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庚香:弘扬中原文化、黄河文化,构建中原学大学科群,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来源:大河网
时间:2022-11-06 14:32

  编者按

  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这个民族还会伟大下去的。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今天,大河网学术中原刊发河南省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研究员李庚香为《中原掌故》一书出版所作的序言,序言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盘点概括了中原万年以来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指出从中原到中国,从羲皇、炎黄到华夏、汉族,再到中华民族,无不展示了中原、中部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中原应当有学,中原必须有学。我们有理由、有责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原文化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和传播,从而弘扬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原文化、中原学成为让中原更加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学理支撑。

  以下为序言内容

  中原大地钟灵毓秀,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中原山水人杰地灵。中原居“天下”之中,得“地利”之便,被称为中华腹地。50多万年前,这里属亚热带气候,是象的栖息地。中原大地的核心区域为河南,历史上简称为“豫”,象形一人牵着一头象。《尔雅·释地篇》说:“河南曰豫州”。在禹分九州之中,豫州位于中央,故又称为“中州”、“中土”。

  在中原大地上,北有太行耸峙,险峻峭拔;西有秦岭东来,伏牛逶迤,蓊郁绵延;南有桐柏、大别二山横亘,蜿蜒游走。三山屏障,状若环抱,嵩山巍然居中,雄视河洛。尤其是,华北大平原的丰腴、秀美、宽广、深厚,一览无余地摆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由于河南居神州腹心之地,自古以来,几乎为所有的战略家所瞩目。“当取天下之日,河南在所必争”,故有“中原逐鹿”“问鼎中原”之谓,又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而诸多兵家在所逐鹿,留下斑斑古迹;多代帝王在此建都,遗有粲粲胜景。历朝的兴衰更替,时代的风云变幻,无不在这里留下痕迹。

  俯瞰远古,我们的祖先就在中原大地上繁衍生息,劳动创造。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四千年前的“龙山文化”,即为突出代表。传说中的“河图洛书”,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源头。而背负“河图洛书”的“龙马”上岸地点,就在河南洛阳的黄河与洛河交界处。传说中的三皇五帝,几乎全在中原大地上活动。如今,在淮阳县城北的蔡河之滨,有规模宏大的“人祖”伏羲太昊陵;在新郑市西北的旷野之上,有历代相传的轩辕丘;在豫中大地西华,有娲皇故都;在黄河之滨濮阳,有颛顼、帝喾二帝陵寝;在中岳脚下登封,有禹都阳城……尤其是在安阳小屯发掘出的殷商文化,更是光彩惊人。

  中原大地就像一座历史的大舞台,是由黄河携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千万年来,这里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春秋争霸,战国称雄,楚汉相争,光武中兴,唐宋定都,元明际会……这些“剧目”的演出,使这里的山山水水,古道关隘,桥梁津渡、城垣山寨无不成为历史的见证,拥有一串串引人入胜的故事。比如,仅古代著名关隘,就大小而言,不计其数,曾引历代无数墨人骚客抵临凭吊,睹景抒怀。“蚁蛭何年成洛邑,战场终古暗成皋”,就是对荥阳虎牢关数千年历史的概括;“天生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就是对灵宝函谷关的深沉慨叹;“地展屏垣分两界,天留锁钥壮中州”,乃是对义阳三关的形势咏唱……中国的八大古都,河南有其四:十三朝古都洛阳,八朝古都开封,五代古都郑州,殷代古都安阳。

  在政治上,中原长期是全国政治中心。自夏朝至宋代,先后有20多个朝代、200多个帝王在这里建都,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屡屡在这里上演,人称“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风雨会中州”。像夏朝的太康失国、少康中兴,商朝的太甲放逐、盘庚迁殷,周朝的管蔡之乱、周公营雒、平王东迁等,以及后来的庄王问鼎、子产改革、苏秦合纵、张仪连横,还有陈胜吴广起义、三国鼎立、孝文帝改革、范仲淹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等等,可谓一幕幕惊心动魄。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批著名的政治家。如三代的伊尹、傅说、姜子牙,春秋战国的管仲、百里奚、商鞅、李斯,汉代的张良、陈平、晁错、贾谊,唐宋的长孙无忌、褚遂良、张说、姚崇、赵普、吕蒙正、司马光等等,他们都曾经书写过崭新的历史篇章,或产生了重大的历史影响,成为彪炳史册的人物。

