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笔谈•专家邀您学报告丨饶明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01 09:26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河南省社科联推出二十大特别策划——“聚焦二十大·一起学报告——全省社科界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家谈”,邀请社科界专家学者结合各自研究领域学报告、谈认识,说体会、讲道理。大河网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策划包括九个专题,今天推出专题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第③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饶明奇的文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单独作为一部分,并且放在比较靠前的位置专门论述,足以体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视达到了新高度。其中,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关论述,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进一步做好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思想动员和行动纲领。

  一、充分认识新时代十年我国科技和教育事业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增强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历史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科技和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是这一伟大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十年来,我们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建成了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普及水平实现历史性跨越,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

  充分认识新时代十年科技和教育事业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要求我们必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必须牢牢坚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重大决策部署、基本经验;必须不断激发广大科技和教育工作者自信自立的精神力量,切实增强建设科技强国 、教育强国的历史自信。

  二、清醒认识我国科技和教育工作的短板,增强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紧迫感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空前加剧,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 在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大背景下,人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多更高,国际高层次人才的竞争更为激烈,我们在经费投入、教育教学理念、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学科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改革、内部治理等方面还有不少困难和不足。

  清醒认识我国科技和教育工作的短板,要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充分认识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必须按照党的二十大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增强建设科技强国和教育强国的使命感、紧迫感,激发内生动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深入研究当代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新趋势,深入研究我国科技和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新矛盾、新问题,明确努力方向。

  三、紧紧围绕科技和教育工作的新征程新使命狠抓落实,凝聚建设科技强国、教育强国的强大合力

  党的二十大,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动员令,对今后科技和教育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围绕科技工作,报告提出了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培育创新文化、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等战略任务。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主题,报告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各类教育协同创新、加强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建设、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推进教育数字化等战略任务。

  明确新征程新使命,要求我们必须把科教兴国战略贯彻落实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切实凝聚起全社会的强大合力;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发扬伟大斗争精神,出实招、办实事,以钉钉子精神清除制约科技和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顽瘴痼疾,全面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释放制度红利;必须在全面部署的基础上,牢牢抓住“卡脖子”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点工作,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四、深刻把握科技和教育工作的内在规律,牢牢坚持守正创新,坚持系统观念,切实增强工作的实效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正在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推进改革发展、调整利益关系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科技和教育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也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精心谋划。

  一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综合化趋势,制定体现学科差异、协同创新要求的制度措施,以形成促进科技创新的管理服务合力;二要统筹兼顾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高质量发展;三要统筹优质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类型教育之间的优化配置,实现协调发展,促进公平正义;四要深入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五要统筹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六要统筹科技和教育事业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切实做好分层、分类精准施策,增强改革的针对性和协同性;七要统筹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的关系,以精神激励为主,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八要增强统筹“两个大局”的意识,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饶明奇,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教授)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