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中国式现代化丨杜维霞 巴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与经验启示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命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总结和创新得出的科学结论。
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脉络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接力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
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的现代化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主张以阶级斗争的手段扫清中国现代化道路上的障碍,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制定出“两步走”的革命战略。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可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正式启动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道路。面对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审时度势,制定并实施了改造和建设并举的现代化建设路线。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建设目标,初步勾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蓝图。1956年1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将现代科学文化纳入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范畴。1964年12月,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四个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及“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落后和贫困,实现以工业化为核心的“四个现代化”。
改革开放加快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国共产党人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入新时期。1979年,邓小平正式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概念,根据国情将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明确为“小康之家”,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从“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到“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到“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使人民富起来,以科学技术为战略重点和突破口,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四个现代化”作出了全新阐释,党中央适时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起点上,党的十九大统筹确立新的“两步走”战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已然成熟定型。这一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实现共同富裕,迈向民族复兴。
从民主革命时期革命分“两步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到改革开放“三步走”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再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愈发清晰明确。
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力机制
经过百年奋斗,中国式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式现代化是后发赶超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发达国家“串联式”现代化思路,开拓“并联式”现代化逻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现代化“迟到者”到现代化“引领者”的角色转换。中国式现代化的不断开拓前行,源于以下三重动力的坚强推动:
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动力。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开始修正其“世界历史”的观点,认为落后国家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在吸收资本主义创造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共产主义。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毛泽东创造性解决了中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途径,通过“三大改造”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关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科学判断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习近平发展了马克思东方社会发展理论关于世界文明图景多样性的思想,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回答世界之问,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导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中国奇迹”的不断创造,决定性因素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均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中枢作用,根据国情变化科学制定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有序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衍生出其推动现代化的主导性动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其带领下越走越宽,且始终在以全体人民为中心的道路上前行。
人民群众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主体和内驱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人民(劳动者)至上的发展理念,人民群众既是主要受益者,也是重要推动者。在民主革命时期,正是因为人民群众的倾力支持,中国共产党才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赢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在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的主要原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经济结构优化和实现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包产到户、乡镇企业、城市企业承包制、股份合作制等“都是群众的智慧”。正是基于新时期人民群众参与生态治理积极性不断提升的考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
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验启示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破除了“现代化=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西方中心论的话语陷阱,展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和世界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之所以能够得以开创和不断前进,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保持创新思维,在坚持自身文明传统的基础上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本质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拓新、渐入佳境,组织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必然由中国共产党来担当。中国共产党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通过自我革命提升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能力和水平。
(二)走自己的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了西方私人资本一元驱动的现代化老路,也不同于以苏联为代表的传统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是其成功之匙。民主革命时期,“走自己的路”表现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命题,探索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新中国成立初期,“走自己的路”表现为倡导“第二次结合”,“以苏为鉴”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走自己的路”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双结合,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走自己的路”既摆脱了西方政治模式、政治制度和文化体系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影响,又不封闭、孤立,而是有选择地学习借鉴他国的有益经验,依靠对外开放把自身现代化与世界各国现代化有机衔接起来,形成独立发展和普遍交往良性互动的世界现代化图景。
(三)保持创新思维。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理论为行动指南,从革命、建设到改革开放和进行伟大斗争,中国式现代化从未偏离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并结合时代和实践发展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理论成果。在这些创新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不同阶段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同期待,中国共产党制定出从“两步走”到“三步走”再到“新三步走”和“新两步走”等递进式战略部署,走出一条“整体规划—接续推进—协调运行”的实践之路。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统筹性和协调性的紧密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动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奋斗目标,也是发展路径。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奋力前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调动各方力量汇聚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必将如期实现。
【作者:杜维霞,历史学博士,中原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巴杰,历史学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2022年度河南省高等学校智库研究重大项目(2022ZKYJ01),中原工学院自主创新应用研究项目(K2021YY0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