  在军事上,中原是历史上著名的“四战”之地。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河南古所称四战之地。当取天下之时,河南所在必争;及天下既定,守在河南,则岌岌焉有必亡之勢矣”。如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战争就发生在中原地区,即神农与补燧之战。正是通过这次战争,神农为以后崛起奠定了基础。到了夏商周以后,中原地区的逐鹿之战日趋激烈。其中,决定王朝更替的战争有:商汤灭夏桀的鸣条之战,周武灭殷纣的牧野之战。其后,还有数不尽的著名战例,如:战国时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灭六国之战,楚汉成皋之战,王莽刘秀昆阳之战,曹操袁绍官渡之战等等。就连唐、宋、元、明的兴亡,皆与对中原的控制有密切关系。同时,这里也涌现了众多的军事家和著名战将。如东汉的邓禹,曹魏的司马懿,东晋的谢玄,中唐的张巡,南宋的岳飞,明代的李化龙,南明的史可法等等,每一个人都闻名遐迩。

  在经济上,中原沃野千里,古代非常富庶。这里很早就有了发达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据史料记载,隋唐时的东都洛阳,宫城壮丽,市肆繁华,一派欣欣向荣景象,其繁华程度几乎完全可以和京城长安比肩。到北宋时,东京汴梁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际性大都市。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以其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觉多,减之不觉少”而著名。其中坐取厚利,“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以上者比比皆是”,由此可见其富裕程度。由于河南雄踞中原,维系八方,向为全国流通中心。商代时,商丘就以“商城”著称,是中国商业的发源地;北魏时,洛阳成为国际商贸中心之一,商贾络绎不绝,“百国千城,莫不付款,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北宋时,开封人口愈百万,《清明上河图》,即为其真实写照。同时也涌现了一批以经商著称的名人大家,如春秋时南阳淅川人范蠡不但长于政治军事,帮助勾践打败吴国,而且能够急流勇退,弃政从商,“三致千金”,成为闻名天下的“商圣”。到战国时,洛阳人白圭不但极善经商,而且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经商原则和较为系统的经商思想,从而开创了中国商业理论的先河,也称为另一个“商圣”。到了近代,康百万庄园更以“留余”,让我们感受到了商业智慧。

  中原大地还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教育、科技的圣地和渊薮。

  从思想上说,这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摇篮。春秋战国时,百家争鸣主要发轫并繁盛于中原大地。这里先后出现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以墨翟为代表的“墨家”;以邓析、惠施为代表的“名家”;以李悝、商鞅、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以吴起、尉缭等为代表的“兵家”;以苏秦、张仪为代表的“纵横家”;以吕不韦为代表的“杂家”等等。生于齐鲁大地的“儒家”孔子,其周游列国时,都是在中原大地上行走。这里留下了很多他的故事,如“子见南子”“困于陈蔡”“叶公问政”等等。思想巨人名家辈出,如汉代有经学大师戴德、戴圣、贾逵、服虔;魏晋有玄学大师何晏、王弼、阮籍、向秀等“竹林七贤”;南北朝有无神论斗士范缜;唐代有著名思想家韩愈、刘禹锡;宋代有理学大师邵雍、二程;元代有理学家许衡;明代有思想家王廷相、吕坤等等,群星璀璨。

  从文化上说,中华文化,釜心在中原。如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是在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阳集成的;《诗经》中的15国国风,其中有9国描写的是河南风情。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两座文学高峰,一座是浪漫主义文学大师庄周,另一座是寓言大师韩非,他们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古代都占有开先河的地位。之后,中原文坛一直流派纷呈,繁盛不衰。如:汉代,贾谊创立了骚体赋,张衡首开了七言诗。三国至六朝时期,阮瑀、应旸作为“建安七子”声震文坛,谢灵运成为山水诗鼻祖,谢朓成为“永明体”泰斗,庾信成为“宫体诗”巨擘,干宝创作出中国第一部笔记体志怪小说《搜神记》,钟嵘创作出中国第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到唐代,“诗圣”杜甫独步天下,“文豪”韩愈名列众家之首,刘禹锡的政治讽刺诗别开生面,李商隐的爱情诗独树一帜,“上官体”以河南人命名,“沈宋体”因河南人取号,白居易、元稹、李贺、岑参、孟郊、刘长卿等等,无不造诣深厚、名扬中外。到宋元以后,这里又出现了许多著名的诗词家、戏剧家、小说家,如:南宋的陈与义、元代的郑廷玉、明代的李梦阳、何景明和清代的侯方域、李绿园等等。

