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丨李庚香:以红旗渠精神照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0-30 16:55

  编者按:一处基地,一代精神!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考察。他来到位于安阳林州市的红旗渠,参观了红旗渠纪念馆,实地察看红旗渠分水闸运行情况,并来到输水隧洞——青年洞。总书记考察时指出,红旗渠就是纪念碑。要用红旗渠精神教育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红旗渠精神同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

  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出特别策划《渠水长流 精神永存——专家诠释永不过时的红旗渠精神》,今天刊发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李庚香的文章《以红旗渠精神照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的政治动员。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进一步强调“红旗渠精神与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永远震撼人心”,号召全党全国上下发扬红旗渠精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我们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前途光明,任重道远。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极端重要性和历史必然性,是一场必须打好的硬仗。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典范,不仅记载了林县人民战天斗地的奋斗历程,也是激励我们永远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强大精神动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林县人民在万仞壁立的太行山腰修建了1500千米的“人工天河”,彻底改变了世世代代贫穷缺水的命运。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发扬红旗渠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开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局面。

  继承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0世纪60年代,正是共和国最艰苦的岁月,林县人民在太行山深处苦干10年,把自力更生精神发挥到了极致。据统计,整个红旗渠建设总投资6865万元,其中国家资助1025万元,占总投资的比例不到15%,其余全由林县自筹。建渠过程中,林县人民自己建造了大部分材料,其中水泥自己制造5170吨,占总量的77.1%;炸药自己制造1215吨,占总量的44.3%;石灰自己烧制14.5万吨,占总量的100%;所用的工具也都是自己造的。条件是艰苦的,任务是艰巨的,但林县人民正是靠着自力更生的精神,在共产党的带领下,创造了世界第八大奇迹。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自力更生的重要性,指出“中华民族奋斗的基点是自力更生”,“我们要保持战略定力和坚定信念,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广大农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激发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生动力,增强农民参与发展、共享发展、自主发展的能力,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农民群众成为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推进者、贡献者、受益者。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要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继承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保持昂扬奋进精神状态。红旗渠精神的落脚点是实干、是奋斗。红旗渠是一座纪念碑,记载了林县人不认命、不服输、敢于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向国际友人介绍“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红旗渠精神集中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奋力开拓的时代精神,是感天动地、响彻云霄的一首奋斗壮歌,是激励人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法宝。

  “社会主义是拼出来、干出来、拿命换来的,不仅过去如此,新时代也是如此”。打赢脱贫攻坚战靠实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靠实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也要靠实干。当前我国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还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无论是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还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都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唯有保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的精神和干劲,我们才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才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道路上阔步前行,才能实现农业强国目标。

  继承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红旗渠的成功修建,离不开群众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为了有效解决林县人民的用水问题,林县县委充分发挥“战斗司令部”的作用,坚持书记挂帅、全党动手、全民动员,形成领导干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同商量的工作机制。红旗渠修建工程浩大、施工环境恶劣,同时面临缺钱、缺粮、缺水、缺技术、劳动力不足等重重难题。林县30万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苦战10个春秋,靠着一锤、一铲、两只手,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削平1250座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开凿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2225万立方米,最终绝壁穿石、挖渠千里修建而成,成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光辉典范。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我们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要激发内生动力,也要借助外部力量,才能形成强大合力。如果说脱贫攻坚是为了解决绝对贫困问题,让贫困群众拥有基本的生活保障;那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就是为了让广大落后农村赶上来、不掉队,与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从2013年到2020年,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中央、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累计投入近1.6万亿元,土地增减挂指标跨省域调剂和省域内流转资金4400多亿元,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7100多亿元,扶贫再贷款累计发放6688亿元,金融精准扶贫贷款发放9.2万亿元,东部9省市共向扶贫协作地区投入财政援助和社会帮扶资金1005亿多元,东部地区企业赴扶贫协作地区累计投资1万多亿元;建立科技帮扶结对7.7万个,选派科技特派员28.98万名,投入资金200多亿元,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3.76万个,推广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新品种5万余项,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资金和技术支持。如今,要打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各方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全国人民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团结协作,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农业农村现代化就一定能实现。

  继承发扬无私奉献精神,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旗渠精神是初心和使命的集中体现,是新时代干事创业的动力源泉。红旗渠的修建过程,就是我们党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过程。1960年春,红旗渠首拦河坝工程,95米的坝体只剩下10米宽的龙口尚未合拢,河水奔腾咆哮,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冰雪未消、寒气逼人的激流中,排起3道人墙,臂挽臂,手挽手,高唱“团结就是力量”,挡住了汹涌的河水。红旗渠修建过程中,81名干部、民工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300多人受伤致残。他们前仆后继,为改变山区面貌作出了无私奉献。敬业、为民、踏实、奉献,让红旗渠精神响彻云霄,也给了我们奋进新征程的精神指引。

  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结底是让全体人民过上好日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绝对贫困问题解决了,老乡们过上了好日子,但还要继续努力往前走,让生活越来越美好”。在长达8年的脱贫攻坚战中,1800多名党员、干部为减贫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为人民牺牲一切的誓言,深刻诠释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在新时代最集中、最充分、最生动的体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宗旨、扛起责任、强化担当,进一步增强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信心和本领,热爱农村、扎根农村、奉献农村,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继续贡献力量。

  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对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让我们把红旗渠精神转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际行动,为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驰而不息、继续奋斗! 

  (作者: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李庚香)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