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回声•乡村振兴丨王明英 司国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乡村的全面振兴。
从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到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五年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式现代化正在着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新时代要实现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发展,实现乡村振兴,走好乡村振兴这盘棋,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做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五大中心”任务。
一、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
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是重点和基础。离开产业振兴,乡村振兴犹如空中楼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发展战略,通过农业产业振兴,为农业优先发展提供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
第一,确保国家粮食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人口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确保好粮食供给,才能更好发挥中国在各方面做优做强的潜力,为中国发展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上持续创新,一系列兼顾当前和长远的粮食安全新机制、新举措应运而生,更加注重改革驱动、更加注重科技驱动良好局面正在形成。一是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粮食生产离不开耕地,为确保粮食产量,首先要保障耕地数量,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节约的用地制度,为乡村振兴提供最坚实的保障。二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巩固和提升粮食产能,一方面要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实现“藏粮于地”。另一方面,要通过强化科技支撑、走提高单产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藏粮于技”。三是良种培育。种业兴,农业兴;种业强,则农业强。要推进现代种业提档升级;推进种业转型升级;强化特色种业创新;培育壮大世界一流种业技术。
第二,推进农业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农业现代化程度关系着农村发展、农民生活,更关系着国家现代化水平,要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我国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一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随着人口增多,耕地数量逐年减少,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要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两个方面做实做好。二是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从拼资源、拼消耗转到依靠科技创新,使农业呈现出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发展的基本态势,提高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三是加快构建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不可能建立在经营体系落后的洼地,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培育规模化经营和服务主体,促进不同主体间的联合与合作,提高现代农业组织化程度。
二、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到首位,通过人才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到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对内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对外引进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实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人才、技术、资本流向乡村,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第一,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村发展关键在人,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发挥其在推广新技术、开拓新市场、打造新业态等方面的引领作用,使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一是开展农业职业教育,积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将课堂搬到农村生产一线,通过专家授课、现场教学、交流研讨,实现农学结合,进一步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综合素质和学历水平;二是深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技能培训,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龙头企业负责人和大学生村官”为主要对象,让农民真正掌握现代农业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农业经营理念;三是积极探索新型职业认定管理方式,选拔和培训一批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农业人才,带动农民共同致富;四是强化培训体系建设,统筹利用好农业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培训资源,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中心,让新型职业农民成为乡村振兴强有力的支撑。
第二,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强调:“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乡村振兴离不开各方面专业人才,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要创造条件让各类人才迸发活力。加强以“农村‘土专家’、文艺工作者、环保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农技推广人员”为代表的农村“专业技能人才、文化传承人才、生态保育人才、服务管理人才”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乡村振兴还应考虑如何吸引外来人才到乡村进行创新创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吸引企业家、党政干部、专家学者、医生教师、规划师、建筑师、律师、技能人才等社会人才到乡村创新创业,在广阔农村大地大显身手,为农业农村发展增添更大活力。
三、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
乡村振兴不仅要注重经济发展,更应注重文化发展。离开文化的支撑,乡村不过是一个缺少灵魂的空壳,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活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乡村文化振兴”,通过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提升村民思想道德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乡村文化振兴,推动并实现乡风文明。
第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村民的日常生活相联系,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时机和场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达到“村民日用而不知”的程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二,注重挖掘农村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根植在村民内心深处,影响着村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要保护好以“古建筑、古村落、民族村寨、文化古迹、农业遗迹”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也要保护好以“民间艺术、民族服饰、民俗活动、戏曲、手工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对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利用,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凝聚人心、教化民众的重要作用,提升村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三,着力培养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乡村文化振兴做到移风易俗,鼓励群众坚决抵制陈规陋习,维护公序良俗,推动以“孝”为核心的家风建设、以“和”为核心的乡风建设、以“礼”为核心的民风建设,传承孝老爱亲与睦邻友善的传统美德,提高农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家庭、村庄和社会的凝聚力。通过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现文化振兴。
四、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发展关键
生态环境是关系千秋万代、人民福祉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进而将农村建设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第一,坚决打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环境的保护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近年来随着农业快速发展,农业面源污染日益严重,对农村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突出解决好土壤、空气、水污染问题,建立与生态环境相匹配的农业发展格局;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回收利用秸秆、农膜,对畜禽粪污进行资源化处理,大力推行农业绿色发展生产方式;因地制宜推进农业农村污水治理,解决好农村污水横流、黑臭水体的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垃圾围村”“垃圾围山”的现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真正做到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象。
第二,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搞好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突出解决好农村“厕所革命”,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厕所问题是乡村治理过程的突出难题,推进农村“厕所革命”,让农村群众用上卫生厕所。二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村发展短板,突出解决通村组道路、入户道路为重点,基本解决农村通行不便、道路泥泞的问题。三是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写入党章,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美丽乡村的建设,做到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强调一村一策,按照不同村庄的类型进行建设,要让每个村庄都表现出自然风貌,体现乡村特色。
五、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坚强保障
大海航行靠舵手,乡村振兴靠组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选好配优基层党组织干部,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第一,选拔配优基层党组织干部。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靠党。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工作的战斗堡垒,党员干部是引领农村发展的带路人。没有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实践中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就难以驶入乡村振兴的快车道。为打造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严把德才标准,确保党员干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都过硬:坚持公正用人、拓宽用人视野,在选人用人上坚持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充分盘活干部资源,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选好配优农村基层党组织。强化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把方方面面的优秀人才聚集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第二,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政策、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键。实践证明,农村基层党组织是社会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在实施乡村振兴、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组织执行力方面,发挥好领头雁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三,推进自治、德治和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组织振兴,必须充分发挥道德和法律的功能和作用,构建乡村社会治理规范。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各项制度,制定村规民约,构建乡村社会治理规范;提升乡村德治水平,传承尊老爱亲、与邻为善传统美德,建立道德约束机制,强化道德教化作用;推进乡村法治建设,健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活动,深化农村基层组织依法治理。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村民委员会的群众自治功能,立足自我管理,协调各方利益,反映农民诉求,建设和谐有序的乡村。
(作者:王明英,焦作大学教授;司国斌,焦作大学副教授)
编辑:姜秋霞