  从教育说,东汉洛阳的太学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的国立大学,它历经汉魏、两晋,长达280余年,太学生来自全国,最盛时达3万多人,太学里树立的“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到唐末宋初,全国书院兴起。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河南就有两座,即登封嵩阳书院和商丘睢阳书院(又名应天府书院)。其中,在嵩阳书院讲学的大儒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颐、杨时、范纯仁等24人。此外,其他的著名书院还有:邓州百花书院、辉县百泉书院、扶沟大程书院等等,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就是在邓州百花书院写成的。

  从科技上说,中原大地更是古代科技的故乡。如天文学方面,夏代有《夏小正》历法传世,其基本模式被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极大便利。周朝时,在登封告成建成的测影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观测天象的建筑之一。战国时魏国人石申写的《石氏星经》,已发现了天上五大行星的运行规律,特别是他关于120颗恒星位置的记载,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东汉时张衡先后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和“候风地动仪”,已能够准确测量天象与地震,这些技术比欧洲早1700多年。唐朝时天文学家僧一行不但写出了精确度极高的《大衍历》,而且还重新测量了150多颗恒星的位置,这比西方早了1000多年。在数学方面,春秋战国时的墨子及其门徒所著的《墨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学著作,也是我国对世界自然科学的重大贡献。西汉时张苍整理删补的《九章算术》,为中国古代的“算经”之首,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正负数运算法则,比欧洲早了1500年左右。三国时刘徽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以后5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算法。在医学方面,东汉的“医圣”张仲景,写成了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集医学之大成,成为后世千古学习的经典;同一时代,皇甫谧创著的《针灸甲乙经》,在针灸治疗领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到元代,名医滑寿在诊断学、临床医学和针灸学上都均有重大成就,对推动中国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工程技术方面,春秋时,楚国的孙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国最早的渠系工程,后来韩国人郑国修建的“郑国渠”也非常著名,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战国早期,我国的生铁柔化技术已经在中原大地上广泛应用,从而使铁制工具得以锻造和推广,它比欧洲早2000多年;东汉时杜诗发明的水力鼓风机——“杜诗水排”,也比欧洲早1100多年;北宋时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建筑学著作;清代吴其浚编写的《植物名实图考》,代表了中国古代植物学发展的最高峰。此外,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都首先出现在中原地区,而后才传遍全国、走向世界的。

  中原大地还是一座洋洋大观的艺术博物馆。

  如石窟艺术。我国古代的艺术大师把苍莽峻峭的大山作为自己的画体,呕心沥血,匠意雕镂,创作出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的不朽作品。被誉为“国之愧宝”的洛阳龙门石窟,曾使举世皆惊。这里“都门遥相望,佳气生朝夕”,“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造像达10余万尊,题记和碑刻达3600多品,佛塔40余座,成为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艺术的重要资料。此外,还有巩义石窟、偃师水泉石窟、淇县前嘴石窟、安阳灵泉寺石窟、浚县千佛洞等,均令人叹为观止。

  又如汉画艺术。南阳、洛阳、郑州、商丘等地先后出土的一批汉墓,发掘出大批画像石、画像砖、画像镜以及彩绘壁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是汉代生活的真实写照,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73年,我省画像石碑刻拓片展览在日本举行,观众熙攘如堵,四岛为之轰动。如今,南阳建有汉画馆,精品荟萃,使得无数汉画爱好者和研究者为之三拜九叩。

  又如碑刻艺术。历代帝王将相、书法大家及庶民百姓在中原大地上留下的碑刻之多,实乃数不胜数。从时间上看,上自秦汉,下至民国,历代无阙;从书体上讲,篆、籀、隶、真、行、草 ,无所不备;从书丹者看,历代名家巨擘,几无遗漏;从风格上看,端庄、豪放、娟秀、古朴、峻拔、险狂、柔媚,等等,应有尽有。

