合推进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其三,增强生态建设能力,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防治外来物种侵害。

  其四,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深入推进能源革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出发,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发挥大国表率作用,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内行动。始终把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始终以“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指导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展望未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中国共产党将为中华文明掀开更美的画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写下新的篇章。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