  再如建筑艺术。中原是我国佛教发展的重要场所,寺院星罗棋布,古塔繁若星缀。白马寺向有“释源”、“祖庭”之称;少林寺被誉为“中国第一名刹”;而声名远播的相国寺,更是受到历代帝王的垂青。此外,还有风穴寺、菩提寺、贤隐寺、灵山寺、净居寺、磐谷寺、白云寺,等等。其塔更多,有保存完好的我国最早的砖塔——登封嵩岳寺塔,我国最高最大的琉璃塔——开封铁塔,还有堪称天下奇观的少林寺塔林。仅明代砖塔目前河南各地尚存200多座。这些寺院、古塔,乃至难以数计的庙、祠、台、观,以其绚丽、雄健的风姿,精巧、坚固的构筑,谱写成一曲古老而又浑厚的凝固交响乐。

  还有书画艺术。在书法上,如秦代李斯的小篆“古今绝妙”,汉代蔡邕创制出飞白书,刘德升成为行书之祖,钟繇成为楷书一代宗师。唐宋元明清时,中原大地亦屡有大家名世,如褚遂良、许衡、王恽、王铎、周亮工、宋荦等等,其中尤以王铎书画最工,人称“神笔”。在绘画上,唐代有“画圣”吴道子、山水画大师荆浩,宋代有风俗画家张择端、人物画家武宗元等等。

   由以上可知,从中原到中国,从羲皇、炎黄到华夏、汉族,再到中华民族,从“中原”到“执中”到“留余”,从“鼎立中原”、“逐鹿中原”,到“得中原者得天下”,无不展示了中原、中部在中国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所以人们说,“1000年文化看北京,3000年文化看西安,5000年文化看河南”。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在河南调研考察时生动指出,这里“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两脚一踩就是秦砖汉瓦”,因而要求我们要传承、创新、发展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原文化繁荣兴盛。

  在当前,面对中原历史文化这棵大树,我们的许多认知都还停留在枝叶层面,还缺乏对中原历史文化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思想体系以及话语体系的系统梳理,缺乏对“根干”的认知和“大本大源”的把握。我们认为,中原应当有学,中原必须有学,因此从2016年以来,我们就开始了对中原学的研究探索过程。通过思考我们认为,所谓的中原学是一个独特的学术概念,它既是源又是流;既是道又是术;既是凝聚又是辐射。其文化使命就是通过中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讲清楚新时代中国价值、讲清楚中国式民主,讲清楚如何构建有引领力和凝聚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讲清楚如何构筑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研究中原学需要认识的问题包括,如何对中原子学、魏晋玄学、韩愈道学、二程理学和冯友兰新理学进行再认识;如何认识宋学与洛学、关学的关系,及其在现代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其中的“民本”思想与“中国式民主”的关系,如“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饭、穿百姓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与“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等传统理念,“智叟不智,愚公不愚”,“客家非客”等思想蕴藉。

  目前,中原学的历史文化学科化进程已经在中原大地逐步推开。如在2015年启动的河南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中,郑州大学设立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河南大学设立了“黄河文明学科群”;在2019年确定的河南省特色骨干建设学科中,信阳师范学院设立了“炎黄学学科群”,安阳师范学院设立了“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群”等。按照2015年河南省教育厅印发的《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在原来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河南将中原历史文化学科化空间布局定为“东西南北中”五位一体:东,指河南大学建设的“黄河学学科群”;西,指应设立的“河洛学科群”;南,指信阳师院建设的“炎黄学学科群”;北,指安阳师范学院建设的“甲骨文信息处理学科群”;中,指郑州大学建设的“中原历史文化”学科群。然后按各个学科群的研究对象进行相关定位,并以“中原历史文化”为主脉,最后综归为中原学学科群。

  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有责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中原文化进行梳理,进行研究,进行传播,从而弘扬好中原优秀传统文化,讲好河南故事、黄河故事、大运河故事、南水北调故事,使中原文化、中原学成为让中原更加出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学理支撑。


编辑:姜秋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